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

2020-11-16温成皓

戏剧之家 2020年31期
关键词:音乐美学美学思想小提琴

温成皓

【摘 要】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最佳渠道。从音乐美学视域出发,音乐赏析就是音乐作品创作与表演的最终目的。小提琴演奏也是一种美的艺术,全面加强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美学思想渗透,是提高高校小提琴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就高校小提琴教学的美学思想渗透策略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小提琴;教学;音乐美学;美学思想;渗透

中图分类号:J62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1-0097-02

音乐美学是一门将音乐学与美学整合为一体的学科,其能够有效提高音乐作品创作与表演的质量与效果。小提琴是重要的乐器之一,传入我国之后,对其音乐美学的研究则是在近几年才得到了学界的高度重视。我国早期的高校小提琴教学多以演奏技法为主,但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下,高校小提琴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何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在小提琴演奏中演绎出作品的思想与内涵,真正提高学生演奏技巧与水平,成为了高校小提琴教师所关注的问题。音乐美学对培养学生美学素养,提高其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与诠释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对进一步丰富学生音乐理论知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因此,高校小提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不断地进行音乐美学思想的渗透,以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美学素养的目的,为提高其小提琴演奏技巧与水平提供更多的帮助。

一、当代小提琴的音乐美学略述

西方浪漫音乐时期之前,其演奏的美学观念有两种,一是纯客观主义演奏,二是纯主观主义演奏。其中纯客观主义演奏更加忠实于原乐谱,演奏过程中缺乏再创作,缺乏个人演奏风格与技术特征的体现。纯主观主义演奏则是在原乐谱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进而达到突出、彰显个人演奏风格与技术特征的目的。浪漫音乐时期,很多演奏家做到了客观与主观上的相对统一。而在当代的演奏过程中,则在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间进行了辩证的统一,在忠实于原乐谱的基础上合理进行再创造,并将原音乐的作品风格与演奏风格进行了高度整合,进而体现出演奏者的个性化演奏风格与音乐表现风格[2]。

因此,小提琴的音乐演奏史中也同样存在着上述现象。尤其是当代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们,往往能够吸收客观主义倾向与主观主义倾向演奏的精髓,一方面在忠实原乐谱的基础上对音乐表达受限的部分进行再创造,最大程度地在忠实原乐谱的基础上与自身的再创作进行整合与统一,且在保证原音乐作品风格与演奏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自身的演奏风格与技巧,这也是每一位小提琴演奏者所追寻的演奏美学与音乐美学的最高境界[3]。

二、当前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美学思想渗透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小提琴教学已经具有相对完善、成熟的教学体系,尤其是那些著名的、顶级的音乐学院,其小提琴教学已经硕果累累,但仍以演奏理论、演奏技巧教学为主。因此,高校小提琴教学也自然成为了支持、推动我国小提琴表演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在小提琴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渗透美学思想,并将其作为小提琴学习、演奏实践的研究课题,但是在日常小提琴教學、学生练习与实践表演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原乐曲思想内涵的体现,也无法真正将个人演奏风格与原音乐作品风格进行有机统一,这也说明学生在小提琴演奏过程中仍缺乏对音乐美学本质、音乐价值及思想内涵深层次的理解与诠释。

三、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美学思想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高质量的文化思想渗透

文化背景是音乐创作灵感与思想的重要体现。因此,每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蕴藏着创作者的内心情感。人的情感产生需要其在情绪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思想、认识、体验等。欲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诠释,必须要创作者对创作情感进行分析与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思想往往会对音乐创作者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音乐在西方国家发展较为广泛,成为了一种专门的活动形式,且逐步成为了社会分工之一,其自身的特质也相对较强烈。因此,教师在小提琴教学时,应运用各种模式、方法将西方音乐作品所属的国家、民族文化、历史传统、政治经济环境等加以全方位的介绍,尤其是对创作者的介绍更应详尽,如创作者的性格气质、人生经历、个人价值观、个人(或家庭)背景等,使学生能够结合音乐创作者的个人背景对其音乐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提高其对该音乐作品的音乐美学的理解和诠释。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古即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思想及音乐美学的渗透过程中,还要结合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来进行美学思想的渗透,以更好地为学生在小提琴演奏过程中有机地、个性化地融入中国音乐元素提供更多的基础。如教师可以将黄虎威小提琴作品《峨眉山月歌》的音乐特征进行讲解与渗透,《峨眉山月歌》具有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其境中有意、意中有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交融”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也简单朴素地彰显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特点。同时,小提琴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还追求了“民族音乐现代化”的理念,并在音乐作品中表达出强烈的民族传统音乐风格。在练习此曲时,通过相应的音乐美学、传统文化的渗透,既可以提高演奏技巧,还可以在演奏过程中实现个性化的演奏特征与风格[4]。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小提琴表演艺术,高校小提琴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近30年来,全国不仅有专业音乐院校招收小提琴专业学生学习,对小提琴专业学生进行招收的地方综合大学也日益增多。在此背景下,各高校教学方法也日益向多样化发展。但在设置课程上,各个学校间存在差异。个别学校设置了小提琴集体课,使更多学生学习小提琴的愿望被满足。但纵观当前教育模式,还有一定的弊端存在。我国老一代前辈创作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作品,彰显了中国传统特色,脍炙人口。但整体数量还是非常有限的,教学上更多的是对西方作品进行演奏与学习。而高校小提琴专业学生多数没有出国交流机会,小提琴为西洋乐器,文化差异引发的问题必然存在。鉴于此,极有必要强化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对音乐艺术美学规律进行研究,是音乐美学的宗旨,属于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音乐美学本质、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文化中许多人文精神也涵盖在美学之中,学生是否能真正领会中西方音乐文化本质,对其表现方式理解到位,是建立在对乐曲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真正感悟的基础之上的。

(二)个性化的情感渗透

音乐是一门个性化较强、表现力丰富的艺术。人们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往往可以获取不同的审美体验与感受,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情感与生活体验等进行联想,进一步提高音乐赏析效果,引发情感共鸣。因此,音乐的创作、表演与赏析,均与个体的情感表达、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恰恰是“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真实体现[5]。

正因小提琴演奏技法纷繁复杂,才能准确地表达出音乐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文化美学思想渗透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并从音乐美学视角引导学生在音乐作品的学习、分析、演奏过程中均要不断分析、揣摩创作者的情感、情绪变化,并在演奏实践中结合自身的情感、情绪变化进行个性化音乐演奏,并在忠实原乐谱、能够保证原音乐作品风格与演奏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以此来彰显自身的演奏风格与技巧,最终达到演奏美学与音乐美学相融合的最高境界。另外,教师还要在音乐美学渗透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将音乐美学与自身演奏技巧、风格相结合,在彼此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实现音乐表现与演奏技巧的统一,最终将演奏美学呈现给欣赏者。

立足审美视角分析,丰富而有序是音乐音响结构的特点,作曲家借助音响结构声音,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传递给人们,也能够将自己内心积郁通过音乐宣泄出来。音乐实质就是对人们内心多种复杂情感进行有效表达的手段。小提琴的演奏技巧纷繁复杂,是如泣如诉与辉煌绚烂的交织,充分展现了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作曲家通过音乐这种独特的方式,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就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在演奏作品时能准确表达出作者要体现出的情感。在每周的专业课上,教学的典范是大师们演奏的中外小提琴经典作品。音乐本身是真正审美的出发点,而这一点在教学中往往被忽视。这些作品会将学生引入到模仿技术的表现上来,往往会采取“对号入座”的方式进行倾听与演奏。当然,立足美学观念与视角高度,对学生表现情绪进行引導,会使大多数人产生抽象和陌生的感受,因此教师应注重运用好循序渐进、慢慢渗透的方法。对一首作品进行学习前,要对其中的技术难点进行攻克,同时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具体就是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了解,对作者生活的背景与创作意图进行掌握,熟悉作者创造作品的时代背景,多听作曲家的代表作,有助于学生深刻感受作曲家的风格,进而在演奏技术中融入这些风格。比如,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演奏中要凸显出声音的浑厚点。学生在对作曲家基本创作意图了解后,应结合自己的理解并进行充分联想,实施二度创作,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演奏的作品才能够即凸显出个性特征,又富有内涵。

四、结语

高校教师在小提琴教学时,应充分重视音乐美学思想渗透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及学生的大量练习过程中予以合理的、高效的渗透。教师在进行音乐美学思想渗透过程中,一方面要从音乐作品的文化渗透入手,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背景的理解与诠释能力,同时也要进行个性化的情感渗透,使学生能够在小提琴演奏过程中由简单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至美学思想及理性认识,进而才能更好地展现音乐作品的内涵与自身演奏风格。

参考文献:

[1]匡秋爽.民族艺术经典的音乐美学阐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审美价值再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7,(5).

[2]李薇.早期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艺术创造及美学追求[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2).

[3]王洪生,王侃.论器乐演奏的三种美学原则——以小提琴演奏为例[J].济宁学院学报,2011,(2).

[4]廖姝.诗乐合璧音画交融——试论黄虎威小提琴作品<峨眉山月歌>之美学特征[J].大众文艺,2014,(10).

[5]彭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美学分析[J].黄河之声,2008,(13).

猜你喜欢

音乐美学美学思想小提琴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