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学历歧视,折射“抢人大战”背后新问题
2020-11-16丁慎毅
丁慎毅
近期,多地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话题引发了社会舆论高度关注。
表面上看,“非全日制”学历歧视是一些城市的相关部门对非全日制学生还停留在前些年的“混文凭”的印象中。事实上,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开始实行并轨招生,都必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齐全,唯一区别为毕业证上的学习方式注明“非全日制”。
而从深层看,一些城市在引才过程中对“非全日制”學历的歧视,折射出城市“抢人大战”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综合配套机制。
一个城市需要的人才,必然是具有真才实学又符合需求的人,不管一个人的学历是否全日制或有无学历,关键看其是否能承担起城市急需岗位的重任。从科学的角度说,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前提,手段是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标准,在科学精准的考核面前人人平等。全日制的学生可能视野更开阔,而非全日制的学生则可能阅历和经验更丰富,关键是他们更适合哪一类岗位。
很多城市以学历高低、学校一流非一流来论人才高低轻重、计算补贴多少,甚至细分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说明没有真正用心去研究城市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也就不可能去专门组织相应的班子研究精准化的考核人才方式。从另一方面说,一些城市的“店小二”精神仍然不足。引才的相关部门是为需求人才的单位服务的,用人的决定权应该在用人单位,而不是引才部门。引进人才享受相应的政府财政补贴,不是政府对人才格外照顾,而是政府对用人单位的支持。只有弄清了这个关系,引才部门才能摆正自己“中介服务”的位置,帮助用人单位引进真正需要的人才。
引进人才直接决定着用人单位的效率效益高低,决定着政府财政是否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更决定着一个城市的人才生态平衡。因此,必须根据用人单位的短中长期的用人需求,建立一套科学的引才体系,确保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机会公平。
(摘自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