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班级叙事研究的可行方向

2020-11-16卢天宇

广东教育·综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寄语定性班级

卢天宇

新模式班主任寄语构建于2015年,以开学寄语、期中寄语、期末寄语、每周寄语、专题寄语、互动寄语六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书面教育谈话,避免传统教育谈话中重复低效的一味口头说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去接受指正、批评或劝诫。近三年,新模式班主任寄语逐渐演绎成为班级叙事或班级叙事研究这一种新形态。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课题组陷入了班级叙事的三种困境:认为个人在周而复始的叙事记录没有获得进步,产生了倦怠;班级叙事“东拼西凑”,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致使关注度下降;班级叙事投入的时间多,在班级管理中却收效甚微。

我尝试从社会科学研究的视角去审视“三种困境”。传统的班级叙事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常常忽略定量研究,表现在叙事过程以描述的方法和归纳总结的方法为主,叙事者容易受主观判断支配。本文以“九年4班学生的手机及电脑管理问题”为叙事研究主题,介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下,如何逐步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班级手机管理机制。

一、定性与定量结合取证,确保问题的有效性

围绕问题展开定性取证记录,主要通过访谈科任教师、家委会(部分家长)、班干部等,了解班上学生的手机及电脑使用情况。从科任教师处知悉有6位学生近期作业马虎、成绩下滑;从班干部和学生谈话中了解到有两位学生经常偷偷带手机进教室;家委们反馈,较多家长对管理孩子的手机感到头疼。

基于定性研究取得的信息,运用问卷星对家长和学生进行简单问卷调查。面对家长和学生设计的量化问题保持一致,便于诊断个体情况。汇总家长与学生问卷,发现两者的答案一致性较高。4班共计43人,具体结果是:工作日使用手机的时间段集中在下午放学以后,每天使用手机或电脑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的有17人,超过2个小时的有15人;周末使用的时间比较零散,每天使用时间控制在2个小时以内的仅有13人;学生使用的缘由主要是“完成英语听说任务、上网娱乐、上网查阅资料寻求解题帮助”,79%的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不足半小时;每周发生争执次数超过3次的家庭有8个;手机由学生自主管理的有7人,由家长管理的有9人,协商管理的有27人。

根据定性取证信息,查验科任教师反映的6个目标关注学生的量化数据,有4人的家长反馈孩子在工作日使用手机时长每天超过2小时,周末每天超过5小时,甚至有家长用“写作业时基本手机不离手”来描述现状。

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拟定具体行动

手机和电脑的管理问题根本在于学生,即让学生从思想源头接受手机在手“弊大于利”的观念。家长要做好监督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协助孩子把控手机。班主任则要做好第三方“公证人”,促成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手机管理协议“阳光签约”,有效、持久地执行。

第一步,召开主题班会,营造智慧管理手机的大氛围。首先,让班委汇报问卷调查结果,用表格、饼状图、柱状图、折线图等表述手机引发的问题。然后,学生分组展开主题讨论“我是否能管好手机”,以海报的形式汇报讨论内容及结果。最后,班主任分析手机管理与学业成绩相关性,用典型案例警示学生,分享智慧管理手机的要点,强调“量化”管理手机的必要性。

第二步,签订三方协议,促成手机管理过程的可视化。家委、班委和班主任充分征集同学们的意见,制定手机管理“三方协议书”。协议书明确五个要求:手机的管理监督权、使用手机的时间段、时间长度、时间分配计划和违约处理。家长、学生、班主任三方签订协议,形成“三角互助”关系。

第三步,跟进协议执行,重点关注“手机管理困难户”。班主任及时向家长们了解落實情况,对于“手机成瘾”的学生多一份关注,适当地旁敲侧击,维系协议的约束力。

三、再实践、再反思、再修正

三方协议在实施初期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大部分家长表示执行监督权“有理有据”,学生也普遍“心甘情愿”地接受监督。但一段时间之后,陆续出现协议失效的现象:小源同学悄悄再买了一个手机,晚上躲在被窝里偷着玩;小庆同学经常拖延上交手机的时间,与家长发生激烈冲突;小湘同学不满家长私自查阅其手机信息,与家长赌气,等等。

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班主任的反思:三方协议是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一些个性化要求?应当如何填补学生原来用手机的时间,排解其千方百计地获得手机的心理需求?家长管理手机时如何避免矫枉过正?

经过教育谈话,小源同学同意将手机暂时交给班主任保管。小庆同学拖延时间实则是由家长不坚决的态度引起的,从允许拖延几分钟,延长到拖延数小时,班主任与家长、学生三方面对面沟通之后,小庆与家长达成一致共识。小湘家长经班主任提醒,认识到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隐私空间,主动向孩子道歉,化解了矛盾。

班主任梳理出四点给家长的建议:(1)家长不要在初三的孩子面前当“低头族”;(2)及时填补孩子缺失手机的身心需求,例如陪孩子打一场球,或一家人看一场周末电影等等;(3)手机管理要按照约定执行,压制过重会扼杀了孩子的信息交流,导致其反弹,管理松懈则失去效果;(4)手机是引发青春期与中年期冲突的导火索,但不是根本原因,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尽力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关于手机管理的叙事研究主题,班主任不能抱有一蹴而就的想法,而是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反思与修正。让“手机管理”这一主题,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推动下,不断在实践中优化策略,形成模型,渐变为班主任的“管班杀手锏”。

班级叙事研究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班主任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的一个实践过程。学会用数据说话,能增强班主任的话语权威。情理与本质相融,能促进叙事主题的深化研究。定性与定量视角相结合,是班级叙事研究的可行方向。在两大基本方法的支撑下,班主任解决班级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必定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多样凝练成为立体的模型,班级管理能力可以得到跨越式的发展与提升。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新模式班主任寄语的构建及实施”(课题批准号:2016YQJK30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寄语定性班级
寄语
特约主编寄语
新年寄语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不称心的新班级
寄语
共同认识不明确的“碰瓷”行为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