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艺路上与爱相随

2020-11-16侯惠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传递感受个性

侯惠

摘要: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爱的教育的重要性,可大部分都是以传授者的角度来与呼吁怎样才是爱的教育,很少以身示范,把爱植根于孩子的学习创作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和研究。文章结合作者自己学习陶艺的历程,以陶艺老师课堂流程设计为例,尝试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相结合,以心理学为基础,从实践上探讨爱的教育的价值,追求及其实现途径等,将爱的情感转化为爱的行动。

关键词:爱;情感;陶艺;感受;传递;个性

中图分類号:TQ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16-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09

当老师内心爱上陶艺,并把这份爱渗透在课堂中,尊重孩子内心想法与表达方式,孩子们就会和老师一样爱上陶艺,用心创作出自己喜爱的作品,并以此为乐,爱上生活,用心体会生活的乐趣,正如鲁迅所说教育植根于爱。

一、爱上陶艺之美,踏上玩泥之路

大家都知道,颜值会让你获得他人第一好感,人人都有爱美之心,当你被某一事物的美所打动时,你会主动去接近,去了解这个美的事物,愿意花时间在其身上。

第一次接触陶艺是在2013年寒假,我被学校安排来到佛山学习陶艺制作,学习的第一天是参观陶艺大师作品,若大的一个展厅,里面的陶瓷作品美不胜收,有清新淡雅的器皿,有艳丽脱俗的装饰艺术品,有栩栩如生的动物,有个性创意的现代陶瓷雕塑,我深深被这些作品所打动,觉得每一件陶器都是有灵魂的。当时我对陶艺的制作过程、釉色等常识几乎没有一点了解,源于大师一件件精美的陶艺作品,我顿时爱上了陶艺,内心有一股想要创作的欲望。

对陶艺的喜爱和对泥的兴趣由此开始,从此陶艺创作成了我每日必做之事,微信、百度个人词条中常会出现“陶艺”二字。

二、热爱生活,用泥表达心中所感

艺术创造源起于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定不止于对生活的爱,一定会把这种爱转化为行动,对于一个学艺术的人来说,也一定会把这种爱的情感转化为艺术作品,并希望把这份情感通过作品传递给身边的人。

例1:带着对陶艺的这份热爱,平时生活中我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想用泥把它表达出来,就像画家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情感,歌手用声音释放自己的情绪。多年前看到一个残疾人乐队,其中一位老年鼓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虽然失去双手,但用脚击鼓的姿势很酷,他留着一头我喜欢的卷发,一脸酷酷的络腮胡,健壮的体魄,坚定而略带忧伤男性苛尔蒙的艺术家气息,恐怕很多四肢健全的男性都无法比拟的。因为记忆深刻,因为强烈的感受到这位老年残疾鼓手热爱生活与艺术的生命力,于是就有了我的陶艺捏塑——击鼓的失臂老人,这件作品来源于生活原型表达。也许有人会说,用手击鼓难道不比脚击鼓姿势美,为什么硬是要去表达这样一位形象呢?艺术应该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我对这位失臂鼓手的感触深刻,所以在创作的时候才会倾入更多的情感,才会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就如卢浮宫里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以精湛高超的雕塑技艺展现古希腊女性的形体之美,我想这一定是作者对青春、对美热爱的一种情感表达。

例2:有段时间看新闻,总会看到有关于一些年轻父母为了自己享乐把幼子独自留在家中,而导致孩子失去生命;还有一些父母因为自己生活或者工作遇到挫折,回家把怨气发在孩子身上,打骂孩子,把孩子打得遍体凌伤;还有一个报道让人更加心寒,一位3岁女童,被母亲打得生命垂危被送至医院抢救,躺在急救室的孩子用渴望的眼睛盯着妈妈,小声嘟嚷着:“妈妈抱我!”每位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他们多爱自己的父母啊,而有些父母却如同刺猬将孩子拘于千里之外,这就是我的另一件陶艺作品——缺失的母爱,它来源于生活引申表达。

我国台湾地区的美学大师蒋勋说过:美的基础其实有一种关系,有一种对生命的爱,一种对生命的关心,它    才构成美的条件跟基础,否则的话,这个美会变得非常虚假。艺术在于情感表现,又如荷兰伟大艺术家梵高说过:没有不朽的东西,包括艺术本身,除了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事物的理解。

三、热爱教育,分享做陶乐趣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理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起源。我爱陶艺,作为陶艺教师的我很想在孩子们面前分享我的快乐,把自己对陶艺的感情传递给学生。法国伟大思想家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爱的教育在教学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这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进步的动力、成功的基础。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有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言行举止,教师爱的言行和鼓励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

陶艺课堂是培养孩子爱心、表达心中爱的最好的时机。下面笔者以自己的陶艺课堂流程为例来进行说明:

1.    课前氛围制造,唤起学生对泥的热爱与珍惜。

爱玩是每个成长中孩子的天性,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不是让孩子毫无目的性的玩,陶艺课堂如何让孩子们既有目的又快乐地自主学习陶艺,对于授课老师来说是需要一定的情感激发而不是口舌呼喊。陶艺课堂,对孩子课前引领与氛围制造不可忽略,首先让孩子们觉得陶艺教室是一个神圣又满屋散发出爱的空间,教室四周摆放着孩子们亲手做的陶艺作品,让孩子感受每件作品倾注了作者很多情感和时间,所以进入教室后大家说话得温柔,行为举止得优雅,不能惊动周围的作品,拿泥时也要小心呵护,因为我们手中的泥都有可能成为有生命的作品,我们应爱惜它。课前的这些准备和师生情感共鸣为陶艺课堂的开展营造了一个爱的氛围,唤起对泥的热爱与珍惜。

2.    创作前爱的分享与启发,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授课时间也是老师和孩子们爱的分享时间。

如陶艺课《九色鹿》:课前讲述了九色鹿的故事,九色鹿经常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在帮助过弄蛇人后,弄蛇人反而向国王告密出卖九色鹿。鹿是极受人们青睐的动物,它是人们心目中的灵兽,是美好愿望的象征。和孩子们一起相互分享有关鹿的故事,通过故事情节在头脑中完善鹿的动态。

3.    师生创作感受分享,打造和谐友爱的课堂氛围。

在授课前提前做好示范作品,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动机,激发孩子们创作题材的灵感,分享创作时遇到的困难和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就如同和朋友讲一次旅游经历一样,带着陶艺创作时的心情和故事情节与孩子们娓娓道来,孩子们在老师创作的故事中轻松自在,和老师的距离会拉近很多,最重要的轻松的解决了课堂的重难点。带着对创作主题的情感孩子们进行创作,创作过程中发现孩子们作品中有创意或者闪光点及时停下来,让孩子与全班同学分享。

4.    走进孩子世界,感受孩子对身边事物的感受和爱。

课后作品的评价是孩子愛上陶艺,再次创作的动力,也许孩子的作品不似成人作品这么形象,但正是这种稚拙之感更具生命力。作为陶艺老师,我们应该清楚,儿童陶艺课堂我们需要的是孩子的“创作”,而不是“制作”,我们希望孩子在掌握了技法的同时,放开身心驰骋想象去表达自己质朴真实的情感。走进孩子世界,和孩子一起感受他们陶艺创作的源泉,他们随心所欲的做着捏着,这种自然和自发、类似原始的创作方式,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了某种神奇的魅力和生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老师内心爱上陶艺,并把内心这份爱渗透在课堂中,孩子们就会和老师一样爱上陶艺,用心创作出自己喜爱的作品。

源于喜爱,忠于自己,我的陶艺之路伴随着爱一路走来,凭着满腔的热爱,一直执着与陶艺创作,坚守着陶艺课堂。

参考文献:

[1]   黄华高.少儿陶艺教学200课[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2]   谢丽芳.儿童陶塑[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3]   尧波.制陶术的生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12.

[4]   路易莎.泰勒.陶艺制作圣经[M].赵莹,孙思宇,王营伟,译.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14.

[5]   孙晶.陶艺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传递感受个性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