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瓦乔:画一个苹果,和画一个圣母具有相同的价值
2020-11-16意公子
意公子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1571—1610),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绘画大师,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狂放不羁,长期处于流浪作画的状态。卡拉瓦乔擅于从平凡中发掘神性的光芒,他的作品充满复杂的明暗对比,人物个性鲜明,拥有引人入胜的戏剧感和舞台感。他强烈反叛、超越时代的创作主题同样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一些绘画大师来说,除了高超的技术之外,观察事物的独特方法也是为作品增添感染力的关键。不过,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观察结果自然也不一样。那么,在混迹于社会底层的画家卡拉瓦乔眼中,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卡拉瓦乔既是文艺复兴的最后一位艺术家,也是巴洛克时期第一个为人熟知的艺术家。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艺术家都把“文艺复兴三杰”视作自己唯一的榜样,依葫芦画瓢,有样学样地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精湛,却忽略了前辈大师之所以伟大的真正原因,最后出现了“矫饰主义”的艺术风格,这直接导致了文艺复兴后期的艺术水平不仅没有突破,甚至还有退步的风险。卡拉瓦乔的出现终于打破了这种局面。
他出生在意大利北部一个叫“卡拉瓦乔”的村庄,在22岁时到罗马闯荡,一个人无依无靠,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生计奔波。他在作坊给人打工,偶尔也给当地有名气的画家当枪手,来来往往接触到的都是当时罗马最底层的人。如果你可以穿越到那个时候,回到卡拉瓦乔所在的那个街头,你可能会撞见游手好闲的雇佣兵正在偷钱包,还会看到各种妓女、酒鬼、乞丐和赌徒……
卡拉瓦乔就在他们当中。他随身佩着一把剑,除了打工和画画也少不了惹是生非,他就这样,在天才和流氓之间自由转换着。他生活在这样的罗马,也画着这样的罗马生活。有一天,卡拉瓦乔来到赌场,正好撞见赌桌上有两个老千在作弊,他们联合起来欺负一个小伙子。于是他就画下了这幅《纸牌作弊老手》。
画面就定格在这个瞬间。卡拉瓦乔把这看似琐碎的一幕画了下来,小伙子要出什么牌呢?另外两个老千会被发现吗?所有场景都停留在答案揭晓的前一秒,我们只能从他们各自的眼神和动作中,来猜测他们各自的角色,和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卡拉瓦乔的处理方式很高明。他把不同人物的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以至于你一眼就能联想到他们各自可能的身份。不过,这幅画的关键还在于人物们未完成的动作,它让人感受到画面背后隐藏的矛盾冲突,整个场景也因此有了非常强的戏剧性。这幅画被当时的红衣主教弗朗切斯科看到了,这位主教不仅是艺术爱好者,还是一个混迹赌场的老油条。他一看到这幅画,心底就涌出强烈的共鸣:老千,骗局,尔虞我诈!这就是赌场!没错!因为太喜欢这幅画了,这位红衣主教开始赞助卡拉瓦乔的艺术创作,成了他第一位艺术赞助人。
生活有了保障,卡拉瓦乔就可以不用打工了,他开始专心画画,他的艺术天赋在这期间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好的作品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接的单子也就越来越多。
虽说卡拉瓦乔接触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对上帝和耶稣似乎不太感冒,但当他出名之后,还是免不了被权贵叫去创作一些主流的宗教题材。在卡拉瓦乔28岁那年,他接到了一个订单——为圣路易吉教堂的卡特琳小礼拜堂创作一幅关于马太的宗教画。
圣经里讲到,使徒马太本来是个税吏,也就是为政府收税的人,因此遭到人们的唾弃和怨恨。然而《福音书》告诫众人道:“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卑贱和被唾弃的人,要胜过那些心地伪善的法利賽人。”因此,耶稣决定在被人鄙弃的人中挑出一个人做自己的门徒。马太就是他选中的人。这幅画所画的正是耶稣去召唤马太的情景。
而卡拉瓦乔是怎么画的呢?在一个光线昏暗的房间里,几个税吏和佩带利剑协助收税的兵士围坐在一张小桌子旁边理账。正在这时,耶稣和他的门徒彼得从画面右侧的门外走进来,彼得用手指着马太,告诉耶稣这便是他们要找的人。只从画面上看,你很难一眼找到耶稣,他的头上既没有光晕,也没有天使伴其左右。但是,他的手在整幅画中非常显眼,一道亮光打在这只手上,在四周黑暗的背景的衬托下,这只手的含义一目了然:就是你了。顺着耶稣手指的方向,我们的视线自然而然就转向了马太,而他也十分配合地用手指着自己,充满疑惑。这不正是我们听到陌生人喊自己名字的时候无意识的反应吗?这么切近现实的画面让这个原本枯燥的宗教故事顿时生动了起来。
为了更好地理解卡拉瓦乔的布光方式,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舞台剧是什么样的。在舞台剧中,为了烘托气氛,突出主角,人们往往会把其他的灯光都减弱,然后用一束光直接打在主角的身上,引导观众视线。而卡拉瓦乔就是运用了这样的原理,他在画面上打了一道光来强化明暗的对比,将人藏在黑暗中,再用光线引导视线,顺着光,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个正指着某人的手,和那个处于画面亮点中心的也正指着自己的人。这道光就是卡拉瓦乔最著名的撒手锏,被称为酒窖式光线,或者直接叫卡拉瓦乔光。
卡拉瓦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即便是画神,也要用最底层人民做模特,甚至用他自己。他也画静物,因为他觉得自然中所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同样真实,对他来说同样重要。“画一个苹果,和画一个圣母具有相同的价值。”
因此,他的《水果篮》也被尊为静物画的典范,给后来的静物画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时候,卡拉瓦乔已经充分展现出了他的艺术特点,就是“写实”。
不幸的是,卡拉瓦乔只活到了39岁。他脾气火暴,性格也很傲慢,再加上从小就在罗马底层摸爬滚打,时常参与打架斗殴,甚至犯下一起凶杀案,只能四处躲避追捕。39岁的时候,他在逃亡中死在斯卡纳海滩上。不过他在艺术上的伟大并没有就此被世人遗忘。
卡拉瓦乔没见过天堂的样子,也不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对他而言,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才是最真实可感的,而这些,就是他后来所有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在他笔下,就连神明也都是活生生的底层人民。
据说卡拉瓦乔从不画素描,也不打草稿。他的创作过程就是先观察,然后直接开始作画。卡拉瓦乔在继承了文艺复兴衣钵的基础上,也用更加真实的方式去反映他所处的社会。他的作品凝结了现实的逼真感和故事的戏剧性,也塑造了下一个绘画时代——巴洛克时期的特征。
(摘自海南出版社《大话西方艺术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