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物,不役于物
2020-11-16李鑫
李鑫
一
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放不下,其中最难放下的就是手机。而且现如今社会对于手机的使用都已经“妖魔化”了,特别是很多老师家长,一方面自己放不下手机,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真可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在教育中,身教永远大于言传,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生活中的手机呢?
首先,我们看看手机到底对孩子的学习成长产生了哪些负面的影响。我在一本权威的教育期刊上看到这样一则报告,某大学的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对北京几个区的中学做了一个长达五年的调查,总结出这个时代卓越学习者的一些特质。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第一,始终保有对学习的兴趣;第二,有强大的自我调控能力。
通俗地说“学霸”脑门上都写着“学习使我快乐”,“学霸”生活中都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学业。
反之,手机正是这两条重要特质的深刻破坏者。学习的兴趣再大,在孩子眼里都不如“王者”和“吃鸡”。自我控制力再强,孩子拿起手机,也可以忘记一切。而且,手机的存在,把孩子对于外界刺激的“阈值”大大拔高了。再有魅力的老师讲课,也许都不如抖音中那些光怪陆离的视频;再有趣的物理实验,也许都不如各种游戏中亲自上阵大杀四方;再有魅力的文学作品,也许都不如B站上那些不断更新的动漫。所以,有人说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这话初听觉得耸人听闻,但确实不无道理。
那么,生活中就不能给孩子用手机吗?我教书十三年,只见过一个学生在课内外完全隔绝网络,这个学生是一个顶级“学霸”,但也是一个特例。
现实中,让孩子完全远离手机,和智能装备、网络完全地断舍离,也是不可能的。智能手机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大势所趋。不能因为手机带来的负面效果,就因噎废食,让孩子完全脱离手机。个人认为,生活中我们对待孩子手中的手机,最合理的做法是:形成家规,有效管理,相互监督。
所谓形成家规,就是父母儿女共同坐在一起,商量家庭的手机使用规范。例如周一到周五,孩子不能用手机,周末则在家长监督下每天使用手机一小时,使用哪些APP,家长要基本知情。而家长在平日里多陪伴孩子,尽量放下手机。相信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什么非要立即处理的事情。多少次我沉迷手机时,儿子球球的一句“爸爸放下手机陪我玩嘛”点醒了我。脱离手机,用心陪伴孩子,才称得上高质量的陪伴。
所谓有效管理,就是大家都按照家规来控制手机的使用,有违反规定者,要有相应的处罚机制。反之,如果近期学业有进步,学习状态很好,也可以奖励多玩一些时间。总之还是要告诉孩子本文标题的那句话:役物,不役于物。手机是人操控的,而不能反过来人被手机操控。
所谓相互監督就是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监督手机的使用,如果家人之间都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有话都在微信里说,不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家长要监督孩子,孩子反过来也可以提醒家长。现实社会中很多家庭问题都是手机过度使用导致的。
现行教育制度下的学习和考试,要求学生能安静地上完一堂45分钟的课,要求学生在120分钟内专注地完成一套试卷。但现实中我接触过一些孩子,不到5分钟就要拿起手机看一下,对于手机的依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也加入了一些学生的微信群,有时一觉醒来发现有几千条的聊天记录,各种表情包层出不穷。
孩子的世界里不仅仅只有手机,家长要引导孩子认识到手机之外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残酷。而作为教育者,我们先要自律,然后才能律人;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手机不仅仅是娱乐的载体,也可以是一种知识的载体;我们要让手机成为手中的学习工具,并指导孩子怎么运用手机去学习。
役物,不役于物。紧握智能手机的,是更智能、更有自控力的人。
二
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拿走手机,更令人“抓狂”的。
实话实说,在生活中,我对手机也颇为依赖,但我慢慢意识到:作为老师,作为父亲,作为读书人,有三个时段不能拿手机。
先说一个工作中遇到的事。那是一节作文课,学习人物描写,要求学生写自己的老师,用精炼的语言,写出这位老师的特点。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X老师很忙,也很凶,上课时总是板着脸。有一次我回答错了问题,他正在训我。摆在讲台上的手机响了,他瞟了一眼,接起来,脸上立马露出了微笑,温和地说:“喂——校长啊,您说。”
看到这样的描写,我哭笑不得,也颇感无奈。确实,现在的老师也挺忙的,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有时确实会误事。但我想,有四个字是老师的护身符,那就是:课比天大。
有了这四个字的庇护,我上课是从来不拿手机的。有时领导找我找不到,就知道我去上课了。有事,下课处理。45分钟,是师生共有的,不能让手机打扰了课堂。
现在就算去看自习,我也基本不带手机。在教室后面的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书,读几页,看着学生们安安静静地学习,感觉挺好。
茶余饭后,是人们比较轻松的时刻。因此晚上7点成了很多公众号推文的黄金时间,各种微信群的消息在这时也此起彼伏。但对于我来说,这个时段是一天中陪儿子的黄金时间。儿子会要求我和他搭乐高,和他捉迷藏,和他玩各种游戏。
在游戏的间隙,我总是拿起手机看两眼。儿子终于不干了,抛出一句话:“爸爸,你怎么都不认真和我玩!”
“怎么才叫认真?”
“陪我玩的时候不能看手机,要认真地陪我玩。”
儿子的话提醒了我,玩也要认真地玩。拿起手机就是玩手机,就不是陪孩子了。
那天饭后,老婆把我俩的手机都交给儿子保管,告诉儿子8点以前爸爸妈妈都不能碰手机。那天晚上,我们一家排练了《狮子和老鼠》这出短剧,还好好地躲了几次迷藏,大家都很开心。
陪孩子的时候不拿手机,和孩子之间就多一份亲近。你总是习惯在孩子面前拿起手机,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沉迷其中,这不是父母想看到的。
如果你问我,一天当中最享受哪个时刻,我想应该是儿子每晚入睡后吧。儿子习惯很好,每晚9点听妈妈讲睡前故事,一般10点前就可以进入梦乡。儿子进卧室之后,我把手机留在客厅,开启飞行模式,自己躲进书房,看一两个小时的书。
灯下的时光很惬意,纸质阅读给人以充实感。世事再纷扰,每天的这点时间总算是属于我的。每天读点书,一个月也能读那么两三本。虽然这个年纪,很多书读完就忘了,但读的过程很享受,这也算是抵抗手机的一种方式吧。
上课不拿手机,陪娃不拿手机,读书不拿手机,写篇小文,再次提醒自己,却不敢提醒大家……我知道,手机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器官”,是“拿”不下来的。
对了,说起写此文的起因,还是今早看了林帝浣的漫画展。通过他的几幅漫画,我感觉他也像我一样,是一位“既离不开手机,又抵抗手机”的人。他用他的画来抵抗,我没这么好的本事,就随便写写吧。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海湾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