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歌德遇上席勒
2020-11-16杨义成
杨义成
18世纪后期,德意志大地上发起了第一次带有全德性质的民族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它在文学领域把启蒙运动的理想贯彻得更为激进。这场运动催生了德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文豪——歌德与席勒。
“1749年8月28日正午,时钟刚打12下,我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城诞生。”这是歌德对自己出生的叙述。据说刚出生时因为不会哭叫,他差点被当作死婴丢掉。歌德(1749—1832)生于一个贵族之家,家庭条件非常好,家里甚至有一个藏书丰富的私人图书馆。所以,歌德很早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还在求学期间就出了诗集。青年歌德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他是个文学天才,内心充满奔放的情感。但现实的阻遏令他深感痛苦。当时的德国,政治上小邦林立,四分五裂;思想上仍然受宗教与封建传统禁锢。歌德把他的痛苦通过文学创作宣泄出来。1770年起,歌德发表了一系列小说、戏剧和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书信体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当时歌德认识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可姑娘已经名花有主;他又听到一位友人因失恋自杀的消息。两者结合刺激了他的灵感,年仅25岁的歌德创作出一部传世之作。“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小说中的名句令一代欧洲青年产生共鸣,欧洲出现了一股“维特热”。
除了文学,歌德也拥有积极入世的政治抱负。1775年,他应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之邀到魏玛,后来担任宫廷枢密顾问,力图在开明君主的支持下施展才华。但现实令他失望,公爵大人也许只是把这位知名文学家当作装点宫廷门面的花瓶。1786年,歌德偷偷跑到意大利,过上了隐姓埋名的“自然生活”。不过后来也许是顾及和大公的多年友谊,歌德又返回魏玛,在大公赠送的房子里搞科研和文学创作。
虽然政治失意,但歌德从小到大的生活条件一直比较优渥。而比歌德年轻10岁的席勒(1759—1805)就不那么幸福了。席勒出身符腾堡的贫寒市民之家,年轻时被迫进入军校,经过8年堪称折磨的学习,成为一名军医。现实的不幸激发了席勒的反抗精神。他的处女作惊世骇俗,名字叫《强盗》。剧中主角卡尔是一个绿林侠客,他落草为寇,劫富济贫,用刀剑报复欺凌自己的贵族和社会。主人公的理念是“用药治不好,就用铁治,用铁治不好,就用火。”他还疾呼:“德国应该成为一个共和国!”这样敏感的剧本哪有人敢出版,席勒只好自费印刷。《强盗》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之一,据说1782年该剧上演时效果空前,剧院几乎变成了疯人院,观众激动得睁圆双眼、握紧拳头,把地板跺得震天响,喉咙也喊哑了。符腾堡公爵因此关了席勒14天禁闭,还禁止他写作,席勒愤而出逃。
几年后,席勒又创作了他的代表作《阴谋与爱情》。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为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小说中,宰相的儿子斐迪南爱上了平民女儿露易斯,却遭到等级社会和宫廷阴谋的阻碍。最后,这对苦命情侣在宰相的阴谋下双双死去。
席勒用他的鹅毛笔描述了新兴市民阶层和贵族的激烈冲突,揭露了德意志小邦的政治黑暗,表现出对资产阶级理想共和国的追求。他被公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1787年,席勒也来到魏玛,之后在歌德的举荐下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席勒除了擅长文学,还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有《三十年战争史》等历史著作。后来他写了历史剧《华伦斯坦》三部曲、《威廉·退尔》等,算是活用了跨学科优势。
1794年,歌德与席勒两位天才开始合作,他们一起领导了魏玛剧院,主办文学刊物《季节女神》,发表了大量诗歌、通信和文章。两人的友谊一直维持到1805年席勒英年早逝。席勒去世后,歌德痛苦万分地说:“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歌德与席勒的友情是德国文学史上动人的一幕,两人的铜像至今仍在魏玛宫廷剧院门前的广场上并肩而立。
(摘自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不可不知的德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