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旱灾统计及灾情特征分析
2020-11-16褚聪魏庚钱睿杰王跃跃王景才
褚聪 魏庚 钱睿杰 王跃跃 王景才
摘要:淮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重要的粮食生产来源,该流域的气候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基础社会建设,由于错综复杂的地理气候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淮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在历史上发生了无数的旱灾。本文统计了建国以来的一些重大旱灾年,并对流域旱灾进行灾情特征分析,从而为淮河流域的工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建设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旱灾;干旱;旱灾统计;特征分析;淮河流域
1 概况
淮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重要的粮食生产来源,发源于河南省与湖北省边境地区的桐柏山,历经河南、湖北、安徽和江苏四省,在今江苏省江都市汇入长江,随后东流入海。淮河流域全长达1000公里,流域面积27万km2。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流域的气候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基础社会建设。然而,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复杂的地理环境、浓密的人口、多变的气候环境以及历史上黄河夺淮的影响,淮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在历史上发生了无数的旱灾。据统计,淮河流域62年中(1949年 -2010年),遭受干旱灾害面积为1.67亿hm2,农作物损耗达13.96亿kg,平均每年269.8万hm2农作物受旱,140.8万hm2农作物成灾[1]。严重的旱灾灾害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收集统计了一些淮河流域的重大旱灾,并对这些旱灾进行灾情特征分析,旨在得到淮河流域旱灾发生的一般演变规律,为淮河流域的气候状态研究贡献出一份力量。
2 重大旱灾统计
笔者收集了淮河流域气候资料,数据表明,淮河流域重大旱灾自商汤开始,绵延不绝,历朝历代都有重大旱灾发生。在建国以前,具有典型意义的重大旱灾包括有明朝1640年,以及清朝1877年。而在建国以后,虽然我国的基础水利建设进行了不少,完成了大量的河道整治,对抗恶劣气候灾害的能力有了极大的突破,但是严峻的干旱灾害任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建设产生了影响。1949年以后淮河流域的较为严重的干旱灾害,包括有1959年、1966年,1978年、1988年、1994年和1999-2001年[2]。而鉴于建国后我国的水利建设与建国前有较大差别,从而选取建国后部分重大旱灾年进行统计分析。
2.11959年
当年春、夏,淮河流域降水量減少,而时间到7 月至10月份,流域降水量比常年降低50%以上,出现多年少有的夏、秋连旱现象。连续的高温烘烤,导致流域蒸发量极大,当年汛期淮河干支流几乎全部断流。8月份,淮河干流淮滨站月平均流量为6.26m3/s,9月和10月只有0.57m3/s,洪汝河班台站8-10月的月平均流量只有0.4-0.1m3/s[3]。洪泽湖水位已接近死水位,许多地方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各省秋旱严重,全流域受旱成灾面积为5971万亩,受灾人口1750万,减产粮食34.2亿kg。
2.21966年
1966年夏至1967年冬,淮河流城连续两年发生大旱,河南省汛期降雨量只有同期的54%,信阳、驻马店汛期降雨量只有多年平均值的30%左右,从6 月至11月上旬大旱160天,造成稻田干裂,河沟断流,塘堰干涸,山丘地区人畜吃水困难。
淮河中游8 至10月,降雨量均比常年同期偏少七、八成;下游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四成多。春、夏、秋三季连旱[4]。淮河上、中、下游地区出现河道断流,土地干裂,农作物枯死。
2.31978年
1978年淮河流城又发生大旱,冬无雪,春少雨,夏秋干热,岁末干旱。梅雨时期无梅雨,淮河中游降雨量比常年偏少四至六成,地表径流只占多年平均值的33%,汛期无汛,连续干旱250多天。
2.41988年
1986年至1988年旱灾是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流域较为严重的连续干旱期。它开始于1985年的冬旱,1986年春、夏连旱,主要旱区在淮河上游,汛期无汛,大型水库蓄水不足,中小水库干涸,沙颍河、洪汝河洪水流量为历年同期流量均值的1%-7%。河南省周口、平顶山、漯河、商丘地区,地面水和地下水源严重短缺。平顶山市9 座大中型水库中有3 座无水,小型水库全部干涸,18万人缺水吃。商丘地区地下水位深达9m,机井抽提无水,秋种缺水,无法播种。
2.51994年
1994年淮河流城遭受了严重的干旱,从春末到盛夏,降雨持续偏少。汛期平均降雨量为464mm比常年偏少近2 成,其中淮河水系平均降雨为440mm,较常年偏少23.6%;沂沭泗水系平均降雨为522mm,较常年偏多9.7%;6-7月,淮河流域持续高温少雨,一反往年梅雨季节多雨的常态,整个梅雨季节降雨稀少,出现了“空梅",进入8 月份旱情有增无减。流域绝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一场罕见的旱情袭击,中小水库、池塘干涸,河流多处断流,洪泽湖在死水位以下运行多日[5]。
2.62001年
继2000年干旱后,2001年淮河流域发生了春夏秋冬连续干旱的大旱年,该年汛期(6-9月)流域平均雨量为385mm,比常年同期偏少33%,其中,淮河水系平均雨量为320mm,比常年同期偏少44%。流域内大部分地区雨量均偏少3 成以上,其中淮干上游、淮南山区大部、洪汝河、沙颍河中下游、浍河、沱河、新汴河偏少5 成以上,西淝河利辛站雨量最小,比常年同期偏少8.8成[6]。
7月份流域内大部分地区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一般偏少2-6成,其中淮河息县站偏少9.9成。8月份淮河流域平均雨量为71mm,比常年同期偏少52%,其中淮河水系月平均雨量为55mm,比常年同期偏少62%。
3 灾情特征分析
3.1 旱灾发生频次高
据统计,自公元前246年横跨至2000年,流域内发生旱灾共计936次,而在这漫长的2246年中,流域性旱灾共计70次。而集中性的灾情爆发在黄河夺淮以后,致使无数人民流离失所,严重危害了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
3.2 灾情持续时间长
温带季风气候的周期性影响,导致了淮河流域的水旱灾害呈现波动性的周期演变,持续时间长。1635-1679年,以及1918-1962年都是历史上及其严重的干旱频发年。除去这两个特长干旱年,还有1508-1509、1986-1989以及1999-2001。
3.3 灾害影响范围大
在1635-1679年内,淮河流域旱灾频发,影响范围广。1639-1641年内,自1639年开始,淮河流域就出现了大面积干旱,河流干涸,而后旱情逐步严重,1940年春末以及整个夏季,流域内降水量稀少,河湖龟裂,导致严重的饥荒,社会发生巨大动荡。
参考文献:
[1] 陈小凤,王再明,胡军,等.淮河流域近60年来干旱灾害特征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6):20-24.
[2] 李茂松,李森,李育慧.中国近50年旱灾灾情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3,24(1):7-10.
[3] 杨传国,陈喜,张润润,等.淮河流域近500年洪旱事件演变特征分析[J].水科学进展,2014,25(4):503-510.
[4] 王岽,徐京京,周亮广,等.近60a来淮河流域干旱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3):338-343.
[5]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淮河流域片水旱灾害分析[R].2002.
[6] 安徽省水利厅.安徽省水旱灾害[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X201909040)
作者简介:
褚聪(1999-),男,汉族,江苏淮安,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景才,男,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流域水文水资源演变与水文模拟、水旱灾害形成机理及防灾减灾、生态水文、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等方向的研究,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