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孙悟空故事的印度渊源说

2020-11-16葛维钧

现代阅读 2020年10期
关键词:猿猴孙悟空西游记

葛维钧

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妇孺皆知。这一形象的文学来源自上世纪初即已有许多学者进行探讨,最著名的有胡适、鲁迅、陈寅恪和季羡林的考证。

胡适考证的前提是:《西游记》以《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渊源。他在《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西游记考证”一章中认定“这部书确是《西游记》的祖宗”。相应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无疑也就来自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那么,“何以南宋时代的玄奘神话里忽然插入了一个神通广大的猴行者?这个猴子是国货呢,还是进口货呢?”他自己回答道:“……但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的影响而仿造的。因为《太平广记》和《太平寰宇记》都根据《古岳渎经》,而《古岳渎经》本身便不是可信的古书。因此,我依着钢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纪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一个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因此,“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胡适在他的文章里没有明确强调哈奴曼、猴行者和孙悟空的演进关系,但是他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

此说出来以后,即遭鲁迅反对。此前,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已经谈到过他的观点,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按即无支祁)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于是禹伏无支祁故事遂以堙昧也。”(见《鲁迅全集》第八卷,6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无支祁故事见载于多书。《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称,唐代宗永泰(765)年间李汤任楚州刺史时曾有人“见一兽,状有如猿,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闯然上岸,高五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人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双目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焉,欲发狂怒。观者奔走……”针对胡适的说法,鲁迅在他《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三讲中作了评论,提出无支祁的故事“影响也很大,我以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但北大教授胡适之先生则以为是由印度传来的;俄国人钢和泰教授也曾说印度也有这样的故事。可是由我看去:⒈作《西游记》的人,并未看过佛经;⒉中国所译的印度经论中,没有和这相类的话;⒊作者——吴承恩——熟于唐人小说,《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影响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还以为孙悟空是袭取无支祁的。但胡适之先生仿佛并以为李公佐就受了印度传说的影响。这是我现在还不能说然否的话”。

对于胡适和鲁迅的观点,比较起来,还是以倾向胡适之说的居多。客观地说,鲁迅的说法中,确有不妥之处。说吴承恩没有看过佛经,显然失之武断。说“中国所译的印度经论中,没有和这相类的话”,也是同样。这里所谓“印度经论”,自然是指佛经。而佛经里讲到猕猴,讲到猕猴的机敏和善业的,却不是没有。(吴)康僧会编译《六度集经》中故事四七即为猕猴本生,讲它慈悲济人的故事;第四六讲猴人相助的故事;第五六讲猴王爱护猴众的故事。康僧会生活于三国时代,到《西游记》诞生,其所译故事在中国流传已达千年以上。说吴承恩知道猴子故事比说他不知道,恐怕更符合实际情况。

注意《西游记》的印度渊源而又言之有据的学者中,陈寅恪先生也是十分著名的一位。1930年,陈先生发表《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讨论了唐僧借三个徒弟的形象和名号来源等问题,其中尤以猪八戒和孙悟空的考订最为精彩巧妙。猪八戒的形象,简言之,就是来自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第三《佛制苾刍发不应长缘》中的牛卧苾刍。这位比丘住在水林山出光王一处园林的猪窟里,由于衣衫褴褛而惊吓了王妃宫女,只好逃回窟内。国王执剑前来究问。原来住在边上的一位天神怜悯比丘,便化作一头大猪奔窜而出,引得国王急忙追赶,牛卧比丘因此得救。陈先生认为,在后来的流传中,牛卧比丘与天神所化大猪合而为一,加上惊犯王妃宫女的情节,即成《西游记》高老庄招亲故事;而高老庄之“高”,即来自原故事的发生地憍闪毗国。憍闪毗今人常译作“高善必”。至于孙悟空,陈先生举出两个故事,一个是《贤愚经》第十三《顶生王缘品》第六十四所述故事:顶生王欲升忉利天,一路上先扰得五百仙人不宁,后又在天门前吹贝张弓扣弹,与阿修罗大战,最后因为想加害天帝释,堕落而回原来自己的宫殿,委顿而死。另一个是史诗《罗摩衍那》中猿猴那罗造桥渡海,入楞伽国的故事。两者原来并不相干,但是在《大庄严经论》中,它们适相连接。讲说者有意无意间将它们并合为一,即成孙悟空闹天宫的故事。此事可见于鸠摩罗什译《大庄严经论》卷三故事十五:“昔者顶生王,将从诸军众,并象马七宝,悉到于天上。罗摩造草桥,得至楞伽城。吾今欲升天,无有诸梯蹬。欲诣楞伽城,又复无津梁。我今无方计,持宝至后世。”不难看到,经过陈寅恪先生的考证,事情已经愈益接近真相。他还有另一句话涉及猿猴,也很值得注意,那就是,他說:“支那亦有猿猴故事,然以吾国昔时社会心理,君臣之伦,神兽之界,分别至严,若绝无依籍,恐未必能联想及之。”(见《金明馆丛稿二编》192~1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这实际上是对鲁迅先生孙悟空形象“袭取无支祁”说法的否定。相反,在陈寅恪看来,《西游记》小说与印度故事的启发承袭关系却是肯定无疑的。

现在,我们可以看看季羡林先生是如何看待《西游记》孙悟空与《罗摩衍那》中猴子的关系了。

在1978年发表的《<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一文中,他说:“我的意见是,不能否认孙悟空与《罗摩衍那》的那罗与哈奴曼等猴子的关系。那样做是徒劳的。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中国作者在孙悟空身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把印度神猴与中国的无支祁结合了起来,再加以幻想润饰,塑造成了孙悟空这样一个勇敢大胆、敢于斗争、生动活泼、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艺术形象。”后来,在《罗摩衍那初探》一书中,他又重申了自己的观点,说:“过去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二者(按即哈奴曼和孙悟空)各不相涉,是独立地在中国和印度产生的;一种认为哈奴曼就是孙悟空的原型,这个人物形象最初产生于印度,传至中国,经过改造与发展,就成了孙悟空。我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主张第二种说法的……连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都可以在佛典里找到它的副本。为什么单单这个孙悟空就不能是从印度借来的呢?有人说,孙悟空的前身是无支祁。这真使我有点大惑不解。除了无支祁的样子像猿猴之外,二者毫无共同之处。孙悟空能腾云驾雾,变化多端,好像没有听说无支祁有这种本领……我看,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于事实。”

季羡林先生的论断我以为是客观而符合事实的,因此是正确的。我的这篇短文,目的也在为他的论断增加一些具体的例证。

此外,季羡林先生还有另外一段话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也许有人会说,《罗摩衍那》没有汉文译本,无从借起。这是一种误会。比较文学史已经用无数的事例证明了,一个国家的人民口头创作,不必等到写成定本,有了翻译,才能向外国传播。人民口头创作,也口头传播,国界在这里是难以起到阻拦作用的。故事的流传是不管什么海关的。”这段话同样值得我们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人认真思考。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字的证据固然极其重要,但一切必待文字证据出现而后方予采信,似乎是不必要的。

原载于《明清小说研究》002年第4期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印度古代文化及其经典传译》)

猜你喜欢

猿猴孙悟空西游记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猿猴和两个人
动物的“叫”各不同
白猿、仙桃与度脱——队戏《猿猴脱甲》的传说情境与功能阐释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猿猴和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