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声性序列及其发展逻辑

2020-11-16林姚

戏剧之家 2020年31期
关键词:叙事

林姚

【摘 要】本文主要从序列的五声性及其发展逻辑两方面进行剖析,首先从原型及其变形说明五声性与十二音技法的结合;其次,从声部交错、音级重叠以及其他展开手法进行说明陈铭志先生《叙事》的十二音技法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陈铭志;《叙事》;五声性序列;发展逻辑;十二音技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1-0078-02

陈铭志先生被誉为中国当代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善于将中国元素融入到现代作品的创作中,使其作品独具一格。本文研究的作品《叙事》为《钢琴小品八首》中的第五首,是八首小品中对十二音技法的运用最为复杂的一首,其主题的音高材料源于罗忠镕先生《涉江采芙蓉》中的十二音序列,采用三部对位,并结合声部交错、音级重叠以及其他手法进行展开,仿佛在述说着一个复杂而又动人的故事。接下来主要从序列的五声性与其发展逻辑两方面来探讨作品《叙事》的十二音技法。

一、序列的五声性

该序列(谱例1)融入了中国五声音调,原型可分为两个六音组,第1组为加入了清角(A)的E宫五声音阶;第2组为加入了变宫(D)的bE宫五声音阶,从而使前后两个音组形成相差半音的调性对峙。由于序列中两个五声性旋律本身是连续不断的,那么外加的偏音自然成了它们之间的枢纽,并且偏音与前后音构成的音程关系同样具有五声性,避免了出现诸如小二度与三全音这样的不协和音程。逆行与原型相反,但倒影与倒影逆行变成了E宫与F宫的半音调对峙,从而使序列在对位时又多出了一种调性对峙。

该序列设计十分巧妙,在五声性的旋律安排中,融入调性元素的同时,又掺入半音关系调来模糊音响,使之仍然保持十二音序列音乐的特征。

谱例1  陈铭志《叙事》的十二音序列

二、序列的发展逻辑

陈铭志先生《钢琴小品八首》之五《叙事》这首作品主要采用序列原型、逆行、倒影以及倒影逆行四种形式进行三声部对位写作。先是原型、倒影逆行以及逆行分别从高、中、低三个声部依次进入,犹如传统复调中的复对位“蟹形对位”,短暂的呈示之后,便以声部交错的姿态出现,形成错综交织的旋律线条,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动人而又曲折的故事,表达了一种复杂而又细腻的情感,十分契合“叙事”的主题。接下来,主要从声部交错、音级重叠以及其他发展手法进行讨论。

(一)声部交错

声部交错是指不同形式的序列先后在不同的声部进入并相互交叉进行,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形成网状似的旋律形态,赋予了序列新的存在形式,产生了一种复杂之美,扩展了序列的多变性。如第2小节中声部逆行倒影“RI”与低音声部逆行“R”在第五小节形成声部交叉进行,即逆行倒影“RI”由中声部第10号音(#c1)向下进行至低音声部第11号音(e),逆行“R”由低音声部第9号音(#c)向上转入旋律声部第10号音(b1),并且,还与由第4小节开始的高八度逆行“R”形成交叉进行(即由高声部第3号音be2向下进行到中声部第4号音c1)。同理,第6小节的原型“P”与逆行“R”,第8小节至9小节的倒影“I”与逆行倒影“RI”均形成声部交叉进行。声部交错使序列的音级以“块状或点状”的形式分散在不同声部,而又与序列的不同形式相互融合,看似零散的形态,却由高度严密的十二音序列控制着,可谓“形散而神不散”,充分拓展了序列的使用范围。

(二)音级重叠

音级重叠是指两个不同形式的序列共用某一个或几个音,从而形成橫向结合与交叉进行,加强了整体音乐的连续性与流畅性,体现了陈铭志先生对序列运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如谱例2中第4小节旋律声部的d2音(用“○”标记)既是原型“P”的尾音,也是逆行“R”的首音,若以d2音为中心,则具有对称性特点。同理,第8小节低音声部,逆行倒影“RI”的尾音与倒影“I”的首音共用#f音。以上两处都将某一序列(P或I)与其逆行形式进行横向结合,重叠使用首尾某个音,从而形成对称性结构。

除了共用序列的首尾音级,中间的音级同样可以重叠使用,这就造成了不同形式的序列交叉进行,如第6小节b1音,既是原型“P”的第3号音,也是逆行“R”的第10号音(或倒数第3个音),而b1音则是两个不同形式序列的交叉点。同理,第9小节d1音为倒影“I”的第8号音与逆行倒影“RI”的第5号音(或倒数第8个音)。以上两处均以序列中间的某个音级为交叉点,形成声部交错,进而形成对比统一的数理逻辑。

由此可见,音级重叠既可以出现在两个不同序列的首尾,使之形成横向结合,也可以作为两个序列的交叉点,运用在中间的音级,形成较为复杂的声部交错。另外,不管首尾音重叠还是中间音重叠,陈铭志先生在序列的四种形式上仅仅只是使用了原位(P与R,RI与I),而没有进行移位处理。

谱例2  陈铭志《叙事》第1-10小节

(三)其他发展手法

除了采用以上两种主要发展手法,陈铭志先生还运用了“插入音”与“同音反复”等其他发展手法。“插入音”手法是指在十二音序列的某两个音级之间插入某个音,以改变旋律的运动方向或形态,使旋律进行更具有动力性。如第6小节低音声部逆行倒影“RI”的倒数第6-7音之间插入了B音,使原本以级进(F-bE)为主的旋律变成了连续反向大跳,增强了音乐的动力性。第9小节内声部逆行倒影“RI”的倒数第9-10音之间插入了g音(跳辅音),使原本连续上行的旋律(g-a-c1)转为渐次上扬(g-a-g-c1),使音乐更加具有推动力。

“同音反复”的运用主要指将十二音序列的某个或某些音采用不同的节奏时值加以重复,以增强旋律的律动感。如第3小节低音声部bB音,若将其合二为一,旋律稍显呆滞、平缓,缺乏动力性,但用三十二分音符加一拍半长时值,律动感自然增强。第5小节的旋律声部b1-#g1-b1-#g1,第7小节至第8小节旋律声部的d1音与低音声部e音,均采用节奏加密来加强旋律的流动性。最后1小节内声部e1音向下两个八度大跳至E音,再反向跳进至最高音#f 3结束全曲,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陈铭志先生的《叙事》这首作品借用了其老师罗忠镕先生的《涉江采芙蓉》中的十二音序列,主要采用序列的原型、逆行、倒影与逆行倒影四种形式进行三部对位写作,每种形式先后进入,短暂的呈示之后,开始采用声部交错与音级重叠两种主要手法进行展开,形成错综复杂的旋律线条,并结合“插入音”与“同音反复”等点缀性的创作手法来增加旋律的流畅性、动力性以及律动感。同时,为了增添音乐的可听性,除了序列本身所具有的五声性特点外,陈铭志先生还通过移高或移低八度音来转换音区,增加音乐不同音区的色彩。尽管音乐由严格的十二音序列控制着,但仍然可以通过以上各种复杂的手法,来获得作曲家想要的音响效果和想要表达的情感。作品《叙事》正是通过声部交错、旋律交织等一系列繁复的技法来表达深刻而细腻的感情,仿佛在讲述着一件件令人回味无穷、动人的往事。

参考文献:

[1]陈铭志.钢琴小品八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2]徐子涵.中国当代钢琴复调作品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6.

[3]杨琼.陈铭志钢琴复调作品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0.

[4]陈莉莉.复调技法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2.

[5]郑英烈.十二音技法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运用[J].音乐研究,1986.

猜你喜欢

叙事
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美学分析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