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战“疫”背景下学院美育服务社会的实施路径
2020-11-16吕泽毅李明月
吕泽毅 李明月
◆摘 要:润物有声,美育有爱,立心树人,育心奉献,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深化美育内涵,体现了教育的内容美、形式美、成果美。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坚持“忧国奉公,尚礼博学”等培养理念,以美以爱育人,在新时代尤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路径进行美育与服务结合的工作模式,在学院相关团队建设及工作实施过程中,不断推动“以美育人”之路。
◆关键词:高校美育;学生组织;服务社会;实践路径
一、“美”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教育背景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润心筑爱,奉献时代。高校美育建设对促进高等教育的综合发展及服务社会的科学化深入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于2019年4月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普及艺术教育。当前,教育创新理念以及构建新时代背景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现代高等教育要深入挖掘美育的内涵本质,并遵循其发展规律,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中,将美育列为重点,构建协同发展的美育体系和模式。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所谓“美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的审美教育,具体指高校按照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目标要求,以丰富的直观性和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授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主要包括美感认知教育、审美鉴赏教育以及美学素养形成与提升等方面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与意识,提升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辨别美的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教育过程。
“疫”中涌现出诸多感人事迹,宏观与微观环境对于国家制度、中国自信的弘扬更深,高校作为育人基地,在危机时刻勇于扛起“美育”大旗,用“美”战“疫”,以“美”强心,借“美”育人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将美育与服务相结合,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指引下,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习与反思,不断地审视自身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水平,锻炼专业技能,传播青春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以昂扬之姿促使自己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二、“美”渗透在实践与教育的点点滴滴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曾担任过北大校长的教育家蔡元培在《美育与人生》中论述道:“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高校美育与奉献精神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感恩意识的培养中,在“美育”与“服务”的双重成长导向中,学院探索出多项项目并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实施,在创新性的为受助者植育“专属花草”的过程中使他们见证自己亲手种下的种子破土、发芽、开花,在“美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成长和喜悦,通过更多样化的兴趣吸引与网络营造的虚拟世界争夺孩子们,带领他们更多的观察、了解、喜爱真正的世界,当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环境中,志愿者们积极投身服务一线,参与当地社区、中小学校园等进行跨时空的线上公益志愿活动,通过多元形式身体力行发光发热、贡献力量。参与服务的大学生从本项目中感受到把能量、爱心和责任感传递下去的使命,从而获得激励和进一步的自我成长,在润物有声中推进美之育与爱之献,升华美与爱的融合发展。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一生致力于美学研究与教育工作艺术修养以及生活实践体验对于美育的重要意义,总结其美学思想特征即“知行合一”,美育通过美的事物,运用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来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发展历程中美的感知、体验与创造能力生形成高级人生趣味以及创造多元文化价值,美育探索不仅要对深厚广博的知识進行汲取、内化,也要对这一过程中的审美感悟与追求、体验和批判进行创造性探索和社会性服务。既要注重从优秀文化艺术中挖掘具备艺术审美意义与价值的独特性,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提升其对美的认知能力、体验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又要具备包含人类历史文明积淀的共通性,将“服务社会”升华为涤荡心灵、润泽精神的载体,以提升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境界与能力,奠定学生艺术审美人生的坚实基础和志愿服务社会的使命觉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美育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部署,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美育在校园文化、素质提升中的作用,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育人合力,不断培育文化自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多年来积极投身于校园美育服务与社会公益事业,在疫情防控中更坚持不懈以“美”以“爱”献力社会,不负时代.除常态化的服务性工作外,于疫情期间鼓励各级成员在安全防护的前提下走向一线志愿服务岗,进行了如劝返辅助、义务支教、困难关怀等,在相关线上活动中凸显创意之美与青春担当,将身体力行的服务活动、深深动容的致敬之情、青年责任的家国情怀等充分融汇进多元化的云创作中,同时充分联动线上线下的美育和服务,精准推进院学生会的品牌化与精品化工程,展现出学生组织美育建设下的社会服务力量。
三、“美”助力育人目标的长远建设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提出美育是培养“完全之人物”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且强调“对于知识灌输的疏离和对于情感体验的贴近,是美育的基本要义”,进入新时代,高校美育已经发展到综合素养与美学文化艺术互相整合的阶段,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在美育社会服务教育的浸润中不断成长,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学院亦在不断挖掘公益知识教育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内涵——其一“求真”,求真是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准则,也是教育和实践的基本规律,更是烟台大学“守信、求实、好学、力行”的校训引导,在教育内容上植入“真”的情感,以真实的美育感染人,用真情实感教化人;其二“向善”,善是美育的道德追求,在各组织的公益服务中汲取善的力量,学生们为社会奉献“美”和“爱”的同时逐渐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动力;其三“尚美”,美最容易唤醒人感情深处的共鸣,不论学院志愿服务组织的个性关怀体系还是公益原创文化、logo及周边概念设计等,都极大促进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互动,不断促进鼓舞、激励、回馈、共助的良性循环,为实现新时代高校培养具有“奋斗、创新、奉献”精神的人才目标添砖加瓦,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领域协同发展的高校美育公益教育体系。
学院以美以爱育人,在组织实践中致力于推进美育文化建设及育人功能实现,一方面持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立德树人,厚植文化沃土,塑造文化秩序,培养文明高度,在长期的社会志愿服务中感受美、建设美、深化美、升华美,为环境的向善发展奉献美好青春力量;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文化现实,特别是密切关照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借“两微一端”以“美的规律”来引领社会进步、引领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初长洲.关于高校美育工作的思考[N].吉林日报,2020-07-17 (05).
[2]周星.新时代高校美育精神与美育分类培养[N].中国美术报,2019-05-13(16).
[3][德]爱因斯坦,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商务印书馆,1979.
作者简介
吕泽毅(1992.12—),男,山东烟台人,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明月(1979.06—),女,山东济南人,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