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新体系音乐教育

2020-11-16王晗君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法

王晗君

摘要:新体系教学法与中国音乐文化以及中国自身的教育国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本文试图结合在南京多所小学的听课调研经历,阐述由新体系音乐教育带来的新型音乐课堂的转变,并以民族音乐学的理论视角对新体系音乐教育的特点进行阐释。

关键词:新体系;教学法;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46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70-02

“新体系”教学法与强调音乐基础知识学习的传统教学相比,更加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音乐唤起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新体系”并不排斥基础知识的学习,二者只是重点不同。从新体系音乐教育推广以来,南京市部分小学一直是其重点实验基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体系音乐教学模式已经在南京小学课堂成熟起来,本文主要阐述新体系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文化“本位”的音乐教育理念等内容,以深化对新体系音乐教学模式的认知。

一、新体系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重视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理念

新体系音乐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紧密结合的。自2001年以来,先后经过多次修订,在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内容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动。2011版《课标》在多处增加了音乐文化的内容,在总目标中新增“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在课程性质方面强调音乐的“人文性”。而2019年新颁布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则更加突出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及创造能力,还特别强调音乐课的社会交往价值。

多元文化与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自2011版《课标》颁布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更加注重突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描述带有浓郁的民族音乐学理论色彩,让我们更加明确的感受到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民族音乐学学科的理论基础,“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不是世界音乐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学会用音乐人类学的理念及多元文化的世界观看待世界各种文化的音乐,包括以此世界观重新看待西方音乐和非西方音乐。”[1]

(二)文化“本位”的音乐教育理念

新体系教学法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已经与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尤其是与地方传统音乐密切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赋予了教育教学法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2019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体现出重视文化“本位”的音乐教育理念,将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作为从小学课堂就应抓起的一种文化自觉和重任。

我们试图从中小学音乐课阶段就建立儿童对传统文化的感知,由此才会生成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感是形成良好文化生态系统的认知基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历史的潮流,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那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格局之下,怎么看待我们自己的传统,我们的传统音乐是什么?怎么传承?我认为这是一个从孩童时代就需要建立文化认同的长期任务,也是我们当代音乐教育的使命。但是,在注重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同时,也要避免狭隘的民族本位意识,既要拥有民族自信又能接纳世界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

二、新体系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阐释

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洛兹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经历了引进、照搬、了解、消化的过程之后,2005至2008年间最先在南京部分小学进行推广,对南京市部分音乐教师骨干进行了相关课程的系统培训,2010年新体系项目被正式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纳入国培计划。自2009年以来,笔者曾到南京市多所小学听课调研,虽然2005年新体系就已经进入南京市的一些小学课堂,但是在最初的几年新体系音乐教育模式依然处于师资力量薄弱,课堂教学设计不够精致,真正的新型課堂并没有建立起来。2011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举办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班”,对全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骨干分期分批进行培训。这次培训和新体系理念的推广直接促进了新体系在南京市小学音乐课堂的建设,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积累,目前南京市小学音乐课堂的新体系教学已经非常成熟。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关系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大的学校教育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体系小学音乐课堂逐渐建立起来,这是不同于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课堂关系。在目前新的教学法体系下,小学音乐教育远非孤立的音乐教学,而是综合了其他学科的特点,与舞蹈、美术、戏曲、舞台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通过肢体、语言、游戏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形式。

体态律动是19世纪末,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创立的[2],体态律动是其音乐思想最核心的部分。目前在南京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及的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像是“导演”,他要在课前编好剧本(教案),而每个学生都将成为课堂的“主角”,因为每个学生都将以参与体验的方式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共同建构课堂过程。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都为课堂贡献了自己的主观力量。这样的课堂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所谓“开放”是针对“静默”式的传统课堂而言的,其实“静默”就意味着缺少交流与互动,“开放”则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动态性的课堂关系,而且往往整节课都在这种动态的语境中展开,学生不仅仅接受了知识,更参与了知识的建构,在知识的建构中体会自己、教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人的社会性成长。

不论是传统课堂还是新体系音乐课堂,教师、音乐(综合性的)、学生三因素一直都是固定的主题,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输入式教学转变为体验式教学。“输入式”传统课堂向“体验式”新型课堂的转变是由于教学目的和重点发生了转移,“输入式”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主要通过讲授的方式,将“主体”(教师)的知识传授给“客体”(学生),所以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输出方,学生是被动接受方。而“体验式”教学的新型课堂则以学生为“主体”,建立音乐与学生之间的直接关系,用音乐“唤起”主体意识,这种唤起不是将老师的体验传导给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感情体验,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方式来帮助音乐唤起主体,比如通过体模仿、探究、综合、合作等手段。

(二)“整体”建构的综合教学模式

音乐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的音乐课程已经由单一走向了学科综合,即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学科综合,甚至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这种“整体”建构是不同教学领域之间的有机结合,不是分而用之。

比如在学唱《小蚂蚁搬米粒》这堂课中,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讲述蚂蚁搬米粒的故事,节奏训练、模仿蚂蚁搬家等内容,并且通过音画结合为学生营造森林气氛,老师和同学们模仿小蚂蚁搬米粒时的夸张动作,将动作节奏与音乐律动结合为一体。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人类最本能的音乐,我们读一读《小蚂蚁搬米粒》的歌词就可以感受到这种自然节律地流动,而这种方式的节奏训练是符合心里法则的,以此建立起来的新体系音乐教学法也是更为合理、科学、有效的。

“整体”建构中的新体系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拥有立体化、动态化的全面感知,参与性很强,而这种方式对学前教育尤为适用,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音乐律动摆出姿势让小朋友用彩笔勾勒形体图,小朋友之间也可以互相勾勒。在这样一个由音乐、身体律动、绘画构成的综合性课堂中,音乐唤起肢体的自觉,而绘画的过程是认知自己身体的过程,也是和身边的老师、同学互动的过程,身形动作、思想感知、语言交流等等融合成和谐的整体,学生在其中并非个体的、孤立的,而是始终处在探索、熟悉、互相感知的一种群体的行为方式中。

与传统课堂的组织方式不同,一个完整课堂的构建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因为这是一种参与式、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所以教师要敏锐的发现课堂环境、教学资源等的不断变化,教师既是溝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也是帮助建立平等、互动交流的媒介。不管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关系,还是创建“整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群体关系,这是一切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基础。

三、新体系音乐课堂的“社会性”特点

“社会性”不是成年人世界的专利,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新体系音乐教育重视在音乐活动中的沟通、体验和交流,对孩子的社会性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新体系课堂中的“点名游戏”,游戏规则是老师会告诉每个学生他们的序号数字,然后从1号开始数,数到几号那位同学就要报出自己的名字,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看出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有些积极活跃落落大方,有些却羞涩的不愿说话,当游戏被打断时,害羞的同学如果没有老师的安抚和鼓励可能会变得更加羞涩,甚至大声哭泣,其他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反映,有的小朋友开始催促,有的小朋友还会前来帮助老师鼓励他们。

一个科学且成熟的教育体系应该从幼年时期就开始锻炼孩童的“社会性”认知。在新体系课堂中不管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还是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教学活动中还会扮演各种人物或动物角色,这些构成了新体系音乐课堂中复杂的“关系网”,对儿童来说是可以获得“社会性”成长的宝贵经历。

四、结语

总之,民族音乐学家们用人类学视角把世界范围内各式各样的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行为和文化智慧来进行研究,从而使我们对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有了广泛而深刻的认知[3],今天我们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视角让孩子们感知世界文化的富丽多彩。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与创造力是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管建华.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J].音乐艺术,2009.3.

[2](加)洛伊丝·乔克希等著,许洪帅译.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2006,9.

[3]沈恰.以人为本的多元—本位音乐教育[J].音乐研究,2012.5.

猜你喜欢

主体性教学法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How to Improve the English Learner’s Listening Dri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