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试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2020-11-16王喜荣桂琰
王喜荣 桂琰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长期以来存在着实践比重低、应用性不突出、证书考取率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技能本位”尚未体现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会计专业的应用转型,国家启动1+X 证书制度试点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应用转型提供了机会,如以X(智能财税)为基础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智能财税等级证书融入专业教育以提高实践比重、培育“技能本位”课程体系还能提升X(智能财税)证书的考取率,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1+X 智能财税 应用型本科 会计人才培养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1+X证书制度,随后4月教育部等四部委发布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要求职业院校(高职、应用型本科、中职)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与1+X证书制度结合起来,同时启动了第一批5个X的试点工作(职业技能领域)。2019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职业院校(高职、应用型本科、中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以提高1+X试点的效果和质量。2019年10月启动第二批10个X的试点工作(职业技能领域),其中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院校468所,这是会计及相关专业的一个X。
在智能财税领域,陕西省共有14所试点院校,其中高职院校8所,应用型本科3所,中职院校3所,榆林学院是其中一个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结合榆林学院会计专业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在1+X(智能财税)试点背景下探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相关做法与思路。
1+X证书制度
关于1+X证书制度,很多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读,即1是学历证书,主要指在一定阶段内完成了职业院校(高职、应用型本科、中职)全部学历教育的学习或学分而获得的毕业文凭。X是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畢业生职业技能水平的证明,不同的专业将对应不同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会计专业目前对应的X是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1和X的关系,目前普遍认为1(反映了学生的受教育程度)是基础,X(反映了学生特定岗位的胜任能力)是对1的补充和拓展。1+X能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教育充分融合,实现1+1>2的效果。X可以与毕业证书是同一专业,也可以是跨专业的证书。
会计专业职业证书较多,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执业类资格证书,其中含金量最高且最受欢迎的是注册会计师(CPA)证书;二是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正高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和初级会计师,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职称类证书;三是具有国际化的证书,如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CMA、IFA等;四是有关行业协会推行的证书,如管理会计师等;五是用友、金蝶等企业推行的ERP证书等。以上不同类型的证书构成了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1以外的部分,视为对1的补充。
国家推出1+X证书制度不是多出一个学生可以选择的证书这么简单,这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目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有很大的区别。笔者赞同孙善学的观点——1与X教育培训目标同向、对象相同、内容互补,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比有质的区别,口径不同、概念不同、划分的等级层次不同,所以1+X不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延续,也不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升级版”。1+X是实践基础上的制度设计,是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的,与学历教育是完全融合的,1+X是一个整体,构成完整的教育目标,1与X的作用互补、不可分离。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是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课程、学分、学识、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当前本科院校都在向应用型转型,其人才培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具体实施中存在着下面这些问题。
1.实践教学比重较低,“应用性”体现不突出
所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均把“应用性”作为第一目标。为了实现“应用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向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应用性”方面的方法与措施,以提升实践课程、学分、课时的比例。但是受到本科院校整体人才培养的限制,比重提升力度较低,主要表现在英语、数学、思政、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比重过大,压缩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比重提升到30%后几乎再难提高,据笔者了解,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比重均在30%左右,与高职院校的50%左右有很大的距离。
2.各类证书考取率低,“双证书”目标实现困难
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借鉴高职院校的模式,提倡毕业生能够持“双证书”毕业,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前面所介绍的四类证书考取率均不太高,前三类含金量高但难度很大,大多数学生很难考取,第四类以收费为主、含金量较低,学生看不上,这就导致“双证书”的目标很难实现。
3.课程体系不合理,“技能本位”尚未体现
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由于思想不够开放及其他历史原因,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知识本位”模式,与应用型本科要求的“技能本位”模式有着较大的差距,课程的教学计划也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实训教学较少,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会计实践脱节,因而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提升还存在较大的空间。
4.培养方案执行不严格,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上对理论课非常严格,学分、课时、考核形式等方面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但是在涉及实验课程、集中实践课程、实训课程等方面时很多落实不到位。以我校会计专业为例,在毕业顶岗实习、财会综合模拟实训、专业见习、ERP综合实训等方面的要求普遍较低,且以形式为主,尤其是顶岗实习很难落到实处。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榆林学院获批第二批1+X(智能财税)试点以来,学校高度重视以1+X(智能财税)为抓手,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并针对实际情况作出了如下探索。
1.制定基于1+X(智能财税)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1+X(智能财税)初级、中级、高级三个职业技能等级的要求,把三个等级对应的课程深度融合到培养方案之中,将不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引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把1+X(智能財税)的课程融合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之中,特别是那些与X证书相关的课程。X证书要求与课程模块内容要衔接起来,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
2.通过1+X(智能财税)提高实践比重
1+X(智能财税)初级、中级、高级,每一个等级对应三个训练考核模块,三门三个训练考核模块90%是实践内容。以智能财税初级证书为例,初级等级证书由社会共享初级代理实务、社会共享初级外包服务和社会共享初级企业管家三个训练考核模块组成,几乎全部是实践实训内容,不低于136课时,中级和高级等级证书有240课时,如果将三个等级证书的内容全部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会使实践比重提升到45%左右,如此可以加速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应用转型。
3.X证书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培育“技能本位”课程体系
X课程内容来源于企业的真实业务。企业的真实业务在一般情况不能直接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需要进行教学化处理,也就是将真实工作现场转换为教学现场,通过分析真实现场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化处理需要通过对真实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对所需的知识、素养与能力进行整合,使其成为符合职业教育和学生学习规律的课程内容,从而完善课程体系,塑造以技能本位为主的课程体系。
4.将X(智能财税)等级证书融入会计专业教育,提升证书的考取率
将学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与X(智能财税)证书的培训教育两个独立的学习阶段、学习体系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学习体系,要在课程衔接、学时分配、学习形式、师资配备、场地供给等方面做好工作。根据智能财税评价组织的安排,一年分4批次进行培训与考核,学生可以分年级、多次参与学习与考核,提升证书的考取率。目前1+X(智能财税)的培训与考试实行全免费政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2019年首次培训学生29922人,首次认证考试12162人,参与院校215所,全科通过率为57.68%,相信随着1+X(智能财税)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度融合,参与的学生会更多,考取率也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2]宿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0).
[3]邵名果,李传伟.1+X证书制度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性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