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第一个征婚启事

2020-11-16杨继红朱大南

现代阅读 2020年10期
关键词:征婚启事人民日报社婚恋

杨继红 朱大南

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率先刊登了征婚启事,并形成了征婚启事专栏。征婚启事成为《市场报》的一大特色而闻名于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1980年12月下旬,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编辑赵立昆接到四川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今重庆文理学院)数学教师丁乃钧寄来的一封信,说他被错划成“右派”,虽然平反了,但其政治影响一时难以消除,又因年龄大和工资低,在当地很难找到对象,所以只好请求《市场报》帮助他解决婚姻难的问题。

在当时的情况下,要登像丁乃钧这样人的征婚启事,谈何容易。在领导的支持之下,《市场报》在1981年1月8日发表了丁乃钧的征婚启事。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家报刊首次登载征婚启事。

这则征婚启事的内容为:“求婚人丁乃钧,男,未婚,四十岁,身高一米七。曾被错划为‘右派,已纠正。现在四川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校任数学教师,月薪四十三元五角。请应求者来函联系和附一張近影。”启事还附了一张丁乃钧戴“墨镜”的半身照。

征婚启事登出之后,至少有270多位姑娘给丁乃钧写了信。其中有一位内蒙古姑娘,还千里迢迢地赶到四川,但不巧当时丁乃钧已回江苏老家探亲。在这些来信中,丁乃钧看中了一位家在吉林的姑娘。两人后来通过书信来往,产生了感情。1981年底,两人在四川结婚。

1984年6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大龄青年男女的婚姻问题,要求各级党政组织给予重视和关心。同时,新华社、《中国日报》(英文版)等国内外许多新闻单位,对《市场报》的征婚启事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随后,全国许多报刊便纷纷效法《市场报》登载征婚启事。《武汉青年报》开辟了“凤求凰”征婚专栏。接着,《家庭》杂志创办“爱之桥”。畅销东北的《妇女》杂志,设立“鹊桥”。1984年5月,《解放军报》开办了“绿色鹊桥”。专门面向残疾人读者的《三月风》也开办了“鹊桥相会终有期”,首开残疾人征婚之“先河”。

后来又出现了婚姻介绍所、电视征婚广告、电视台的婚恋交友节目、婚恋网站。1988年,山西电视台开办了直播电视专栏节目《电视红娘》,1990年北京电视台推出《今晚我们相识》,1998年湖南卫视推出现场交友节目《玫瑰之约》。此后,各地电视台竞相模仿。

这一切都起源于《市场报》登载的第一个征婚启事。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共和国历史珍贵瞬间》)

猜你喜欢

征婚启事人民日报社婚恋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从人民搜索离职自主创业
当代女性择偶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365则女性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
镜头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人民日报社离退休干部参赛作品
征婚启事
永远的遗憾——深切怀念不曾谋面的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
婚恋陋习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