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权话语下女性抒写

2020-11-16周怡

戏剧之家 2020年31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

周怡

【摘 要】《万箭穿心》是根据武汉著名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影片上映之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针对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女性命运和女性主义的话题也多次被文艺评论者提及。本文基于性别视角下,通过重新探讨电影《万箭穿心》人物形象塑造,探析父权制是如何在一部女性为主角、阐述女性命运的电影中被建构起来并起到支配作用的,并将阶级议题进行性别化处理,从而通过情感共鸣对观众进行性别建构。《万箭穿心》虽然塑造了一个带有女权主义色彩的女性角色,但却是在男权话语下对女权主义者进行了建构。

【关键词】《万箭穿心》;男权话语;性别构建;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1-0156-02

《万箭穿心》是根据武汉著名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影片时间横跨二十多年,将镜头对准了20世纪90年代大武汉社会底層的三口之家,讲述了女主人公李宝莉二十年来的悲剧人生。李宝莉为人泼辣,强势,自从与丈夫马学武搬进单位分发的新房后,丈夫无法忍受妻子的强势,提出离婚。李宝莉不同意离婚,并发现了马学武出轨的事实,一怒之下李宝莉向公安报警,揭露丈夫嫖娼,马学武因此从单位下岗。从情人处得知这一切都是李宝莉操纵的,马学武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于是跳桥自尽。李宝莉在丈夫自杀后决定承担起养家的重任,在汉正街做扁担来维持家用,然而自己的辛苦付出却没能换得儿子小宝的体谅,在小宝高考结束的那天,母子二人多年压抑的关系终于爆发。

一、矛盾的女性形象与悲剧命运

《万箭穿心》以20世纪90年代的武汉为故事背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在此背景下,传统家庭道德规范逐渐失去效力,而新的男女平等的家庭伦理观念还没有建立。在逼仄的社会现实的潜在影响下,作者自然而然地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李宝莉赋予复杂且矛盾的性格特征,这种矛盾的性格必然导致其始终无法摆脱人生困境。在影片中女主人公李宝莉身上具有传统女性特征,如坚韧、热心、对朋友有情有义。另一方面她身上具有传统女性形象所不常有的性格特点:脾气暴躁、泼辣、强势、强横无理。她没有什么文化,常常对丈夫颐指气使,在外人面前不给丈夫一点面子和尊严,却对大专毕业的丈夫马学武发自心里佩服;她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依赖马学武,却对他剽悍无理、嫌弃埋怨,不允许他违拗自己的意志;她对朋友有情有义,同情、帮助扁担“何嫂子”,却有时斤斤计较,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和房东、搬家工人、服务员吵架;她爱丈夫、儿子,努力经营维护家庭,却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最后在丈夫去世后面对生活的无奈与困境,女主人公依然任劳任怨,与命运抗争。性格倔强又顽强的李宝莉在最脆弱的时刻没有像马学武一样去选择死亡,而是对闺蜜小景说:“我不会让我的家散了。”她没像小景一样为了优渥、安逸的生活忍辱负重,而是选择不迷信风水、拒绝小景的资助,重新用“扁担”挑起了自己的求生之路。

另一方面,与李宝莉性格相反的是马学武的出轨对象周芬,她善解人意,柔情似水,关心崇拜马学武,她在亲密关系中呈现弱势,她的出现舒缓了马学武在家庭中的压抑,让他找到了男人的尊严,“柔弱、顺从、被动”的人物形象完全符合男权文化中对于传统女性形象的规范和认定。此时,三人关系异化为一种非常态、扭曲的状态,出轨的一方不但没有遭到道德谴责,而是变得让人理解,捉奸正义的李宝莉反被认为自作自受,不懂成全。这一思想符合长期建立的男权文化意识,在男权思维模式下,对李宝莉这个人物形象僭越男权统治秩序的惩罚。她个性强势,颠覆了传统家庭中男女的性别地位,强势的女性往往不会被社会普遍接受和欢迎,妖魔化的女性最终命运是走向毁灭。

透过片中女性复杂矛盾的性格,我们可以深入观察到现代女性生存之痛的内在原因。在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中,男性是“第一性”,女性是“第二性”, 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并未走出男性话语编织的牢笼,往往迎合男性审美取向,一般具有典型女性气质,温柔、勤劳、包容、大度、慈爱、持家。唯唯诺诺、毕恭毕敬是传统意义上最妥当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家庭中持有微弱的表决权或是发言权,她们犹如温顺的小兽隐匿在生活的栅栏之内,又如蚕茧似地被囚禁在世俗之中。影片《万箭穿心》中李宝莉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当时“追求男女平等的家庭关系”的一种极致放大,她突破了传统意义上贤妻良母形象的女性角色,突破了夫权的控制,成为家中最威严的角色,她与马学武之间的关系,相较于传统夫妻之间的性别关系来说,完全是颠倒的。因此,她也遭受到了来自男性的惩罚:丈夫对她无视,儿子对她的仇恨。这不禁让人思考:如果李宝莉恰好是一个善良、隐忍的妻子,接下来的悲剧是否还会发生,她的命运是否还会一波三折呢?

二、角度镜头中的性别烙印

导演在电影一开始就用黯淡而压抑的镜头角度暧昧地暗示了他对男女地位的看法。男女主人公两人出现,三句对白,共26个字。镜头中没有人物露脸,仅仅是昏暗的肢体特写镜头,为全片奠定了悲凉的气氛,同时传递了丰富的信息。首先,从镜头中的男女体姿,男主人公侧卧在前,女主人公紧贴其后,从男多女少的构图比例可以看出两人关系的不和谐和脆弱,深化了两性世界中男女比例失衡。其次,仅有的几句对话,女性李宝莉主动求欢,她的手、脚不断在她丈夫马学武身上游走,还说着“我晓得你睡不着,我也睡不着”等话。男主人公却以“别闹”“瞎摸什么呀”“睡觉”无情拒绝。可以看出,女主李宝莉在肉体层面是依赖她的丈夫马学武的,男性在对话中剥夺了女性的正常生理和心理需求。

李宝莉和马学武第一次正面出场是在影片开头的搬家一幕当中,这场戏里,李宝莉因为搬家公司要加钱而生气地和对方大嚷,而马学武则位于楼上,低头窥视着李宝莉,一个主观镜头在阳台边缘游离,俯拍到李宝莉气势汹汹的样子之后,李宝莉突然沉默下来,眼神游移之际,她突然转过头向楼上望过来,丈夫马学武忽地将伸出窗外的头缩回来。一个“男在上、女在下”的性别地位立刻被刻画了出来,象征着男性的权威凌驾在女性之上。而这个“探出又缩回”带着“窥视感”的镜头则带有更多的趣味:一方面,这可以被看作是男权对兴起的女权力量所投去的“不屑的一瞥”,俯拍的角度带来了地位上的压迫,而位置的游移又充满了唯心主义的含义——若是“我”不给予关注,“你”的力量于我而言也不存在;若是“我”给予关注,“我”的地位仍然凌驾于“你”之上,“你”只是一个被俯视的客体——这恰恰展现出了面对当前女权主义运动兴起,部分男权主义者所持有的态度。在这里,主观镜头的使用令摄像机本身替代观众完成了窥视的过程。在《万箭穿心》当中,这一方式得到了充分运用,李宝莉这个角色经历了一系列的惩罚,而她在从事了十年扁担工作之后青春容颜的不再,则是从男性角度对其进行的贬值。

三、父權制的根深蒂固

尽管影片以女主角李宝莉作为第一主人公,塑造了一个带有女权主义色彩的女性角色,但却是在男权话语下对女权主义者进行了建构。作为女性要包容、大度、慈爱、持家,而李宝莉泼辣、强势、独断、言语粗鲁、刀子嘴豆腐心,这些形象都与传统道德对女性的要求不符。丈夫死后李宝莉并没有成为马家的一家之主,儿子马小宝很快接替了父亲的位置。“家庭就是父系社会将男耕女织与父子相继联系为一个统治整体的唯一模式。”父权秩序的崩塌不代表着男性秩序的崩塌,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集体无意识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存在。在影片的前半段,可以明显看到李宝莉和儿子马小宝之间的亲情裂缝是如何扩大的:李宝莉对马学武的严厉训斥引起马小宝反感,她甚至曾利用马小宝来作为维持婚姻的手段……这一系列亲情隔阂终于在马学武自杀后得到爆发,马小宝哭喊着捶打李宝莉要她“还我爸爸”,他认定了是因母亲的过错害死了父亲,在此后十几年里这个念头持续发酵,导致他最终宣布要断绝母子关系。

一个旧的男权(马学武)的溃灭,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男权(马小宝)的建立,这种建立是通过什么实现的?如果单纯地认为权力是在经济能力之上形成的就太过简单了。李宝莉纵使拥有了房产,最后仍未能改变自己被赶出家门的命运,因为婆婆和马小宝所代表的传统价值体系的力量才是压迫她的根源。甚至李宝莉自己也倾向于对自己不利的传统秩序,放弃打官司而让出房产,保留已沦为空壳的“母子情义”。不论男性角色的存在、消失与更替,李宝莉始终没能摆脱被动的地位,从马学武、马小宝到建建,她只能被抛弃或者被选择,从未能真正意义上掌握自己的命运。最后,李宝莉不论是按照传统女性美德的要求顺从儿子,还是在结尾重新回到建建身边,都背叛了自己身上女权主义的特质,选择归顺于男权的控制。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注定的悲剧。她是依靠重新被男性角色接纳来实现救赎的,她从妻子到母亲又重新回到某人的妻子,她的身份认同始终不能脱离男性角色而独立存在。

四、结语

本文重新回顾了对电影《万箭穿心》已有的研究,对电影中的性别话语做了新的分析,认为《万箭穿心》虽然塑造了一个带有女权主义色彩的女性角色,但在社会潜意识和现实环境的驱使下,导演仍旧没能摆脱从男权的角度去建构整个故事。尽管如此,仍不能否认《万箭穿心》还是表现了对女性的关怀,我们仍然可以窥视当今社会中女性生存之痛的种种原因。不论是小说的成功改编、导演精准流畅的视听语言运用,还是颜丙燕贡献的一流的表演,影片都值得作为一个故事片的范本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3]罗莹钰.万箭洞穿的苦痛——论<万箭穿心>中女性的生存之痛[J].青年文学家,2016,(11).

[2]孙淑鸿.电影<万箭穿心>的女性形象解析[J].电影文学,2015,(11).

[3]陈维维.论方方<万箭穿心>中的女性形象[J].大众文艺,2013,(9).

[4]李静.世俗环境中的痛楚阴影与美丽光芒——影片<万箭穿心>的女性主义阐释[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6).

[5]张瑶.社会的文化转型与人物的“万箭穿心”——电影<万箭穿心>的文化考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01).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森太太》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生态女性主义的社会批判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