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医院”变形记
2020-11-16孙燕妮
孙燕妮
开学一个月后,随着孩子们游戏经验的丰富和需求,我们为孩子们开设了“小医院”。在“小医院”中,我们贴心地为孩子们布置了温馨的病房、宽敞的就诊区、摆满药品的药房以及逼真的挂号处,还准备了丰富且仿真度高的材料:白大褂和口罩、具有温度显示的体温计、会发出心跳声的听诊器等器械,整齐的环境、归类有序的医疗器械、温馨的布置,让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医院之中,可谓是准备充分,只待孩子们的到来。
“闹腾”的小医院
游戏刚开始,容容戴上医生的帽子,穿上白大褂,边走边自言自语道:“我要给病人看病。”只见,他走向了“药房”处,拿出药瓶在耳边摇晃了几下又随手放下,接着他依次打开放在柜子里的箱子和盒子,在里面翻找着,最后他找到了听诊器并拿了出来,拨动着听筒,一会又把听诊器挂在了脖子处,又拿起了听筒“喂喂喂”。
在此次角色游戏中,形象的道具让容容找到了角色感,他明确自己的身份是一名医生——能穿戴好代表医生的帽子和白大褂。在这么多丰富的游戏材料面前,他一开始有些无从下手,然后通过翻找,最终找到他熟悉的物品——听诊器,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互动游戏。这验证了小班的年龄特点,一切的游戏是“由于玩具而游戏的”。
涵涵妈妈抱着宝宝急急忙忙地跑了过来,“医生,我的宝宝生病了!”容容随手拿起桌子上的温度计轻轻地塞到宝宝的耳朵里,而后拿出来看了看温度计,对着涵涵说:“你的宝宝发烧了,要吃药!”容容从箩筐中随便拿了一个小瓶子递给了涵涵。涵涵离开后,滕滕抱着宝宝来了,说:“医生,我的宝宝生病了!”容容开始从桌上一堆医疗器械里不停地翻找起来,不一会拿起放大镜,在娃娃的嘴边左右晃动说:“他的牙齿黑掉了。”说完,容容又开始对另一个盒子翻找,最后干脆把盒子中的材料全部倒了出来,找了棉签,开始在娃娃的嘴边涂了涂。不一会,小医院各个区域的材料被医生们杂乱地摆放在了一起……
容容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给宝宝量体温,发烧了要配药,蛀牙后要涂棉签,现场虽然很凌乱,但并没有影响幼儿游戏情节的有序开展。从容容现场的游戏行为可以看出他的原有经验在游戏中体现出来,这也印证了小班孩子的记忆是片段式的、零星的,他们只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自己的感兴趣的事物产生深刻的印象。
在一大堆分散在各个区域的材料面前,容容很有自己的主张,对于自己想要的材料很有目的,从他取材料和聚集材料的行为中,也可以感受到小班孩子在材料取拿时的“就近原则”特点。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原本的材料在投放时没有考虑到幼儿,而是以老师的角度——物品要归类摆放整齐,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直观的游戏材料能更好地激发和推动幼儿的游戏开展。因为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
“独特”的小医院
一大波的爸爸妈妈带宝宝看完病后,医院一下子冷清了下来。这时,只听到隔壁的美食屋传来阵阵叫卖声:“快来吃烧烤啦!”容容便穿着医生服到美食屋买了很多食物,端到医院挂号处的桌子上,开始津津有味地品尝着。
容容买了很多食物到医院吃,这是年龄特点的体现,在小班角色游戏活动时还处于不稳定的阶段,不难发现他们对于一个区域感兴趣的时间不长,看到别人在玩什么就想加入,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规则意识比较弱,且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故游戏的随意性较强。
这时,艺婷看到医生在医院里吃东西便大声说:“老师,他在医院里吃东西!”看到孩子们都关注这个现象,我便走进医院,容容看见我说:“我们下班了,这是医院的餐厅。”
在医院里开设餐厅,看病、吃饭两不误。容容虽是小班的孩子,但是具有观察力和应变力,从没有病人的医院到有餐厅的“独特”医院,幼儿的游戏情节也从原来的给病人看病到用餐,一切转变来源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看得出,在小班孩子的游戏世界中,他们总能出乎意料地给你带来无限的惊喜。
回应策略
1.关注幼儿内在经验——“激活”
把环境创设和选择材料的机会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动手去打造、去选择。幼儿的游戏应该回归幼儿,在创设环境时,老师应该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和建议,放开双手,让孩子自己去創设环境,这样孩子们将重新掌控游戏中的愉悦感和归属感。
于是,我尝试着把已划分好的区域拆除,把各个小区域整合为一个大区域,并将各区域的示意图取下,把各个区域所需要的材料分类别放在箱子里,统一放置于百宝箱内,便于幼儿游戏时自行拿取。给予孩子自己创设环境、选择材料的机会,激活他们游戏的欲望,更能满足孩子的游戏欲望。
2.关注幼儿经验提升——“快活”
不过多干涉孩子们的游戏,让孩子们玩他们想玩的游戏。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游戏的目的就是游戏本身。“看病热潮”渐渐褪去,医生和护士依旧乖乖就位,游戏似乎将要开展不下去了,可是,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独特”的小医院应运而生。看来,老师不需要介入,孩子们就能玩出自己的游戏。老师角色的转变刻不容缓,从权威者转换为支持者,能使幼儿的游戏进行得更快活。
3.关注幼儿经验迁移——“灵活”
将游戏场地进行改变,让孩子从自然中发现游戏。“户外”的小医院游戏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生成新的内容,把“室内”的小医院搬到了“户外”,既有孩子原有经验的体现,也有孩子自己大胆创想出来的户外“小医院”。将室内的游戏搬到户外,给孩子们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会逐步放开区域限制,直至所有主题都在户外进行,让孩子们真正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总之,在角色游戏中,教师不能因为追求精致的游戏环境、丰富的游戏材料、丰富的游戏主题和主观的游戏支持,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对游戏的渴望。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认同孩子的游戏,把游戏还给孩子,让孩子做游戏的主人,孩子才是真正的游戏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