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以混声合唱促进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2020-11-16易萱王铭勋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创新

易萱 王铭勋

摘要:作为高校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从强化视唱练耳标准把控、适时开展组合训练、灵活搭配课堂演唱训练形式等方面,细化研究了混声合唱对声乐教学模式创新的支持作用,以期为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

关键词:混声合唱;声乐教学模式;组合训练;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223-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153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结合当前现状来看,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不足主要体现为:第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置,直接影响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1]。根据当前现状,目前各高校声乐课堂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缺乏创新性问题,教师多采用固定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声乐技巧。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生的声乐知识、技巧掌握相对欠佳。第二,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声乐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演唱技巧种类较多。在课堂教学中,如学生的兴趣水平不足,其难以跟随高校声乐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难以达成掌握相关声乐知识、技巧的目标。

二、混声合唱推动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

在新时期背景下,加强教学模式创新已经成为高校声乐教学面临的必然选择。混声合唱可为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良好支持。借助混声合唱实现高校声乐教学创新的可行路径包含:

(一)视唱练耳标准把控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混声合唱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声乐知识、技巧掌握基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促进教学模式创新目的的实现,高校声乐教师可将视唱练耳作为声乐课程教学的重点,通过对上述标准的合理把控,提升声乐课程教学的质量。

具体方法为:第一,设置适宜视唱练耳训练情境。混声合唱涉及声乐作品分析、曲式以及复调等多项内容。为提升学生的混声合唱质量,声乐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于课堂教学中设置不同的视唱练耳训练情境。例如,某声乐教师为锻炼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分别针对同一作品,为学生播放女声独唱、男声独唱以及男女合唱三种不同形式的演绎。要求学生通过对不同版本作品的对比、分析,确定三个版本在合唱、曲式等方面的差异。在这一训练情境中,学生聆听不同版本作品并对其进行分析的过程,可有效促进其视唱练耳水平的发展。第二,加强多声部训练。多声部无疑是声乐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为提升学生的视唱练耳水平,使其能够高质量完成混声合唱练习,声乐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實施引入多声部训练。引导学生按照识别单声部线性旋律、鉴别和声、区别线性旋律与和声、对位的流程,逐步提高的视唱练耳能力。

(二)合理开展组合训练

混声合唱具有明显综合性特征。该模式对学生的要求为:其不仅需要注重自身演唱技巧、节奏的把控,还需与他人形成良好的配合[2]。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一对一、单独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达到混声合唱的标准。因此,声乐教师可借助组合训练这一媒介,实现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可行方法:由声乐教师为参与组合训练的学生提供相同声乐作品,根据每位学生的演唱任务分配,为其提供相应的音色、音调等技巧指导。待学生准备完成后,由声乐教师指导所有参与训练者,共同开展组合训练。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他人的表现、感受现场合唱效果等途径,自主进行适当调整,从音色、和声等方面,与其他训练者达成良好配合。

(三)灵活搭配演唱训练形式

混声合唱模式可为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良好支持。为实现混声合唱模式的良好普及,声乐教师可将多种演唱训练形式的搭配作为重点,设置灵活搭配形式,进而促进学生对相应演唱技巧及声乐知识的掌握。

具体而言,在实践声乐课程教学中,高校教师可参照学生的声乐知识掌握基础,合理搭配不同演唱训练形式。例如,在练习同一首作品时,可指导女声独唱者、男生独唱者同时进行训练。要求其他学生分析该组合形式下作品演唱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促进学生对音调、音色等技巧的深入掌握。此外,为了进一步深化声乐课程的创新,推动混声合唱模式的普及,教师还可参照学生对演唱训练形式的意见,设计多样化的训练体系。对于学生而言,各类演唱训练形式的灵活组合,不仅可促进其各项声乐技巧的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增强其对声乐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结论

综上所述,运用混声合唱模式推动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充分促进混声合唱方法优势的发挥,高校声乐教师可结合当前声乐课程教学现状,经适宜路径,促进混声合唱模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普及。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声乐课程教学质量,声乐教师还可参照学生的反馈及学习成效,持续调整混声合唱模式的应用形式,以促进优质声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徐秀成.试论混声合唱《满江红》的艺术特点[J].北方音乐,2020(06):77-78.

[2]   王维琴.语气乃歌唱之本——声乐教学中对影响歌唱语气的几点认识[J].当代音乐,2019(06):169-171.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