APP下载

微表情与微行为所传达的信息探究

2020-11-16王一帆

戏剧之家 2020年31期
关键词:心理活动信息

王一帆

【摘 要】一个人的微表情、微行为,往往是其心理活动特征,尤其是情绪、情感的反映。在与人沟通交流时,要善于通过一个人的微表情、微行为特征,窥探其中所传达的心理活动特征及其信息特征。

【关键词】微表情;微行为;信息;心理活动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1-0206-02

生活中你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朋友、学生、员工、领导、子女、家长等等,你从事的每一个领域都离不开规则。世界是复杂多变的,社会有特定的规则,每一件事发生的背后必定有某个规律在起作用。因果效应告诉我们:一个原因终将导致某种结果,而某种结果的出现必然具有特定的原因。达尔文于1872年出版了著名的《人与动物的表情》[1],从此拉开了人类对面部表情的系统研究的序幕。人的心理无论怎样掩饰,都会通过细微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种肢体语言包括表情、动作两个方面。我们将之合称为“微行为”。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喜怒哀乐,都会在脸部有所表现。在与人沟通交往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微表情、微行为,透视人的心理状态,揣摩人的心理活动。

一、微表情传递的信息

微表情与普通表情有所不同,它是一种非常快速的表情,持续时间有时仅有1/25秒至1/5秒。因此,大多数人往往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微表情既可能包含普通表情的全部肌肉動作,也可能只包含普通表情肌肉动作的一部分;尤其在人撒谎时表现得更为明显,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2]。它是一种自发性的表情动作,表现了接收信息的一瞬间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以外的微表情同样可以传达出很多信息,对于人际交流同样重要。人们虽常说言为心声,但实际上交流时重要的不仅仅是语言,微表情也可以传达心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表情、举动等语言之外的部分也会传达信息,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这种现象叫非语言交流[3]。即使两个人说着完全相同的话语,不同语气与神情之下的不同表达给人的感觉也会截然不同。另外,人们对其他人和事物的某一特征一旦有好的或坏的印象时,则对该人、该事物其他所有特征的评价都高于或低于实际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晕轮效应[4]。为了更加准确地获取更多有效信息,被人们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部分。以下,拟从眼睛、眉毛及脸颊分析说明微表情传达的信息。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除了善意与敌意之外,眼神还包含着许多含义。广为人知的目光接触一词实际上来源于足球界。它的意思是通过视线交会来确认彼此的想法,即使不是足球运动员,目光接触也尤为重要。当我们想知道对方如何回应时,可以通过看他们的眼睛来进行确认。想向对方传达某种信息时,可以与他进行目光接触来倾诉。另一方面,逃避视线也包含着某种意思。对对方怀有内疚之情时,则逃避视线。相反,有的人为了不被察觉出异样,反而注视着对方。实际上,视觉所传达的信息错综复杂。经过研究表明,先逃离视线的人处于优势。在双方交流时,故意比对方先逃离视线,认为自己处于优势。对方会由于这件事多少会感到不安,心情易崩坏。逃避视线的最佳时间是在眼神交会的三秒后,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个词——视觉阻断,这是一种非语言行为,通常发生在我们感觉到自己受到威胁或碰到自己反感的事物时,当我们希望通过避免“看到”不想见的事物保护大脑或当我们想表示对别人的轻视时,我们可能躲避眼神,选择闭上、遮住眼睛。

眉毛和脸颊同样有很多可以捕捉的信息。当我们看到别人睁大眼睛,张开嘴时,便知道这个面部信息在表现惊讶,当观察到其眉毛抬高、眉头紧锁便知道他在生气等等。这些表情是无国界的,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这些表情所表达的意思。即便是对方与自己国籍不同、具有文化差异,也不影响我们判断表情所传达的信息,心理学家艾克曼通过不断测试实验证明了这一事实。表情变化是通过脸上大量的表情肌来完成的,其中关键是眉毛(皱眉肌)与脸颊(颧骨肌)的活动。因为表情由自己的意识左右,所以才能形成表情。但即使是短暂出现的情绪,也一定会表现在脸上。只有认真地观察对方,洞察其表情的变化,才能发现对方内心的变化。然而,在心理学的实际运用中,会有许多与理论看似矛盾的情况出现。这是因为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通过大量实验进行归纳或总结,在微行为的世界中,尤其是那些细微的表情在不同状况、不同人身上的表现形式可能大相径庭,现实中有些人呈现的微表情很可能是一个人的习惯性动作。

微表情出现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短暂性,观察者很难察觉到,在实验中能完全被察觉到的微表情不超过百分之十。微表情分析的基础在于表情在跨文化和跨种族上的一致性。即七个基础表情(分别是惊讶、轻蔑、厌恶、恐惧、愤怒、悲伤、喜悦)是全人类共有的,其所表达的含义也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表情来分析目标的内心情绪。然而在很多公共场合,人们都会利用一些大脑提前设计好的表情和行为来伪装自己。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应激[5]”,应激是指目标在被没有心理预期的刺激源刺激下所表现出来的反应,也是一种在人们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例如突如其来的一声巨响所引发的惊讶与恐惧,或毫无心理防备却被人揭穿丑事时的窘迫与愤怒等等,诸如此类在意料之外的刺激。在一般情况下,一段刻意表演的表情或行为没有任何分析的价值,而在面对一个内心充满戒备的目标时,需要避开一些敏感的刺激源并与之交谈,从而了解其真实反应,创造一个尽可能让对方舒适的氛围,慢慢切入话题等等。以上让我们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优秀的观察者十分重要,如何在目标受到刺激的第一时间就能察觉到其微表情和心理的变化,其中的关键在于,你要了解其正常状态,因为当你察觉到其行为反常时,或许未知刺激源便出现了,目标的反应或许就是应激反应。

二、细小动作表现的心理

从小细节中看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做出与谈话无关的举动是对谈话不感兴趣或感到厌倦的信号。语言可以掩饰你的想法,但是姿势、动作却掩饰不了你的想法。尤其是在对话时,注意力都集中在对话内容上,全身上下都处于无防备状态,在不经意间极易暴露真实想法。一般情况下,人的身体都会偏向有兴趣的一方。若身体重心倾向一方,姿势变成稍前倾姿势,便是对对方怀有善意的证明。此外,对对方倾吐内心,身体会自然呈现“打开”状态。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自己的脚尖指向,若偏离对方,或指向室内出口方向,则有想要离开的意图。

不经意间触摸头发、面部、手腕等身体部位,也在传达隐晦的信息。自己触摸自己的头发来代替让别人拍头,自己触摸自己的肩膀、手臂来代替别人拥抱自己。心理学上称之为代偿行为(当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通过某种行为的代替行为而使自己的欲望得以满足。为排遣自己的不安与不适,触摸自己身体的行为也称作自我亲密行为)。以上的一些判断方法也并非绝对,每个人的行为附带着的是其潜意识和习惯,如果刻意将其放大也可能出现误判的情况,要更加全面地观察,不过分着眼于某个细节点。

手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动作,一般来说个人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三种线索:开放友好、防御隐藏、攻击。而个体时常把手放在明处,代表个体防御力较低,个性开放,处于友善的状态;个体双手交叉环抱于胸前,代表个体处于戒备及防御状态,对环境产生不适感或尴尬状态;个体双手交叉或不交叉呈“金字塔”状,表示自信或者沉思以及即将发表或正在讲述内心想法等。若个体双手处于僵硬的冻结状,则说明个体很大可能在说谎。个体手部动作的极速转换,也可能代表个体的思维在剧烈变换。

为了在生活中更加地了解对方或让自己排除一些垃圾信息,从而准确地获取更多有效信息,我们有必要去掌握辨别谎言的能力。看穿谎言的关键在于身体动作。说谎时,人们会被谈话内容分散注意力,因此无意识下做出的举动会比平常更表现出焦虑与紧张感,会尤为不自然。一直触摸自己的脸颊,很可能是因为感到愧疚而想要遮住自己的脸或嘴的周围。由于紧张而口干舌燥,咽口水的次数变得频繁。身体僵硬,姿势不自然,与平时的身体动作差别较大,都會让人怀疑,因此,我们日常的观察尤为重要,只有我们了解对方日常正常的行为,才能更加敏感地察觉出异常。

三、结语

微表情、微行为是人们日常情绪的真实反映,是不能假装的,并且人们无法用主观意识控制自己的微表情、微行为。当下,对于微表情和微行为的心理学研究无论是认知,还是应用方面都不够深入、广泛。在任何时候,锻炼培养自己对于微表情及微行为的观察能力,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沟通者,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对方心理状态的变化,从而使双方的交流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英]达尔文.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中译本)[M].周邦立,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2]吴奇,申寻兵,傅小兰.微表情研究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0,(09):1359-1368.

[3][英]亚伦·皮斯,芭芭拉·皮斯.身体语言密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

[4][美]乔纳瓦罗.第一时间看透对方:FBI教你破解身体语言[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5]殷明,张剑心,史爱芹,刘电芝.微表情的特征、识别、训练和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6,(11):1723-1736.

猜你喜欢

心理活动信息
谈物理学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作用
谈物理学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作用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