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中有人”的三重进阶
2020-11-16王洪恩
王洪恩
摘 要 学生在教师心中的地位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更事关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教师“心中有人”存在着从“抽象的人”“集合的人”到“现实的人”“个体的人”再到“未来的人”“虚拟的人”三重进阶。
关键词 教师 心中有人 进阶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当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已经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付诸实践,但究竟该如何衡量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否真正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呢?笔者以为,最关键的一点是看教师心中有没有人、有什么样的人,因为学生在教师心中的地位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客观地说,教师“心中有人”的境界存在着以下三重进阶。
第一重:教师心中的学生是“抽象的人”“集合的人”
“抽象的人”——就是把一个生命体的所有属性全部抽象成“学习者”,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简单归结为“教书”和“学习”的关系。教师心中的学生只是一些学习者,甚至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而不是一个个有情感、有差异的生命个体。在这一重境界里,教师只是任务化地教学和机械化地工作,他们不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跟学生没有情感的互动交流;他们只是把现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运用最多的教学方式就是“单向传输”。
“集合的人”——就是把班集体看成由具有“学习者”属性的个体组成的集合,教师心中的学生则是这个集合里的元素。处于这一重境界的教师习惯于用同一种模式去教育学生,用同一种标准去评价学生;也经常按某一个标尺把大集合的学生分成几个小集合,并贴上非人性化的标签。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个性潜能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就得不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学生的校园生活就会很单调和乏味,师生关系也会变得紧张甚至引发冲突;学生之间更难以建立起真正的伙伴关系,剩下的只有“零和博弈”。
第二重:教师心中的学生是“现实的人”“个体的人”
“现实的人”——就是教师心中的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更是具有不同现实生活背景、来自不同家庭环境、拥有不同发展潜能的孩子;他们不仅需要增长知识,更需要健全人格和发展个性;他们有强身健体、对话交流、人际互动、赢得尊重和自我超越等生理和心理需求。處于这一重境界的教师,通常能够尊重人的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把“教书”和“育人”有机融为一体。表现在课程实施上,就会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大方面综合塑造学生;表现在教学方式上,就能够勾连生活情景,创设学习情境,把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把学生从文化知识学习引向核心素养培育。
“个体的人”——就是教师心中的学生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体,他们有爱好、有特点、有差异、有变化。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速度都是有所不同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普适性发展规律可遵循,也有发展的独特性和不确定性要把握。处于这一重境界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会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策略,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兴趣和热情所在,充分激发和释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使所有学生都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个体的人”——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约翰·库奇在《学习的升级》一书中写道:“只有将人理解为单个的个体,拒绝使用平均标尺作为衡量人的主要标准,我们才能真正学会如何让教育改变孩子们的生活。”[1]教育教学的真正价值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专注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体验。
第三重:教师心中的学生是“未来的人”“虚拟的人”
“未来的人”——教师心中的学生是国家、民族以及每一个家庭明天的希望,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处于这一重境界的教师能够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来塑造学生、发展学生,能够基于核心素养构建课程体系和实施教学过程,激发和培育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在教学方式上,能为学生不断重塑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教师自身也会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以适应时代变化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
“虚拟的人”——当代的学生都是数字化世界的“原居民”,每个学生都已经身处三种空间,即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虚拟空间;每个人包括每个学生都在虚拟空间里成为“虚拟的人”。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环境下,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已经实现了从单一到多样、从确定到变化、从实体到虚拟的深刻变革;与之相应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加自主、开放、多样和个性化。这种变化无法阻挡,也不可回避,教师只能主动适应和改变,而且需要探索的未知领域还有很多。
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已成为改变教学行为、重构学习方式的新动因,教师应该重塑学习逻辑,使学生由学习者向学习的管理者转变;重构教学样态,使教师由教学者向教学的分析者转变;重建评价体系,使评价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使“虚拟的人”与“现实的人”“个体的人”和“未来的人”实现和谐统一。
人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作为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的教师,无论处在学生发展的哪个阶段,“心中有人”的教师都会把自己看成按年龄缩小的学生,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更有高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和更有温度。
参考文献
[1] 库奇,汤,栗浩洋. 学习的升级[M]. 徐烨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