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意数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0-11-16林伟

广东教育·综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目标思维数学

林伟

“思意数学”聚焦于“如何更思意地教与学”,追求“有思意的数学教育”,以“思”为魂,以“意”为核,逐渐凸显“融思之规律、意之方法、思意于一体”的特点。在探索过程中,我积极借鉴名家的先进教育思想、教育模式,让“思意数学教育”不断成熟和发展,为新时代数学课堂的改革提供有益视角。

一、“思意数学”教学的核心内涵

“思意数学”是指教育者以问题辅路指引,以思维激发为主线,透过问题来分析数学现象,揭示数学规律,激发和引领学生探究解决数学问题,融思之规律、意之方法、思意于一体,实现感性与理性合一、知性与悟性交融,促成学生形成自我的数学能力与素养的数学教育。也就是循“理”致“思”,教之思“道”,因“数”得“意”,得“意”忘“形”,“学”以致“用”。“思”和“意”之间关系如图1所示。

“思意数学”以“为学而教,不教之教”为理念,以“激情、自然、朴实、灵动、致用”为教学追求,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能力为重,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教学目标。强调把教学内容与数学情境联系起来,拓宽学生学习的广远意境,通过广远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思意数学意蕴了数学的智慧性与文化性,通过搜集、整合一定数量和质量并有利于多元思考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有逻辑地思考与探究,培养思维的合理性和严密性,维持思维的活跃性和敏感性。

二、“思意数学”的教学原则与结构

(一)“思意数学”的教学原则

“思意数学”教学遵循“有序”和“启动”两个原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1. 有序

何谓“有序”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照学生认知發展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发现、掌握规律,有序、高效地学习,循序渐进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情感和数学思维。在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层层递进的过程中,教师扮演“辅助者”“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使学生通过提供的学习资源和支架,不断努力探究和发现,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考方法。遵循“有序”原则的教学过程可简单总结为:设置疑问——指导交流——点拨关键——矫正训练。

2. 启动

“启动”原则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主、合作、互动型课堂,通过启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围绕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不断观察、思考和反思,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互动教学中,学生高效地接收知识和信息,动手探究练习、动口表达反思。基于真实、有趣和生活化的情景,学生产生了对学习任务的探究和学习兴趣,围绕典型实例和知识冲突,主动地进行思考;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发学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开展讨论、交流,进行判断和总结;其次,结合教师的指导,寻找科学的学习和思考的方法;最后,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拓展训练,更好地同化和吸收数学知识与方法,培养思维能力。这个学习过程可简单总结为:探索思考——交流所思——矫正思考——形成方法。

“思意数学”教学是把“四基”教学与发展潜能的任务结合起来,通过“有序”和“启动”两个原则进行施教,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体悟与反思,促进认识完善,形成知识结构,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二)“思意数学”的基本结构

思意数学教学要关注点、量、度、序、法、情、时、率等要素。这些要素分别与教学内容(点、量)、教学形式(度、序、法、情、时)、教学效率(率)相对应。它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

基于上述结构要素,“思意数学”遵循三条线:问题线、思维线和发展线。其结构图如图3所示。

三、“思意数学”教学的实施流程

“思意数学”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这教学模式以问题引路,围绕问题开展教学,学生通过问题的引导学习理解所学内容。以此构建出充满悬念和挑战的课堂,激发学生想挑战、乐探索的欲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想象力。综合来看,“思意数学”教学流程图如图4所示。

环节1:目标导向:创设情境,开启思维

根据课标要求和课程内容,课前确定指导内容和学生自学内容,上课后展示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思维导向,开启学生思维。

环节2:激学导思:激励唤醒,交流思维

教师以课标和学情为依据,以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结合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和思维梯度,把教材和教学目标内化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在教师的诱导下,自主完成预设问题的学习,初步内化学习目标和内容。

环节3:引议释疑:独思互助,提升思维

“引议释疑”是教师在“激学导思”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思维、提升思维、优化思维”。师生在这个过程中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完成“剖析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补充盲点”的任务,既完成预设目标,又可以生成新的目标。这个过程,学生体验知识生成,思维发展的轨迹得以体现,思维提升的层次得以展示。

环节4:点拨提高:矫正反馈,优化思维

“点拨提高”是教师在“引议释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维”,点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规律、问题的根源和缘由、知识的结构和特征。通过检测诊断教和学的质量效果,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准确度,查漏补缺,反馈矫正,进一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落实、方法的内化,最终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延伸。

环节5:精讲精练:学以致用,拓展思维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基础问题,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做到“讲到精要,讲出精华,讲得精彩”,帮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吸收向能力的转化,揭示解题规律,使之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灵活性,教给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达到知识与方法融会贯通,实现“拓展思维”的目的。

环节6:归纳自结:梳理提炼,发展思维

“总结回顾”既包括对数学知识的梳理,也包括对数学方法的提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和整理出获取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方略。教师将本节课所学内容融入单元或章节之中,整合获取知识的方法或思考问题的思路,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以上各环节并非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目标导向、激学导思、引议释疑、点拨提高、精讲精练、归纳自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注:本文系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广东省名师工作室、深圳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联合资助项目“‘思意数学之教育理论构建与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目标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