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民意报》与天津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2020-11-16李延华王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李延华 王纳

[摘 要]《新民意报》是由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马千里创办,它旗帜鲜明地反帝反封建,在当时天津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新民意报》创设了众多的副刊,成为当时天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载体。它们通过介绍马克思、列宁等人的生平与著作,刊登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介绍苏俄革命和建设的情况,宣传劳工运动和阶级斗争以及宣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等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展现在天津人民面前。它注重发挥学生报刊与副刊的作用,善于借用专号或利用重大纪念日以及在编读互动沟通交流思想,不仅在天津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新民意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在天津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中,《新民意报》占据了重要地位。《新民意报》副刊是当时天津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最多的刊物,其中副刊《星火》是所有副刊中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章最多的报刊;副刊《明日》专门传播马克思主义;副刊《女星》由“女星社”创办,后又附与《妇女日报》发表,而《妇女日报》是中国第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报纸。后来,《新民意报》的编辑部成为中共地下党进行秘密活动的地点,这些都使得《新民意报》在天津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新民意报》的创办及影响

(一)《新民意报》创办背景

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各界迅速响应。“五四”除了是一场“思想运动”,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改造”运动,在这一时期,如何改造社会成为时代的主调,是人们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1]6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来被奉为学习榜样的西方国家暴露出来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劳工问题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国家的崇拜心理发生了动摇。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略微宽松给了报业发展繁荣的机会。这一时期新闻力量的崛起使得学生这一新型知识分子跃跃欲试,学生报刊大量出现。各地的新式报刊也应运而生,尤其是知识分子,文人办报,使得报刊的发展到达了一个繁荣的阶段。正值知识分子由传统的知识分子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型的阶段,现代知识分子不断反思中华民族落后的根源,并决心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天津青年的思想和全国青年一样,更加活跃起来,“那时,天津只有学生联合会办的《学生联合会报》和女界爱国同志办的《醒世周刊》,此外不过仅是一些学校里单独出版的小型校刊,同学们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对天津文化运动的发展,都抱着很大的希望”,他们同样认识到“《学生联合会报》和《醒世周刊》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应该组织一个新文化宣传的机关,来承担这个新时代的任务。[2]718

《新民意报》是在囹圄之内策划商议筹办的。为响应和声援北京五四运动,天津各界掀起了强烈的反帝、反卖国贼、要求收回国家主权的气势磅礴的爱国运动,马千里先生率领学生运动并推动爱国阵线的发展壮大。1920年1月29日,马千里、周恩来、于方舟等天津各界代表20余人因抵制日货,抗议军警暴行而被捕。马千里和周恩来等人在狱中就策划要筹办一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潮,表达民众意愿的进步报纸。出狱后,1920年9月15日,马千里与时子周、孟振候、夏琴西等人创办了《新民意报》,马千里任总编辑,周恩来也参加了筹办工作。《新民意报》的名字是对《民意报》(1)的继承,同时表明了继承革命宣传工作的决心。《新民意报》初创时期每天印发760份,后增至1000份,读者对象以教育界师生和思想进步者居多,一度成为进步人士和青年喜爱的报纸。

(二)《新民意报》创刊人及其思想倾向

报刊编辑尤其是总编辑在报刊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创刊人的思想倾向、主编的偏好等直接影响报刊所登文章的题材、体裁和数量。《新民意报》主编马千里先生曾在南开中学和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是天津五四运动先导人,被選为天津各界联合会副会长、抵制日货委办会主席、全国各界联合会交际科理事。马千里先生以笔名“天健”在副刊《星火》上发表文章《社会主义的派别与其批评》,指出“共产主义”“要算现代社会主义中最完善的一派了”“他们本着科学的方法来改造社会,本着阶级斗争的原理来革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并认为这些是“共产党的特色,为其他派所不及的”。[3]146-1471924年1月25日,为悼念日前逝世的列宁,马千里发表纪念文章《列宁》,并且他在日记中写道:“世界的大英雄去矣!”。(2)117

马千里的进步思想不仅表现在文字上,而且表现在行动上。他与青年学生关系密切,尤其是在狱中就与周恩来、于方舟等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马千里十分支持学生社团的活动,并且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女星社”的组建就得到了马千里的帮助,“觉悟社”出版的《觉邮》和“女星社”出版的《女星》,都作为《新民意报》副刊发表。除此之外,他还十分积极支持天津女界的活动,与编辑时子周都被推选为女权请愿团的顾问,《妇女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天津地区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报纸,在创办初期也受到了《新民意报》的大力支持。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马千里积极支持和配合我党的地下工作,和于方舟、邓颖超等早期的共产党员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马千里先生的人物交往谱系中大多都是为近代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进步青年与无产阶级战士,如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于方舟等人。他们通过师友同门关系联系到一起,因为相同的思想主张聚集到《新民意报》的周围。

(三)《新民意报》副刊及其影响

《新民意报》的内容涵盖了新闻、人文、科学等多方面,但不得不提的是其副刊。五四时期的《新民意报》副刊有着与“四大副刊”(3)几乎齐名的美誉。《新民意报》开办了众多副刊,在办报文风上也很多样,前后编印的副刊有《星火》《朝霞》《明日》等十八种,副刊以报纸附页形式出版。《新民意报》副刊前期以《星火》《朝霞》为主,其他副刊都是以后陆续出版的,或是旬刊,或是不定期。1923年8月份开始《星火》与《朝霞》合并改称为《新民意报副刊》。

这些副刊的性质也不尽相同,《星火》以社会改良为目标,《明日》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女星》专论妇女问题,《觉邮》是天津“觉悟社”的通讯刊物,还有些副刊是纯粹的文艺园地。这些副刊中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出贡献较大的主要是《星火》《觉邮》《女星》《明日》和《女权运动同盟会直隶支部特刊》。《星火》于1923年1月1日创刊,马千里任编辑主任。该刊不仅发表了一系列介绍十月革命和苏俄状况的文章,而且转载了李大钊以及李达的相关重要论述,刊载了《马克思传》《马克斯经济史观》《我为什么要做一个社会主义者》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鲜明的文章。《明日》旬刊作为副刊之一,于1923年1月5日创刊。在出版《宣言》中明确表示:“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实在是改造社会的良剂,所以我们打算本着马克思主义来解决社会问题。”[4]460这个副刊虽然只出了三期,但《明日》是该报副刊中“唯一专事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刊物”。《觉邮》创刊于1923年4月5日,是由“觉悟社”国内外成员用来通讯的刊物。伍豪(周恩来)在《觉邮》第1、2期上发表了《德法问题与革命》《西欧的“赤”况》,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表现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女权运动同盟会直隶支部特刊》是女权运动同盟会直隶支部创办,1923年1月创刊,仅出版3期。《女星》是“女星社”于1923年4月创办的旬刊,出版时间较长。这两个刊物主张女性受教育、劳动以及呼吁女性反抗封建婚姻,主张婚恋自由。通过这种报刊发表文章的方式,运用与读者对话的形式,不仅型塑了邓颖超、郭隆真、刘清扬等女性革命者的形象,而且聯合了大批女性投入到解放事业中来。

这些“副刊”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作为当时天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载体,将马克思主义逐渐展现在天津人民面前。五四时期天津的进步女学生在《怀念马千里先生》一文中就提到:“《新民意报》是当时天津最先进报纸,是前进的号角,是新思想、新文艺、新潮流的推动力量,深受青年们、学生们、进步人士们的拥护和爱戴。”(2)57

二、《新民意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新民意报》在创刊之时就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敢于揭露北洋政权的黑暗腐败,并且致力于介绍世界新潮,倡导女权,主张男女平等,传播马克思主义。该报不仅在显要版面连载了《警厅拘留记》《检厅日录》,其副刊《星火》和《明日》用了大部分的笔墨着重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大众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宣传苏俄革命成功的经验,并结合当时中国实况,宣扬妇女解放和工农运动。

(一)介绍马克思、列宁生平及著作

《新民意报》副刊《星火》第九号刊登胡南湖的文章《马克思传》,作者在这篇传记中用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与主要著作,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党”到趋渐于唯物方向再到超越以往唯物主义的过程,称马克思为一个“大哲学者”“大经济学家”“大共产主义者”;为读者详细解说马克思论著的背景与逻辑,包括马克思在不同背景下写出的《论犹太人问题》《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赁银劳动与资本》《法国一八四八年至一八四九年的阶级斗争》《经济学批评》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章;不仅为读者详细介绍“一切过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而且在文章中分析对比“空想的革命”“乌托邦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根本区别,并指出社会主义的实现过程。[3]108通过对马克思生平和思想的梳理,为读者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程。《新民意报》副刊《觉邮》于第八期发表文章《谁可以继承列宁》,称列宁为“伟大奇特的人物”。副刊《星火》于1923年1月15日刊登纪念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卡尔·李扑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的文章《李卜克内西与卢森堡的第四周年纪念》,副刊《觉邮》也发表《赠卢李像片》。通过这些文章,宣传了马克思、列宁生平、思想与战斗精神,使读者增加了对马克思、列宁等共产主义者的认知,以及对他们背后的主义的了解。

(二)刊登李大钊、李达等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

李大钊早年就读于天津法政学堂,与天津关系密切,在五四时期经常来到天津帮助学生社团开展运动。副刊《星火》刊登了李大钊的《马克思经济学说(二)》《史学与哲学(节录)》以及《社会主义下的经济组织》。这些文章为读者详细介绍了社会主义实现的三个阶段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经济组织形式,描绘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组织的要点;通过比较“马克斯(思)”和“亚当史斯密(亚当·斯密)”关于资本的不同论述,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神圣由劳动神圣而来”[3]50,呼吁“全世界的劳工都该团结起来”“中国人岂能单独除外”[3]52;从历史和哲学定义的角度出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提出“英雄也不过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的新时代,全靠我们自己努力去创造”[3]64等观点;这种新历史观让人振聋发聩。《星火》还刊登了李达的文章《何谓帝国主义》,从根本上阐释了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指出民众“要获得自由与幸福”,就要打破帝国主义和“国内武人政治”这两个障碍物,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实,唤起了同胞反抗外族的勇气。副刊《觉邮》刊登周恩来的文章《德法问题与革命(节录)》《西欧的赤况》《伍的誓词(节录)》等文章,影响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皈依马克思主义。除此之外,《星火》还发表了一系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通俗文章,如《马克思经济史观》《学生应否加入政党》《我为什么要做一个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的派别和批评》等,旗帜鲜明的指出“社会主义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最有效力,最根本的唯一方法。”更是进一步呼吁广大人民群众“快些来打破一切现社会的状况,叫那些资本阶级在社会主义的革命面前发抖呀!”[3]122在对比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议会派、工团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区别时,认为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中“最完善的一派”。[3]146

(三) 介绍苏俄革命和建设的情况

《新民意报》通过介绍苏俄的情况,向天津人民展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天地。“十月革命”后,有关列宁、托洛茨基等布尔什维克领袖的演讲或著作以及对于“十月革命”和革命后苏俄的现状等传到中国的很少,天津报刊中《益世报》在1917年11月连续三天报道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状况。直到1919年7月,苏维埃政府发表了《致中国人民及中国南北两政府的宣言》,以最鲜明的方式向中国知识分子表明了俄国革命的精神。《新民意报副刊》和《星火》发表了《读苏维埃俄罗斯代表加拉罕氏宣言》和《苏俄与世界被压迫民族》这两篇文章,大力宣传“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并指出“苏维埃俄罗斯对我们的好意,在我看来是破除以前一切历史的记录的” “朋友就是我们以前最恐惧而现在发觉实在是可爱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俄罗斯。俄国自脱离凶恶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成为社会主义的国家,便做了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最可敬可爱的朋友了。”[3]35指出加拉罕氏的宣言表明了俄国的态度和立场并且希望中国强健统一,俄国作为先导者“明白地指评我们统一的途径”,他们脱离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同时也用“最善的力量帮助被压迫的民族”。文章对这个划时代事件的“空前的美举”使得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俄国革命和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关心一下子高涨起来,推动了人们去了解和学习他们背后的主义。《星火》还转发了《改造》上发表的《新经济政策与俄国之未来》一文,详细介绍了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认为这是共产主义的“一步退让”;但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只有这‘一步退让才能进入真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之轨道”;表达了对俄国未来的信心;“对于人类历史上最初发现的无产阶级国家的成长”,认为“这总是很明显的事实了”[3]163。这些报道不仅使天津人们进一步了解苏俄的状况,也促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四) 宣传劳工运动与阶级斗争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军阀镇压,造成“二·七惨案”,《星火》“血和泪”专栏及时刊登了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和京汉铁路总工会驻沪办事处公布的“二·七惨案”评论,报道了惨案的详细情况,公布了死难工友的名单。《觉邮》刊登《“二七”事件》和《“二一七”与“二七”的两大贡献》,纪念他们的精神,并把今后的希望也寄托于劳动者,“能够赤手空拳拼命的去争最低限度的自由,和军阀高压区反抗的,亦只有劳动者”[3]255。副刊《明日》第二、三号是为纪念因搞工运而被军阀杀害的黄爱、庞人铨牺牲周年而出的专号。副刊《星火》刊载过开滦煤矿下窑工人生活的文章《平民血泪》,刊登过《劳动运动与工人智识》《无产者教育的逆转》;《新民意报》于1922年11月1日刊登《邓培领导唐山制造厂工会援助开滦罢工通告二则》;这些文章深刻地为人们勾画了工人的生活惨状,并指出改善的根本途径是要“结合无产阶级的全体,用革命的手段,来夺取政权”“打破一切阶级的制度”。[3]219

《新民意报》副刊还刊登纪念五一劳动节的文章,通过“纪念劳动”,号召天津人民“谋解放”。副刊《星火》在1923年5月1日发表《五一史》,《觉邮》在1923年5月17日刊登《我们的五一节(节录)》,介绍国际劳动节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将劳动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联系起来,指明这是世界的新潮。早在1919年5月1日,《晨报》就组织专号发表纪念五一劳动节的专文,天津由于被军阀和资本家控制、知识阶级太沉闷等原因,直到1923年“对于‘五一纪念,中国各地都曾有所表示,独地广人众的天津没有”“仅有这样一个二十几个人静悄悄的茶话会”[3]237。由此可见,当时天津人民对于五一劳动节的了解知之甚少,尤其是工人阶级并未意识到自己不可剥夺的权利,所以这两篇文章的刊登对于这一时期的天津来说,尤其是对于工人阶级来说,“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教育八小时!”无疑为黑暗中的一声巨响。通过将这样的呼声传达出去引起工人阶级团结起来猛烈的运动,引导人民认识这一“世界新潮流”,注意劳动运动,“工人的表现,必有令全世界震惊者”,通过工人运动,“谋解决解放全体人类的根本问题”[3]243。

(五) 宣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盛行,尤其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以及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发表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开始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主要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压迫妇女的根本原因即私有制,并提出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在于无产阶级解放,谋求解放的手段是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并且具有历史性、阶级性、长期性的特征。[5]115《新民意报》副刊《女星》《女权运动同盟会直隶支部特刊》都是专注于妇女解放问题的报刊,《女星》在文章中直接将矛头对准私有制,指出“要使妇女解放得到真好处,第一步就要先求改革现代的经济组织”“打破一切旧礼教及有掠夺性质的主义与不平等的组织,将社会立于一个使全人类——无论男女都在平等线的基础上。这样,女子不解放自解放。”[6]113将妇女问题与社会制度问题联系起来。

恩格斯提出:“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7]178-179《女星》的宗旨为“实地拯救被压迫妇女”“宣传妇女应有的革命精神”“力求覺悟女子加入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8]13,倡导女性学习知识,参加劳动,从旧家庭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觉悟社”成员张嗣婧本是一位谋求进步与解放的新女性,但受封建包办婚姻的迫害被虐待致死。当时其他报纸均以一般琐闻发表,而《新民意报》却十分重视,以显要位置刊出。邓颖超还亲自写了《张禍婚传》刊登在《女权运动同盟会直隶支部特刊》。此文一经发表,引起了社会上广大妇女的强烈反响,在唤起“同情”基础上,更指向情感的认知维度。文章指出妇女受压迫的历史根源,探讨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唤醒妇女求解放的觉悟,呼吁女性的反抗和团结。

三、《新民意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式与经验

在《新民意报》众多副刊中,许多是学生社团或组织创办的刊物。《新民意报》及其副刊不仅是编辑或撰稿人的“喉舌”,而且为其他想要发声的团体提供了平台,将学生报刊与副刊结合在一起,报人与青年学生聚合在一起,在天津为传播新思想发光发热。

(一) 发挥学生报刊与副刊的作用

《新民意报》副刊众多是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副刊是相对于报纸正刊而言的,副刊与正刊的区别在于,副刊更侧重于以情感为基础的交往关系,通过对于议题的构建塑造公众对实践的判断进而激发相应的情感共鸣。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大量文学杂志和副刊涌现,形成一股“副刊热”。在五四时期,知识市场划时代扩大,《新民意报》顺应时代潮流,开辟了众多副刊。在其内容上更加侧重于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对当局黑暗统治的批判,对理论或主义的传播以及对社会出路的探讨,并适时向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时期,时政事件的述评和新思潮的介绍都得以在报刊上普遍开展起来。

在《新民意报》众多副刊中,许多是学生社团创办的刊物。但报馆仍是商业,学生社团创办刊物在印刷和发行方面会遇到困难与阻碍,《新民意报》则为他们提供平台进行刊印发行。如《觉悟》《女星》《女权直隶同盟支部特刊》分别是“觉悟社”“女星社”“女权直隶同盟支部”的刊物。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正在从“书写者”向“革命者”转变,正在由马克思主义接受者向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转变,其话语激扬,针砭时弊,批判社会的黑暗现实,推动社会变革。通过社团创刊,大力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影响和熏陶了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不断壮大。副刊和学生刊物之间是相互塑造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隐藏在背后的是青年知识分子和撰稿人的不懈追求与努力,相互成就。《新民意报》通过副刊将优秀的青年和撰稿人聚合在一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甚至超越时空发挥了作用。

(二) 创办专号或利用重大纪念日集中传播

首先,创办专号进行集中传播。《明日》作为“马氏学会”发行的刊物,专门传播马克思主义。它曾发表《马氏通讯图书馆宣言》和《马氏通讯图书馆章程》,宣言声明办馆宗旨是为了改造社会,宣称他们这些“被压迫阶级——无产阶级”已经“觉悟到现代的社会组织,实在有改造的必要。”《明日》出版的黄庞周年纪念号(上、下),使黄爱和庞人铨的热血“于今后无产阶级队里,使那朵鲜明的血花,永续不断地开着。”[3]253《女权运动同盟会直隶支部特刊》创办张嗣婧特号。《女星》也刊登张嗣婧追悼号,使得张嗣婧的“惨案”引起了社会上广大妇女的强烈反响,在唤起“同情”基础上,更指向情感的认知维度;文章进一步分析和研究造成张嗣婧之死的深层原因,剖析旧式婚姻制度、教育制度、封建礼教如何导致张嗣婧的不幸命运,呼吁女性的反抗和团结。通过报刊这种媒介进行传播,跨越时间与空间推动了中国女性的觉醒。

其次,抓住节日或重大纪念日的契机,刊发相关文章,借助一系列多元化的政治性符号以及重要的政治话语,传播马克思主义。如在列宁逝世的消息传到天津后《觉邮》发表文章《谁可以继承列宁》,呼吁组织一个团体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及其背景。副刊《星火》在李卜克内西与卢森堡被戕害四周年纪念日发表文章纪念,借此契机号召无产阶级的人们联合起来,在五月一日当天专门刊登纪念“五一”的文章《五一史》,《觉邮》也发表《我们的五一节》等文章。副刊《明日》在“黄庞”牺牲一周年之际花费大量篇幅悼念,刊发《黄庞纪念专号》纪念两位为无产阶级谋利益而牺牲的战士,通过对无产阶级战士事迹的宣扬,让人们看到无产阶级战士的鲜血,看到革命的必要;通过对俄国革命的介绍,让人们看到一种革命的路径与可能,产生情感共鸣并进而达到理论认同。

(三) 明确目标受众精准传播

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但因其不同的风格与内容,其受众也不同于“划一性”的大众,具有各自的特征。近代以来的报刊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分众传播”的理念,根据不同对象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手段传递不同的信息。与“分众传播”相匹配的是精准传播,在对应的目标群体内,传播内容上深耕挖掘,传播方式上实现精准传播。

《新民意报》的发刊词中明确指出刊物的编辑方针:(1)介绍世界新思潮;(2)改进社会习惯;(3)主张国民有民主国的参政权及自由权;(4)提倡男女教育之普及;(5)奖励爱国之执政者。[9]90从内容的设定上我们可以看出《新民意报》创刊之时,其目标受众就是在思考社会出路的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此基础上,日后开辟的副刊目标受众基本也为进步青年,如《新民意报》副刊《星火》的发刊词中也表明对于种种社会问题的关注,文章《青年的危险时代》《敬告唐山工学两届》《改造中国与新青年》等也都能体现其受众为进步青年。副刊《女星》的发刊词中明确表示:“想借此联络些女子运动的同志,浓厚我们的势力”。虽是专注于女子运动的刊物,其主力军也是青年学生,女子运动的背后是社會的变革尤其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精准传播的关键是对于传播内容的深耕挖掘,《新民意报》在其内容上也极具思想性和系统性。虽说报纸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时效性,《新民意报》在时效性的基础上,其思想性也非常鲜明,如1923年《星火》连载了长达近70 000字的《经济问题汇要》,对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在“五四”时期各种思潮充斥的背景下,《星火》刊登的《社会主义派别与其批评》一文批判和抛弃了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表达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新民意报》所刊登的文章内容丰富,许多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文章我们现在读起来依然发人深省。

(四) 编读互动双向传播

媒体与受众之间良好的交流沟通,容易达成编者与受众之间的对话与信任,从而使媒体能够真正赢得受众,扩大媒体的传播效果。《新民意报》非常注重与读者的思想交流和沟通,在编读的互动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首先,深入实际调查,了解工农疾苦和要求。他们非常注重与工农群众的结合,经常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他们的疾苦,做他们的朋友;他们不是喊口号呼吁“工人智识”,而是深刻地认识到“工人智识”要在工人经济改造以后才能说起,现在还须劳动,在此基础上反思如何将“束缚的毒器”“挣扎的脱卸下去”,思考如何解除“社会的黑幕”。报刊宣传的内容能真切反映民众呼声,适合民众的需要,引导民众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其次,设置相关栏目,进行编读交流和互动。最典型的就是“通信”栏目,《女星》刊登启事,欢迎读者提出问题抑或投稿,“藉此联络些女子运动的同志,浓厚我们的势力”主编李峙山负责答复读者来信,每期的主要内容及复信等均由集体研究决定。这些栏目的设置为编者与读者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一方面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编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另一方面也为编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对读者的具体需求有了清晰的了解。

这种双向传播模式,使得报刊与受众之间成为一种更加稳定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读者与报纸的互动大大推动了思想的交流与融合,报纸和受众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双向同构关系;报刊的作用,最终是要通过受众的接受而实现的,读者是报纸最终价值的实现者。这种双向传播模式也使得办报人收到读者的反馈,这种反馈是报刊传播的“生命通道”。

[注 释]

(1) 《民意报》是同盟会时期京津同盟会在天津创办的机关报,宣传革命工作。

(2)马翠官:《马千里先生诞生百周纪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研究资料委员会出版,1985年版,第117,57页。

(3)“四大副刊”是指《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北京《晨报》副刊《晨报副镌》、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京报》副刊《京报副刊》。

[参考文献]

[1]杨念群.“社会”是一个关键词:“五四解释学”反思[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10):68.

[2]天津历史博物馆,南开大学历史系《五四运动在天津》编辑组.五四运动在天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3]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在天津早期传播(1917-1924)[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秦正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J].学术界,2020(3):114-122.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津报海钩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天津市妇女联合会.天津“女星社”[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5.

[9]马艺.天津新闻传播史纲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0]李延华,王颖.浅探觉悟社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9.

[11]陈加飞.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基本特征[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6.

[责任编辑]王立国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