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研中国舞蹈形象语言的审美品质
2020-11-16蒋燕君
蒋燕君
【摘 要】中國舞蹈形象语言的审美品质是建立在中国舞蹈的文化特质上的,中国舞蹈中的形象是由舞蹈动作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而这个“形象”包含一种“意象”,“意象”的存在,赋予了舞蹈“形象”之灵魂和内涵。另外,我们的舞蹈创作要通过艺术形象来怡情养性,使审美者得到精神领域的陶冶。而探析艺术形象的精神审美也是中国舞蹈编导形象语言研究的重要方面,它对于中国舞蹈的创作及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形象语言;审美品质;意象;美育;精神审美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1-0117-02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对形象十分重视,重视形象不仅是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艺术关注“形象”,十分注重线条的体现,我们可以从汉代石刻画和敦煌壁画中感受到其中的舞蹈形象和舞蹈意蕴。中国艺术追求“意象”和“情境”,这也是我们进行舞蹈形象语言研究的重要基础和背景,这种追求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审美精神。中国古代舞蹈对形象的重视,我们可通过历代文物或石窟、佛寺中遗留下来的舞蹈图案来研究,例如远古时期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又如汉代的画像砖,或一些佛教寺院中的壁画、雕塑等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舞蹈形象,以上各例,充分证明了中国舞蹈长期以来都十分注重形象的塑造,而对中国舞蹈形象语言审美品质的探析是建立在中国舞蹈的文化特质上的,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形象塑造在舞蹈表演及创作中的重要意义,领略形象塑造所营造的视觉感和艺术形象性。探寻这一审美品质也对中国舞蹈编导在形象语言方面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培养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个性魅力,拥有理想与追求,从而更好地促进舞蹈的创作和发展。
一、中国舞蹈“形象”之“意象”
中国舞蹈中的“形象”是由舞蹈动作塑造的艺术形象,而这个“形象”包含一种“意象”。“意象”既是动态的,也是具有象征性的,是“形象”所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意象”的存在,赋予了舞蹈“形象”之灵魂和内涵,使之具有了鲜活的情感体验与深远的艺术意蕴。舞蹈“形象”中的“意象”,还含有一种“象外之象”。“象外之象”是创作者在自我情意与客观物象的交融过程中,由于主体对审美物象具有想象力而形成的,想象力是形成“象外之象”的关键。
在中国舞蹈的形象塑造过程中,对于“象”“意”“象外之象”的理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舞蹈中的“象”是“意”的寄寓,是通过注入“情”,并用身体的动作与姿态来展现的。在舞蹈创作过程中,是通过动态姿势、空间与调度、服饰元素与舞台美术,共同来塑造“形象”的。所谓塑造,是指创作主体对客观物象有所体悟后,进行艺术的重塑和创造,通过物我的交融,再凭借想象力的作用,来拓展和丰富意蕴,如庄周梦蝶,描述的就是这种“以意会象”的特征。舞蹈这门艺术,无论就其肢体语言的特殊性而言,还是就审美活动的需要而言,“抒情”显然是最重要的表达和感悟方式。中国舞蹈应充分利用肢体“抒情”来使“形象”更加饱满生动,还要具有一定的思悟和教化意义,从而使舞蹈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更好的彰显。总之,情意是意象的核心,因为有了情意才具有了审美价值;同时当“形象”中倾注了情意,这个“形象”才有了生气和灵魂。中国舞蹈“形象”之“意象”,也包含“象外之象”。“象外之象”需要凭借想象力的参与来凸显,例如舞蹈《小溪·江河·大海》所描绘的是造物主的气象,并凝结于女性似水的柔情中,营造出涓涓细流汇入浩渺江河的意境。这就说明“联想”在创建“象外之象”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舞蹈中的“形象”是物、心、情、意、境的有机融合。例如舞蹈《海浪》就是表现振翅高飞的海燕在风暴中勇敢地搏斗,这种作品形象就典型地说明了舞蹈创作中物、心、情、意、境的有机融合,也充分说明了舞蹈“形象”应是“形象”表象和“象外之象”的虚实结合。
在中国舞蹈的编创过程中,“意”与“象”是相互依存的,创作者以此来建构艺术形象。而这种艺术形象的意象创构是需要借助创作者的想象力来实现的。同时,审美者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还会创造出更多新的意象。其实舞蹈就像一首诗,属于肢体语言谱写的诗,它应通过情的抒发、意的象征、象的联想等等,着力于突出艺术形象中意象的营造和审美。舞蹈的创作题材,通常来自几个基本领域,即自然、人生、艺术等领域。舞蹈形象中的审美意象也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首先,是自然意象,反映出的是创作者的生命意识。其次是人生意象,是指创作者以生命意识对人生进行的各种评判。舞蹈形象中的人生意象也应强调人的感性风貌与内在精神的统一。例如孔子曾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就是强调人的感性风貌与内在精神的统一,这种形神统一的思想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最后就是艺术意象。作品中的艺术意象反映了创作者对艺术审美的自觉意识和理想追求。例如,夏商时期的“铸鼎象物”,就是一种艺术化的“立象尽意”。舞蹈不仅是作为一种工具,反映出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且还以感性的动作与形式将艺术形象及其意象完整地呈现于观众面前。总之,艺术创作的核心就是意象的创造,艺术欣赏的核心就是意象的欣赏,而这一切都须依“象”而言。由此可见,塑造艺术“形象”,创构舞蹈“意象”,是中国舞蹈创作的首要追求。
二、中国舞蹈“形象”的美育作用
在中国舞蹈的“形象”塑造中,要关注“形象”的美育功能,也就是说我们的舞蹈创作要通过艺术形象来怡情养性,使审美者得到精神领域的陶冶。美育的过程比较注重的是“悟”,就是要使创作者和审美者在审美观照中,进行物我交融,并进行自我完善,在舞蹈创作中,更要对人的精神方面起到熏陶和感化的作用。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强调美育是有着悠久传统的,如《礼记·乐论》言道:“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就是说“乐”应是发自人内心的,从心灵最深处去感染和打动人;而“礼”是对人一种外在的规范。所以中国舞蹈“形象”的美育功能,也应该是通过审美的方式和途径打动人内心以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还要对人的精神进行调节和完善。
美育也是一种养性的方式,养性能够让人的生命得到自然而长久的发展。古代荀子对美育的解释是“化性起伪”。所谓“性”是指人天生的自然本质及身体功能,“伪”则是指在人的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外在精神形态,也包括能力。中西方许多著名思想家对美育的认知各有见地,如西方的席勒认为美育是人格完善的途径;蔡元培将美育视为“以陶冶感情为目的”;王国维将美育称为“情育”;朱光潜则将美育归为“怡情养性”等等。这些看法的共同点是都认为美育是通过审美对人的人格和精神进行调节和完善的,同时也说明美育活动对人的感化是潜移默化的。中国舞蹈的艺术形象也应注重美育的价值和作用,任何一种艺术门类,其艺术形象都应具有更高的艺术境界,其美育作用都是能够推动认知和道德的发展。古代荀子认为,审美活动首先要满足人的感性要求才能起到调节人身心的作用。所以说,美育首先要满足人们自身的感官需要,带给人以心灵的愉悦感,然后才能感化人。在舞蹈创作中,艺术形象的美育目的是要培养观众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丰富的个性魅力和健康的人生态度,还要兼具理想与追求。而且艺术形象的美育不同于一般教育,即审美主体在欣赏艺术形象时,不是被动接受和感发,而是具有塑造性与能动性。总之,舞蹈的艺术形象,要以抒情和悦目去感化观众,在创作活动中应突出艺术形象塑造的美育功能,使其具有对人进行终极关怀的作用。
三、中国舞蹈“形象”的精神审美
在中国舞蹈创作中,塑造“形象”的精神气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也是区别中国舞蹈与西方现代舞蹈的重要特征。中国的美学思想包括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天人关系”,就是指天地自然相和,而人也是其中一部分,在这一前提下,人际关系应该通过“化育”来调节人们的性情和心理。因此,在舞蹈创作中,中国舞蹈应追求一种人格理想、境界和谐的精神形象,这不仅是“化育”的形象,同样也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形象。“天人关系”,也是指一种寄情于山水、出世逍遥的精神气质。依中国文化传统来看,这种精神气质主要是受到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道家强调物我合一,并通过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达到“上与造物者游”,并与宇宙相融合的境界。道家的这种思想境界,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另外,中国舞蹈的形象塑造,还应该注重国族意识。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自身的国族意识也就不可能谈及独立的个体意识,所以在艺术创作当中要深刻地反映出这种认识。同时,鉴于“深情”是中国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特征,所以中国艺术形象还应该具有血性生命的凝聚体现,其包含了反抗精神、自由精神和奋斗精神等等,使得每个个体以真性情和真血性来呼唤真理。综观中国舞蹈形象塑造的精神层面,应涵盖以下特征:和谐圆满的理想精神;出世逍遥的自然精神;彰显国族意识的民族精神;蕴含深情和血性的人格精神。探寻艺术形象之精神审美是中国编导形象语言研究的重要方面,它对于中国舞蹈的创作及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四、总结
探析中国舞蹈形象语言的审美品质是研究中国舞蹈形象语言的重要内容,要在掌握中国舞蹈“形象”之“意象”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舞蹈创作中的形象及意象思维,并挖掘舞蹈“形象”中美育的重要价值。再者,中国舞蹈创作中的艺术形象也要寻求艺术再现和艺术表现的统一,结合舞蹈中“形象”的精神审美来充实中国舞蹈的“形象”塑造。总之,探析中国舞蹈形象语言的审美品质对于中国舞蹈的创作及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蓓.中国舞蹈编导形象语言研究[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7,(1).
[2]万素.留给时间的舞蹈——舞蹈编导的学问(上)[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3]李素冰.浅析从敦煌画中的形象素材到舞蹈语言的形成[J].北京舞蹈学报,2019.
[4]张靖怡.唐代敦煌壁画飞天形象风格溯源于当代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18.
[5]李鑫.舞蹈艺术语言的表现研究——评<中国舞蹈编导形象语言研究>[J].2019,(4).
[6]王潇.对于戏剧表演造人物形象的积极作用分析[J].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