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童年和少年
2020-11-16
列宁(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苏维埃俄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
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受过高等教育,知识广博,思想开明,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他当过中学教员,深受学生的爱戴,后来担任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视察员,任职多年,一直勤勉工作,在兴办学校、培训师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被任命为省国民教育总监。由于工作过度劳累,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1886年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55岁。
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是医生的女儿。她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同情贫苦群众,富有正义感。为了支持丈夫、教育子女,她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丈夫去世以后的岁月里,她的子女们相继走上革命道路。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压力多么沉重,她始终尊重子女们的选择,支持他们的事业,而且一辈子都与他们同尝甘苦、共赴患难。
列宁有5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三。姐姐安娜·伊里尼奇娜是家里的长女,生于1864年。她继承了父母质朴刚毅的品质,具有鲜明的是非观念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生于1866年,是一个品行端正的孩子。他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处事公正,乐于助人,深得弟弟妹妹们的喜爱。在列宁心目中,哥哥是他学习的榜样。
妹妹奥丽珈·伊里尼奇娜生于1871年,与列宁只相差一岁,他们从小关系特别亲密,一起读书和游戏。弟弟德米特里和小妹妹玛丽亚先后于1874年、1878年出生。和谐的家庭氛围与良好的启蒙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健全的人格,内心充满阳光。
乌里扬诺夫一家从1878年8月起居住在辛比尔斯克市的莫斯科街,一直到1887年6月。1879年,9岁的列宁进入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一年级学习,是班上最小的孩子。他好学敏求,勤于思考,领悟能力很强,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孜孜不倦地汲取各种知识。他对拉丁文、古典作家作品、历史、地理特别感兴趣,喜爱写作,文笔很好。作为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列宁经常热心地帮助其他同学。这个品学兼优、朝气蓬勃的少年每次升级都获得学校的嘉奖。
列宁在伏尔加河流域度过了少年时代。他亲眼见到了城乡劳苦大众的悲惨处境和奋起抗争的情景,内心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他感到现存社会制度极不合理,认为必须彻底改变。上中学后,他认真阅读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维·格·别林斯基、亚·伊·赫尔岑、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尼·亚·杜勃罗留波夫、德·伊·皮萨列夫等人的著作,受到了民主精神和革命思想的影响。进入中学高年级以后,他在哥哥亚历山大那里第一次看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
1886年初,列宁的父亲不幸去世。仅仅一年后,1887年春天,在列宁即将中学毕业之际,哥哥亚历山大因谋刺沙皇未遂,英勇就义。姐姐安娜也因这一事件被捕,并被判处流放。这一切给全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原来,亚历山大出于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痛恨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在彼得堡大学学习期间加入了民意党组织,并参与了谋刺沙皇的秘密行动,因行动失败,被捕入狱。在审讯期间,他义正词严地表明自己从事的是忠于祖国的正义事业,独自面对当局的指控,尽力保护其他同志免受牵连。结果,他被当局处以绞刑。
亚历山大为反对专制制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使得列宁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一方面由衷钦佩哥哥反抗黑暗势力的革命精神,一方面深入反思革命斗争的途径和方法问题。他逐步认识到,采取密谋行动和恐怖手段不可能消除社會弊端,要实现社会的变革,必须探寻一条正确的道路。
1887年7月,列宁中学毕业后,全家由辛比尔斯克迁往喀山。列宁怀着失去父兄的痛苦离别了故乡,同时也带着寻求真理的愿望走向新的生活。
(摘自重庆出版社《列宁画传》 编著: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