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童谣在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的实践研究
2020-11-16胡凯丽
胡凯丽
摘 要:童谣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经常被幼儿教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以此较好地提升幼儿学习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加之童谣篇幅较短,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且语言较为生动,与幼儿的身心特点较为相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童谣提升幼儿的课堂参与度以及注意力,使幼儿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因此,以幼儿园大班为例,着重分析民间童谣在幼儿园大班的应用情况,为幼儿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关键词:语言领域;幼儿园大班;民间童谣;实践研究
幼儿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初期,其性格特点等方面具有不稳定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提升其学习兴趣,而且要确保幼儿能够较好地融入教学课堂中,幼儿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得知,幼儿对童谣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童谣作为重要的教学导入。在提升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使课堂氛围更加灵活,虽然童谣教学法在教师中认可度较高,但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对其存在的问题予以有效解决,以此提升童谣教学质量。
一、民间童谣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现状
(一)教师不够重视
通过教学实践得知,幼儿对童谣学习兴致较为浓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童谣引导幼儿进行有质量的学习,在童谣教学初期,教学成果较为显著,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逐渐减少了童谣教学的比重,当学生升至大班时,教师的教学重点发生了变化,童谣的使用频率降低,部分教师认为,幼儿已经进入了新的学段,童谣教学已经不适合其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不再重视童谣教学。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参与度较差,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童谣教学的不重视,归根结底,幼儿只是小孩子,对于孩子的学习要有耐心,教学方法要与孩子的身心發展相符。
(二)缺乏对民间童谣的深入了解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也会接触一些童谣,但对其应用到幼儿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对童谣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通过调查得知,很多教师对童谣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认可度较高,但教师自身对童谣的了解较少,脑海中的童谣储备量较少。基于此种情况,导致童谣教学无法继续深入到教学过程中,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大班教学过程中减少了童谣教学使用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童谣使用频率下降,导致其应用能力无法得到提高,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
二、民间童谣对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性
(一)激发幼儿的文化归属感
人的成长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这里的环境不只是自然环境,也包括文化氛围。幼儿学习以及各方面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对于幼儿的发展而言,他们并不需要各种多样化的快餐文化,他们需要本真的文化,找到其对文化的归属感,而民间童谣在众多语言文化中,不仅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而且能较好地提升其语言能力,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生存的关键。此外,教师对民间童谣的重视同时也是对语言领域发展的重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民间童谣与语言领域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
(二)促进语言与审美能力的双向提高
民间童谣在类别上属于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民间童谣,不仅能够较好地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从幼儿阶段注重其审美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能够较好地丰富幼儿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幼儿的审美水平。幼儿阶段,其可塑性较强,因此教师要紧抓这一特点,注重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语言领域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幼儿从语言学习中提升审美水平,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幼儿语言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双向提高,并将其作为教学重点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要将民间童谣贯穿在幼儿教学的整个环节,不因学段以及幼儿学习能力的变化而转移,教师只要明确幼儿阶段的教学离不开童谣,童谣只有在幼儿教学中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凸显其实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民间童谣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审美水平的提高,并将民间童谣教学贯穿幼儿学习的整个阶段,让学生通过民间童谣提升学习兴趣,将童谣这种特殊的文化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童谣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教师教学工作具有重大帮助,教师要对其重要性形成较为明确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民间童谣在幼儿教学工作中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开元,丁怡博.在音乐与语言之间寻找教学本源[J].音乐教学与研究,2017(10):156-158.
[2]刘静,陈志荣,王海华.浅析幼儿教学与音乐的关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8(8):78-79.
[3]吴静怡.民间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思考及教学策略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9):9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