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多幅摄影创作

2020-11-16李元锋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读图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元锋

摘要: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摄影艺术中使用多幅、成组照片,从不同侧面、不同时空的视点对非遗文化进行包围式的记录,使非遗文化有一个全面、立体的维度,内容上也更丰富、更完整,让读者以更加直觉、更加轻松的状态接受非遗文化,并从中获得乐趣、获得教益。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读图时代;多幅摄影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211-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141

湖南地处古楚旧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元的民族和独特的湖湘文化,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的丰富,它不仅是湖南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类历史滚滚向前,数不清的辉煌文化遗产被岁月风沙掩埋,无数伟大的创造被时光的洪涛淹没。当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濒危、衰退,甚至是面临着消失的危机。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也不断压缩,如何合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迫切关注。

目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对文化的需求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需求也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特殊的关切,给人以心灵的滋润和慰藉,通过民族民间文化,能够认识自己从哪里来,对走向明天,走向未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好的办法,就是“活”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活态传承,越有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回归生活,让它服务现代生活,让社会共享,才能找寻其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被保护。

20世纪是文字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由读字时代转向了读图时代,文化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读图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人们更喜爱接受一些简便易懂的信息,一个吸引我们眼球的照片往往比一段文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在“第六届百度联盟峰会”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讲解了中国互联网存在的三大机会,分别是:中间业、读图时代、应用为王。其中的“读图时代”即意味着互联网的内容主流,正出现从文字转向图片的趋势,各大网站不再限制用户上图,全新的读图时代已经来临,而主营图片内容的网站,也将随之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摄影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更有效的挖掘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还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不失艺术的情况下进行全面的信息保存,为其学术研究和参观鉴赏提供准确的数字化素材和优秀摄影作品。同时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品,能够达到传递人物情感的效果,扩展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平台,更好的传递民族文化的特性与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摄影艺术图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态传承的重要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摄影艺术存在两种形式,单幅摄影与多幅摄影。单幅摄影是通过一幅照片抓取事物的瞬间,以小见大,以瞬间见全局,一个画面独立地、集中地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独立地表达一个主题思想。它独立成章,不必借助于其它照片来补充、加强与烘托,因而无所谓主次、偏正、依附与制约。好的单幅摄影,让人一看就憧,且回味无穷,给人以教育和启示,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单幅照片只能表现事件发展的某一瞬间,很难在深度和广度上反映复杂的信息。使用多幅、成组照片,从不同侧面、不同光线、不同时空的视点对非遗文化进行包围式的记录,应该说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从而使非遗文化有一个全面、立体的维度,内容上也更丰富、更完整,让读者以更加直觉、更加轻松的状态接受非遗文化,并从中获得乐趣、获得教益。

为了全面、深入地反映非物质文化,并将其不同的侧面展示给读者,使读者感到丰富多彩,印象深刻,应该多用多幅摄影的专题形式。比如声乐中的独唱和合唱,为什么更多的人觉得合唱比独唱好听,因为合唱是很多人的声音汇聚在一起,这不一样的声音在同一个时间段发出一样的曲调,一样的词汇,最终融合成了优美的和声。

一、多幅攝影的优势

相对于单幅摄影,多幅摄影的优势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量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述六大项中具体到某一个非物质文化项目的大量信息,单幅照片的表现方式难以涵盖对象的全貌,摄影师在取舍的选择当中可能顾此失彼,造成重要信息的缺失,一旦关键信息不能呈现给观众,那么你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就要大打折扣,甚至造成对事件理解上的错误。

(二)时间和空间跨度大

很多非物质文化项目从开始、高潮到结束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发生的范围有大有小,那些在极小区域以内发生的事件摄影师能够用单幅作品来进行概括,而那些展开范围比较宽的事件,不同的区域可能有不同的重点,涉及的视觉元素众多,要想在单幅照片当中进行概括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适合用多幅照片的方式来表现。

(三)形象上更具多样性

面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对象是否选择专题摄影的方式进行拍摄,还取决于对象形象上的特点。有的对象形象特点单一,如果用多幅照片来表现,难免会出现画面重复、缺少变化的感觉,因此用单幅作品来表现更为恰当;但是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对象形象特点丰富,并且富于变化,为多幅照片的拍摄提供了表现的空间,因此适合用专题的方式来反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多幅摄影的视觉表现

(一)整体感强

多幅摄影以组合图片的方式来表现非物质文化对象,特别强调对事件整体的把握。要理解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从宏观上看到此事物與它事物之间的差别,找出被摄对象的个性。其二要了解拍摄故事的酝酿、开始、高潮、结束等主要环节,认识到其不同环节各自具有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整个流程中的价值,以便在实际拍摄时能够抓住重点、掌握主次、在整体中兼顾多样化,在统一中实现关注主要细节的。

(二)关键细节打动人心

图片能够打动人的关键还在于细节,要想图片能够抓住人的眼球,走进读者的心灵,就更应该着力强化细节。在众多的形象要素当中什么样的细节是重要的,哪些细节是与主题不相干的,这需要有敏锐的发现和分析的眼光。应当说,凡是对于围绕主题有用的细节都应该得到关注。在这些细节当中,有的能够交代信息,有的能够烘托画面的气氛,有的能够反映非物质文化的情绪、传递非物质文化的情感。从表现能力上看,细节就如乐曲当中的重音,它应该是在一定叙事铺垫以后出现的情感宣泄,是舒缓节奏积累后出现的高潮,具有画龙点睛的妙用。

(三)具有个性化烙印

作者对画面的理解,都渗透着拍摄的习惯和对画面效果的不同喜好,要发挥摄影者自己的特点,把自己对非物质文化影像的理解充分表达出来。你习惯的构图方式,你对线条、影调的掌控、你对画面瞬间的独特认识等,都可以使你拍摄的照片打上自己的烙印,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

(四)图片编辑和文字

“带着编辑思维去拍摄”,非物质文化影像专题摄影由于其信息量大,因而对画面的组织编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一张拍摄的照片,就相当于一个木桶的每一块木板,各起各的作用,形成互补,互不重叠。其中的所有照片之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情绪,既要求逻辑完整,又要注意节奏变化,力争张弛有度。一个非物质文化影像专题中的每一张照片,不一定是拍摄效果最好的照片,而是应该选择对阐释主题最有用的照片,哪怕它看上去并不“好看”或“完美”。

文字说明和图片的关系就像红花与绿叶一样,离开彼此就变得不完整。非物质文化项目有很多人民群众都不熟悉,空有图片没有文字说明,很可能让信息不生动,无法全面的传达信息,理解信息,所以彼此之间缺一不可,两者之间要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拍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靠长期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掌握一套比较成熟的拍摄技法。非遗拍摄者们要不断拍摄,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积累,让非遗照片的拍摄为非遗保护、传承和推广做出自己更形象直观的贡献。

猜你喜欢

读图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
读图时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读图时代城市画报发展策略探析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读图时代的文字符号发展
“读图时代”视觉传播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