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剧理论视阈下声乐演唱节目的建构与叙事创新
2020-11-16李文嘉唐嘉蔚
李文嘉 唐嘉蔚
【摘 要】《声入人心》是湖南卫视一档主打美声唱法的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节目低开高走一跃成为2018年豆瓣评分最高的综艺节目。文章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角度探究演员、剧本、剧组等主要构成要素在社会生活表演中的传播语境与形象塑造,从演员的后台形象前台化、节目对受众剧本期望的突破、以及剧组独创的线下策划方案等方面进行精准节目定位与创新印象管理的叙事建构阐述,以期为未来国内同类型节目的打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创作思路。
【关键词】《声入人心》;拟剧理论;声乐演唱节目;创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1-0154-02
《声入人心》是湖南卫视主打美声唱法的原创新形态声乐真人秀节目,由3位出品人与36位声乐学员共同参与。节目最终选出6位首席演唱者组成“声入人心男团”,并在全国范围的剧院进行巡演。《声入人心》在豆瓣获得了9.3分的高分,于同期播出的《幻乐之城》《声临其境》《我就是演员》等制作优良的节目中,评分最高的《声临其境》也仅取得了8.2分的成绩。2019年4月7日,湖南卫视与美国CAA公司、Vainglorious制作公司签约,达成《声入人心》节目模式北美地区发行合作。由此可见,《声入人心》在播出后受到了广泛欢迎以及高度认可。
以小众音乐类型为切口的真人秀节目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热潮的背后应当对其叙事话语与人文指向等艺术价值进行建构解读与反思总结。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社会像一个大舞台,人就像是舞台上的演员,通过展现自己以塑造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而真人秀节目以人为核心,融合了“真”与“秀”两个叙事话语要素,演员的目的是通过展现自己形成叙事视角进而受到关注。因此文章结合拟剧理论,从演员、剧本、剧组三个角度多方位解读《声入人心》的叙事重点与叙事符号,深层次分析节目的叙事构成和传播逻辑。
一、演员:后台形象前台化位移
“前台”与“后台”是由戈夫曼在拟剧理论中提出,戈夫曼引入了一系列的戏剧用语,如“前台”“后台”和“观众”等词汇,生动地阐释了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不同情境中所展示的不同行为特征。所谓“前台”是指角色与“观众”发生直接互动的场所,此刻所扮演的角色称之为前台形象。所谓“后台”是指角色的行为不为观众所观察到的场所,角色在后台的行为不被观众直接感知,因此形成了后台形象。对于角色扮演者来讲,其前台形象通常是与社会角色期望相适应的产物,而在“后台”,角色扮演者会从前台的角色表演状态,退回到自我的本真状态,呈现出与前台不一致乃至截然相反的“后台形象”[1]。
对于《声入人心》的观众来说,“演员”即节目中的学员,是吸引人们的焦点。成员的“前台”形象包括帅气的演出服、干净的妆面、高超的演唱水平等,而成员的后台形象,完全不同于前台形象的严肃、专业、认真,节目中穿插的成员日常生活的记录和游戏环节的展现则体现出了观众无法在舞台上看到的成员活跃、可爱、搞笑、真实的一面,如果说前台的展现使得受众认识到声乐表演的专业性,那么后台形象的展现则拉近了受众同成员的距离,使得成员的形象更加丰满。然而,事实上所谓成员后台形象的呈现对于演员自身来说仍然是“前台”,因为依旧是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因而对于学员来说并不是能够完全放松,在表现的时候仍会稍加管理。对于演员本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将后台形象前台化的过程,但对于观众来说则是看到了一个与前台角色表演状态截然不同的某种意义上的“后台形象”,这便满足了受众的“窥视欲”,使得观众对于演员的主体角色建构产生了情感黏合。
二、剧本:剧本期望的突破定位建构
每一类角色都有特定的剧本,只有参照剧本才能把握表演的要领,戈夫曼认为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限定即为“剧本期望”。但演出的剧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受众对于音乐剧、歌剧的认知中,同样存在剧本期望,例如“高雅”“难懂”“中年艺术家”等。但是在《声入人心》中却做到了对剧本期望的突破,这主要体现在学员的形象以及节目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上。不同于以往受众对美声演唱者形象和年龄的剧本期望,《声入人心》的成员大都是年轻且帅气的表演者,这与往日受众对于美声演唱者的刻板印象形成极大的反差,而正是这突破剧本期望的表演者形象的颠覆性,赋予了人物形象的主体性建构,进而获得全视角年轻受众群体的关注。
其次,节目对于演唱曲目的改编采用了纯泛互渗的表现形式。纯泛互渗是指艺术中纯审美与泛审美相互渗透而难以分离的状况,具体是指艺术的审美性与商品性、个人创造性与公众创造性、精神性与物质性、高雅性与通俗性等同时呈现并相互渗透的情形[2]。在《声入人心》节目中,纯泛互渗具体表现在表演形式上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融合。与以往的同类型节目不同,如青歌赛、“群文杯”声乐大赛这类声乐竞演比赛,在受众的剧本期望中,比賽曲目就应当是正统的民歌或是经典美声歌曲,且唱法皆应遵循最传统标准的美声唱法。但在《声入人心》的公演舞台上既有国外歌剧《卡门》《图兰朵》,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歌剧魅影》,又有国内经典作品,如《我和我的祖国》《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在银色的月光下》,以及当代流行歌曲,如《青花瓷》《如果爱》《那个男人》等。对于经典曲目,伴奏团队会在演奏中添加流行元素, 并丰富伴唱团队的人声效果,削弱以美声为核心的古典表演方式给观众现代审美造成的不适应感;对于流行曲目,伴奏团队则会强化流行音乐中的管弦乐元素,提升歌曲的厚重感,突出美声力度[3]。这样的表现形式再一次突破了受众的剧本期望,提升了美声歌曲在受众中的接受度。
三、剧组:独创的线下巡演策划方案
一定的表演与演员形象的形成都是与个体周围的环境分不开的,由此,戈夫曼提出“剧组”概念。他指出,剧组即为表演某种剧情时进行合作的一些人。剧组是表演者得以体现其存在的环境,在《声入人心》中,剧组即幕后团队,是使节目呈现高质量效果,使“演员”形象更为丰满的关键因素,舞台效果以及后期剪辑必然是每档节目必不可少的,此外在《声入人心》中剧组还起到了一个独特的作用,即线下巡演策划。
舞美以及音乐是一档优秀的声乐演唱节目的重中之重,高级、有质感、符合调性的灯光是强化演员舞台演唱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声入人心》邀请了著名音乐人钟兴民和黄韵玲分别作为音乐总监和演唱总监,并采用《歌手》节目御用班底靳海音弦乐团,以求达到最优质的舞台效果呈现。此外,后期剪辑也是节目最终呈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剪辑师可以有选择性地让观众关注自己想要让观众看到的内容,例如,节目成员高天鹤的犀利点评留给了观众深刻的印象,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便得益于剪辑师在每场曲目表演之后多次剪接高天鶴的点评片段,凸显其优秀的点评能力,因而被网友称为“误入选手席的点评嘉宾”而广受观众喜爱。此外,节目中CP(CP为网络流行词,是英文Coupling的简称,本指动画、影视作品的粉丝自行将片中角色配对为同性或异性情侣)的互动也被剪辑师表现出来,主要包括双云(郑云龙和阿云嘎)、翅膀(贾凡和陆宇鹏)、深呼晰(周深和王晰)这几组CP,许多年轻粉丝由于热爱CP文化,因而加深了对成员的喜爱和关注度。
此外,《声入人心》的线下巡演策划是该节目的亮点。《声入人心》在节目收官之后公布将在全国十五城的顶级剧院开启《声入人心》同名音乐会,不只是最终六位“声入人心男团”,节目中的热门学员也会参与巡演。《声入人心》巡演唯一售票平台保利票务多次在开票时段由于抢票人数过多而产生系统崩溃的现象,且各场门票皆在短时间内售罄。节目以此种方式,使得节目的收官并非终点,而是在线下产生了更加长尾的效应,同时也带动了国内原本低迷的音乐剧、歌剧行业,鼓励更多的人走入剧院。但正因节目的走红,也不乏第三方票务网站利用粉丝效应坐地起价的行为。《声入人心》走红带来的影响固然是令人可喜的,但不应过度娱乐化、急功近利,否则只会使其在节目粉丝中产生一时的热度并且逐渐消损,甚至还存在流失老剧迷的可能性。无论是通过节目走红的演员或是这整个音乐剧、歌剧行业,都应当精耕于专业本身,不可短视眼前小利,这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大计。
四、结语
《声入人心》这档节目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可以称其为一档“现象级”的声乐竞演节目。在快餐式娱乐的重重包围下,《声入人心》在演员、剧本、剧组三个角度的叙事创新,让观众能够有机会以更加创新的节目形式、更加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成功地传递音乐剧、歌剧艺术。未来的同类型节目也可以借鉴《声入人心》这样的创新模式,在展现演员多面特色与打破刻板印象中的表演形式中寻找平衡度与契合点,强化线上线下联合运营,对提升中国声乐艺术传播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综艺节目融入全球价值链提供创新参考。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43-148.
[2]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J].当代文坛,2009,(04):4-9.
[3]王卓亚.浅析声乐竞演节目<声入人心>的创新价值[J].今传媒,2019,27(02):106-108.
[4]徐明明,徐昕.从纪录片到真人秀——拟剧理论视角下<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第二季研究[J].电视研究,2017,(9):63-65.
[5]宋凯,侯娅珂.音乐类电视节目创新创意研究——以<声入人心>节目为例[J].当代电视,2019,(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