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的问题与教学策略
2020-11-16李瑛
李瑛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大量的阅读能够为写作提供思路和素材,长期的写作训练又能促进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在进行语文知识打基础的小学阶段,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二者之间的重要联系,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将读写结合起来,促进自身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课堂教学;问题;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新课标要求着重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更好地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来塑造自身的品质和修养。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机械的灌输教育为主,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低下,思维模式僵化,缺乏自主思考意识,无法真正达到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转变思维,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自身素养,通过各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读写结合教学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和提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的现状,我们分析了以下几个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以便更加有效地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活动。
一、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读写分离问题突出导致整合效率低下
许多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具有读写结合的意识,但是由于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导致教学过程中无法将二者真正结合起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过分注重对文章本身的结构内容和思想内涵进行讲解,忽视了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对文章中好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学生无法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写作能力,读写结合的教学目的也就无法达到了。例如在学习《麻雀》时,教师通常花大量篇幅对老麻雀为了拯救孩子奋力与猎狗搏斗的场景进行讲解,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以及在阅读文章时的处理技巧,却没有在学习完后鼓励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大自然展现母爱的写作手法来仿写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导致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后无法有效与写作学习结合起来,最终形成读写分离,达不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2.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无法提升写作能力
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无法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教学思路僵化,教学时采用流水化的教学模板,导致学生在写作时一味套用模板,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和内涵,最后写出来的作文大都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学生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机械式的模仿状态,久而久之,形成思维定式,自主思考意识缺失,写作流于表面,缺少思想内涵,写作能力也完全得不到锻炼。例如在学习《海上日出》一文时,作者在描写日出时通过很多独特的动词和绝妙的比喻将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景象描绘得生动活泼,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往往只让学生刻意模仿作者的样子来进行相同的描写,忽视了引导学生思考深层次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导致学生在描写太阳躲在黑云背后时全都是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最后写出来的作文大都雷同,学生缺乏自己的思考,无法写出拥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深刻文章,最终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写作能力也无法进一步提升。
3.读物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学生鉴赏能力
科技的发展导致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方式也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纸质书外还有电子书以及各种手机阅读APP,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识字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文学素养,为写作积累一定的素材。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既为学生阅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大量劣质粗俗的信息,小学生缺乏甄别优劣的能力,如果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长期接触这类低俗读物,不仅容易满足于粗浅的故事和语言,甚至容易接受偏激的价值观,最终影响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例如:深受中小学生喜欢的《鸡皮疙瘩》系列封面上就写着“胆大的翻开,胆小的走开”,内容充满了恐怖和血腥,还有《死亡笔记》除了恐怖血腥还有厌世的元素,学生长期接触这种读物不仅会变得暴力,还会轻视生命,再有一些少女网络文学充斥着谈情说爱的元素,学生长期沉迷其中不仅会影响学习,甚至还会出现早恋。这些网络文学用词粗浅,文法错漏,故事缺乏整体的结构性,长期阅读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影响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4.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学生写作素材单一
小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认知,教师大多忽视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缺乏对学生实践经验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写作时只能参照课本和有限的生活经验,缺乏写作素材,写出来的内容空洞乏味,毫无灵气。例如在学习课文《大白鹅》时,作者通过活灵活现的语言写出鹅的高傲,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鹅的步调似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原本是生动活泼读之充满画面感的描写,但是由于现在的小学生物质生活比较丰富,较少接触乡间田野,对大白鹅非常陌生,导致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充分想象出大白鹅的神态声音。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失去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也失去了与社会上不同层次人群交流的机会,缺少与不同人之间思想的碰撞,因此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在写作时也就难以写出充满生活气息和社会气息的文字,更无从谈学生自己的感悟与思想了。
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实施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
1.通过以读促写提高读写结合教学质量
针对读写结合教学过程中读写分离突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优化教学策略,学会通过以读促写的方式来有效提高读写结合教学质量。小学生心思比较活跃,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缺乏耐心,在阅读文章时容易因为文章过长产生厌烦,写作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利用简短有趣的开场白来进行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进行了高质量的阅读,就能通过阅读能力的提高来影响自身的写作水平,教师再创造性地设计一些与讀写相关的教学活动,达到逐步培养学生读写兴趣、提高读写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蟋蟀的住宅》时,教师可在课前给学生观看一些蟋蟀的图片,询问学生知道蟋蟀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唱歌和建造住宅。随后向学生讲解,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写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造住宅的整个过程,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细心、耐心、善于观察的性格特点,请学生放学以后也留心观察自己生活周围的环境,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并耐心观察,详细地记录下来。通过这种利用阅读来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2.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进行情境式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学生利用具体、形象的教学情境,能够更加深刻清晰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抽象思维情感,感同身受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学生在情境中领悟文章蕴藏的内涵,感受作者独特的私人情感,大脑充满活跃与创造的过程,最终激发出自身强烈的写作欲望。例如在学习《和时间赛跑》时,教师可在课前请学生欣赏儿歌《时钟在说话》,然后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文章和时间有关,随即导入新课和时间赛跑,学生在轻快活泼的儿歌旋律中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讲解完文章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通过感悟时间流逝、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三个方面来表达时间流逝,一去不复返的感情,请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因为珍惜时间做过什么事情,鼓励学生将自己珍惜时间的事情写成作文记录下来。通过这种情境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丰富课外阅读提升学生文学鉴赏水平
针对课外读物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教师在平时应该为学生多推荐适合这一阶段小学生阅读的优质儿童读物,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读写结合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上,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阅读品味,进而提高自身写作水平。教师平时应该多多提供课外阅读的机会,帮助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课外阅读。例如:在班级设置图书角,鼓励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带到学校来进行交换,利用班费购置一些中外名著,每天安排固定时间进行图书借阅。通过这种设置图书角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课外读物,同时有效隔绝了学生接触劣质读物的机会,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4.适当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针对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教师可适当开展一些班级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接触不同的环境和人群,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丰富写作素材。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感受到不同环境带给自己的不同体验,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思想也得到不断的升华,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写出来的作文也能充满灵气和内涵。例如:可以在秋收季节组织学生去农村帮助农民收麦子,让学生感受一下农忙,接触一下和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学生亲自参与以后能够详细了解秋收的整个过程,在写作的时候也能更加的灵活生动、言之有物。
总之,读写结合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日常生活中也能做到自觉主动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通过不断的练生逐渐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对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国锋.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的问题分析[J].语文课内外,2019(36):133.
[2]秦贞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新課程(上旬),2019(10):56.
[3]陈永金.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8(31):268.
[4]张莉.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的问题分析与教学策略[J].文渊(中学版),2019(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