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学习开始
2020-11-16姚静
姚静
孩子们正在陶醉地朗读《散步》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我们正在那片美丽的“南方的初春的田野”中流连忘返,尖锐的下课铃声突然响起。
“咦?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孩子们有些惊愕,仍然意犹未尽,不愿下课。看着学生那一双双清澈有神的眸子,看着他们端端正正的笔记,想起刚才课堂上那举起的“小手如林”,我心里满满的感动和满足,仿佛拥有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作为一个老师,还有什么比学生喜欢你的课更幸福的事呢?
但曾經,课堂却截然相反。
那时,我告别大学校园,初涉讲台。一直是为应试而学习的我,因为没有了应试的压力,渐渐疏远了阅读、练字。班主任事务多如牛毛,刚好也给了自己一个懒惰的遁词。
每上一篇新课文前,我反复朗读课文,冥思苦想却也想不出什么活动,幸而网上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我便筛选一二作上课之用。课堂上,学生懒洋洋的,提不起劲,我实在不理解这些一下课精力旺盛的孩子:这篇课文、这首古诗多好啊!为什么你们暴殄天物?写作多有趣啊!为什么一提写作你们就叫苦连天?安静是多高贵的美德,为什么你们在课堂上总是吵吵闹闹说着与课堂无关的闲话?
尴尬的事发生了。一次,上课铃响起,我正手忙脚乱地埋头准备课件,突然,学生们一反往常,已经异常安静、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了。我猛地一抬头,心跳猝然加速:校长赫然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脸上带着慈祥的微笑,看着我。我心里发慌,根本没有底气,头脑竟然越发空白。原本这节课准备评讲作文,思路是司空见惯的方法:先投影出一篇优秀作文,邀请作者朗读,然后请同学们对这篇范文进行讨论修改,最后由我总结,给出评价标准,同学们再交换,互相修改。我木讷地顺着这个思路进行着,没想到,当我邀请作者朗读的时候,那个孩子偏偏摇头说:“老师,我不想读,不要读我的作文,好吗?”然后,他就安静而坚定地坐下了。若平时,我会和蔼可亲地询问他原因,或是活跃一下气氛,请其他同学来展示他们的作文。但那时的我,不知为什么如此呆板,心跳愈来愈快,说话也僵硬了。这明明只是一个常见的课堂问题啊!我却像做了亏心事一般,匆匆拿出备用作文,想要掩饰过去。屋漏偏逢连夜雨,我展示过作文后,学生居然反应平淡,在我第三次尽量用温和的语气问“哪位同学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室里依然一片寂静,学生面面相觑。惨了,惨了!平时我没有看过应对课堂事故的文章,又没有训练好学生,校长肯定会责备我:“你班上的学生为何如此消极懈怠?”我把目光颤巍巍地投向校长,果然,她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乌云密布,也许是不想再看到我的局促,也许是忍无可忍,她“拂袖而去”。
时隔多日,校长的话依然像重重的锤子一样一字一字地落在我心底:你如何对得起培育自己的母校?如何对得起每个求知欲如此强烈的学生?如何对得起那些抱有美好期待的家长?
痛定思痛,经过了数日的辗转反侧后,我删除了“人民日报”外所有的已关注公众号,不再刷新朋友圈。以前有事没事总喜欢刷个网页,我硬生生地改为“有事没事翻几页书”。以前,我常常抱怨:“沉重的教学工作和繁琐的生活像两座大山,挤压得我没时间看书,等我把一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忙完,已经是深夜十一点。”但王尔德说:“人皆生活于阴沟,总有人抬头仰望星空。”如何让自己从无边无际的繁琐“阴沟”里挣脱出来?
首先,我要给生活做一道减法,审视自己的内心:增加自己真正想做并有意义的事,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又不得不做的事。心底有渴望的声音喷薄而出:“我要阅读,我要练字,我要学习!”忙碌如“央视一姐”董卿,已经“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她每天都能抽出雷打不动的两个小时来读书,肤浅的我,还有什么理由用“忙”来搪塞呢?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在学校的时光,我确实忙得如高速旋转的陀螺,甚至连喝口水的闲暇都没有。但午饭后,有半个小时的缝隙喘口气。以前,我既然感到“偷得浮生半日闲”,那么这“偷来的时光”,当然是在闲聊和刷手机中度过的,现在正好用来读书。晚上九点半前,我快刀斩乱麻地处理完两个孩子的功课,剩下的诸事全托付给先生,自己则“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
刚开始,我用意志强迫自己读书,心里仍然静不下来。教参以外的书在书架上尘封已久,太久没有被翻阅。读一本专著的前十分钟,它的吸引力必然比不过刷一篇“热文”的快乐和刺激。那些专业名词难以理解,那些有深度的话语刚刚读完,又了无痕迹地抛到爪哇国去了。所以,十来分钟后,我就忍不住看看手机,心里默默嘀咕着:我只是看看有没有电话而已,万一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孩子的老师有十万火急的事怎么办?然后,果不其然,就会有“十万火急”的事,让我放下手中的书去忙活了。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好吧,意识到自己的自律性那么薄弱,我索性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这下,我的心开始一点一点地沉静了。
书就是这么神奇,当你一旦沉浸其中,感受到它的妙处,就欲罢不能了。我渐渐爱上读书的感觉,陶醉于书香浸润的宁静。
最初感受到这种变化的竟是自己的身体。
以前,我有入睡困难之症,躺在床上头脑胡思乱想,听着秒针“滴答滴答”地走动:现在过了多久?还不能睡着!明天要早起值日!有连堂语文课,不睡好哪有精力?快睡快睡……越是着急,它就像故意和你作对,越来越清醒,焦虑感越来越严重。直到半夜,迷迷糊糊没有意识了,但很快又惊醒。
但自从我睡前将刷手机改为翻书,当灯熄灭后,我心里竟有一份充实,不再如以往,任由无边无际的空虚所弥漫。例如刚才读了《三国演义》,顺带背了《诫子书》《出师表》,心里感慨着忠贞不二的诸葛亮,但从闭上眼睛的一分钟后,困意袭来,便沉沉睡去,直至第二天被闹钟惊醒。这一夜,月色迷人,虫声低鸣,睡得如此香甜,感谢有书让我享受了“春眠不觉晓”之味,否则我只能苦苦地欣赏凌晨两点的深圳夜景了。
白天,校园生活挤压下的一些边角料时间,我就用来练字。练字的过程中,我领略到汉字的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当我用端庄秀丽的字体给学生的作文写评语,当黑板上呈现的是美观大方的板书时,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绝好的示范,就是一种文化熏陶。渐渐,学生的书写一点点好起来了,身教重于言传。
当我把《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熟读于胸后,它们仿佛化身为种种美好的意境: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叮当、大漠长空的浩瀚无垠、寂寞惆怅的浅斟低唱、建功立业的边关冷霜、柔情似水的一树红杏……
想起昔日的古诗词教学,我满心羞愧。千篇一律的翻译、讲解,然后就是日复一日、機械单调的背诵、默写,如此了无生机、淡然无味的课堂,怎么能让求知欲和生命力旺盛的孩子产生兴趣呢?
如今,飞花令、画图猜诗、根据提示猜诗人、吟诵、唱诗、改诗、自己写诗、出版诗集……学生惊呼:原来诗词课可以这么缤纷绚烂、摇曳多姿!课堂的精彩,绝不仅仅是因为借助了这些别开生面的娱乐手段,而是因为那一个个孤独而惆怅的深夜,那一遍遍的诵读,我仿佛穿越千年,与诗人达到微妙的心灵感应。我与诗词已经浑然一体,无论背诵还是引用,都衔接流畅,一气呵成,轻松随意,在备课时,那些奇思妙想、各种形式的教学艺术喷涌而出,如庖丁解牛一样,水到渠成。正如钱梦龙老师的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上就能轻松背出长长的《少年中国说》,并乐在其中。
一次飞花令中,原本是两组学生的对抗赛,忽然有一个学生冷不丁喊道:“老师,你来打全场,好不好?”“对啊,老师上!”其他同学纷纷跟风。全班都抬起头,目光炯炯,等待着我的回答。事出突然,我心里一紧:那节被校长突然听课时慌张、混乱的课堂在我眼前浮现。
但,一秒钟后,我自信地迎着孩子的目光,云淡风轻地说:“好!规则你们定,越倾向你们越好,越对我不利越好。”听到我“大言不惭”地应战,学生也毫不客气:“我们20秒答不出才算输,老师您5秒钟答不出就算输了!”“还有,我们要准备,老师您不能准备!”因为他们是集体向我挑战的,学生在20秒中,只要有任何一人背出诗句即可,但我在5秒钟之内稍接不上就输了。
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起来,个个摩拳擦掌,有的还拿出《古诗文背诵》念念有词做准备,计划着齐心协力,一举将我拿下。这次,飞花令的题目是“春”。好!比赛开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春风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学生越战越勇,我也毫不示弱,静心迎战。几十个回合下来,学生站起来的速度慢了,一些同学皱着眉,小声嘀咕着:“春,还有什么‘春字的诗句呢?”
“3,2,1——时间到!我们输了——”倒计时响起,“唉!”他们叹着气,但很快就振作起精神了:“老师,输在您手下,我们虽败犹荣!”学生们并不知道,《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上,早已写满了我的读书批注,因为我长期翻阅背诵,这几本书都皱起了边。
为了打败我,学生们课间纷纷拿出《古诗词背诵》摇头晃脑、旁若无人地背诵。又何须苦口婆心地劝说?更毋庸逼他们默写了!
以前,我总哀叹学生暴殄天物,放着祖国大好的语言文字不懂珍惜,其实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如果教师本身就不爱学习,怎么能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怎么能滋养出意境高远、深刻灵动的课堂?“纸上得来终觉浅”,网上的教案终究不是自己的,包装再精美,终究是一种伪装,没有一种伪装能瞒得过课堂上所有人的眼睛。课堂如镜,实不我欺。
如今,每一节语文课前,学生都欢呼雀跃,屏息以待,等待老师的到来,等待那个出口成章的语文老师,等待那节充满无限惊喜的语文课。课堂上,他们带着渴望的目光看我,期待着听我给他们讲历史典故、优美文章,沉浸其中。下课铃响了,总有几个孩子脱口而出:“咦,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在不经意间,这个班的学生考试成绩遥遥领先,各种比赛出类拔萃。我满心欢喜地欣赏着他们,正如他们也欣赏着自己的老师。
当初,我痛定思痛,逼迫自己学习,是迫于扑面而来的教学压力,多少有些被动。忙碌不是我偷懒懈怠的理由,正如瑜伽大师圣沙特奇阿南达所说:“你无法改变惊涛骇浪,但你可以学会冲浪。”如今,那颗经过深度学习滋养过的心灵,已经深深爱上它了。一路走来,它受挫,它哭泣,它伤痛,它犹豫,它煎熬,它在反思中撕碎自己,在学习中超越自己,最终,塑造成了崭新的我。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华区民治中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