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标签,从角色中释放
2020-11-16刘重阳
刘重阳
摘 要:人与人在交往中喜欢互贴标签,大家对贴标签这件事已经习以为常,不由自主地给别人贴,对于别人给自己贴的标签,有的欣然接受,有的不愿承认,还有的想抹去,却怎么也撕不掉。对于身边的孩子,我们不经意间也会给他们贴上一个个标签:“倔脾气”“淘气”“怯懦”“坏心眼”等。如果你认定了孩子淘气,那他一定会用行动告诉你,他就是很淘气。因此,我们应该正面引导,与孩子建立友谊平台,帮助孩子坦然面对自己的感受,鼓励孩子自立、自信,并让孩子从标签角色中释放出来。
关键词:标签;角色;释放
曾经看过一个动画短片,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在一个小镇上住着一群木偶人,这里的每个人都拥有两个盒子,一个装满了星星,一个装满了灰点,他们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互贴标签。一个叫潘奇诺的男孩浑身贴满了灰点,在别人眼里他一无是处,渐渐地他也认为自己什么都干不好,逐渐丧失了信心。直到有一天他听到木匠,也就是制作这些木偶的木匠对他说:“在我眼里你很特别,你应该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他每天都去找木匠谈心,慢慢地找回了信心,身上的灰点也一个一个掉了下来。虽然只是一个动画片,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两岁多的女儿给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固定了餐桌的座位,一旦有人坐错位置就会哭闹不止,直到按顺序坐好才会停止。奶奶总会嘟囔一句:“你这小孩真犟!”奶奶回老家了,晚上妈妈想要躺在奶奶的躺椅上给女儿讲故事,可是她就是不让妈妈坐,不管妈妈再怎么说累,也无济于事。在我们成人眼中,早已经给孩子贴上了倔强的标签。可是我们忘记还有秩序敏感期这回事,在孩子心中座位的秩序是不能改变的,奶奶的椅子也只有奶奶能坐,而这个时候也是培养好习惯、树立规矩意识、社会规则意识的最佳时期。我们只顾着去给孩子贴标签,却忘了探寻问题背后的秘密。
作为幼儿教师和母亲的我,希望自己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逐渐去感受孩子的想法。之前读过的一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心理学术语“自我实现预言”,如果你给孩子贴上你很聪明的标签,他就会认为自己很聪明,他会变得很自信,各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相反,如果你总是说他很笨,他会什么都干不好,信心全无,就如同短片中的男孩潘奇诺一样。我们需要对孩子做的不是给他们贴标签,而是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创造机会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一、以公正的态度看待孩子
公平公正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孩子都渴望得到关注,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赏,我们给孩子一个肯定的表情或动作,给孩子一句赞扬的话,他们心里都能乐开了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孩子们吵闹不停,我就会寻找一个平时容易被忽略,且正在认真做事的孩子,然后大声地赞扬他一番,并说出理由,其他孩子就会立马停止说话。
二、以发现的目光欣赏孩子
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的道理,每个孩子就像树叶一样各不相同,各有各的优缺点,各有各的闪光点。有的孩子看似一无是处,就像动画片里的潘奇诺一样,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他很善良,他对待人很友善,或者他很擅长运动,对数字很敏感。我们眼中不应该只看到他们的不足,应该去捕捉、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去找寻孩子们那躲藏在隐秘处,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闪光点。
三、要以宽广的胸襟对待孩子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班里有个自制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他生气时总是管不住自己,他会发脾气、摔东西,甚至会去打别的小朋友,我看到他的这些行为首先是很生气,觉得这个孩子怎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呢。可是,我静下心来想想,孩子都有缺点,他会有这样的行为肯定是有原因的,作为教师,我们要接纳孩子的不足,宽容孩子的过错。和父母交流找到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去帮助孩子用其他的方式宣泄情绪,改善不良行为。
四、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全新的自己
从孩子容易忽略,没有发现的事情着手,对孩子做出的事情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并具体说出理由,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得到肯定和表扬,而不是盲目地以为自己很棒。比如早晨上学出门之前孩子想到还没有带接送卡,要及时回应孩子:“幸好你想到了接送卡,不然我们就没办法进幼儿园了。”
五、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自己
交给孩子一些任务,当他完成任务时他会看到自己的价值,心里欣喜万分的同时,还会自我肯定,增加信心,对自己另眼相看。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的正面评价,让他明白你对他的哪些行为是肯定的。
当然,我们还需在日常生活中和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总结经验后去提升教育行为,帮助我们应对在培養孩子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困难,帮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与孩子沟通是一门艺术,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同时,还要善于总结,没有什么能代替我们自己的亲身体会。
参考文献:
[1][美]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李静.陪孩子走过3-6岁敏感期[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