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为何选在天安门
2020-11-16贾英廷
贾英廷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开国大典包括三大项目:第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第二项,中国人民解放軍阅兵仪式;第三项,人民群众庆祝游行。这三项活动在什么地点进行取决于多种因素,但阅兵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1949年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开始着手开国大典的各项准备工作。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阅兵指挥部就成立了。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唐永健、刘仁、肖明、肖松等人担任。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杨成武与唐延杰首先主持起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阅兵典礼方案》。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阅兵地点放在哪里,未能确定下来。
1949年9月30日,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修葺一新,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毛泽东对搞好开国大典的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告诉同志们,一定要搞好,不许搞坏。”于是,阅兵指挥部就开国大典阅兵地点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慎重的研究。
随着开国大典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阅兵地点的确定迫在眉睫。
1949年8月上旬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经过他们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呈报给周恩来。第一套方案是北平中心的天安门广场;第二套方案是北平郊区的西苑机场。两套方案分别标有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他们对两套方案的优势和不足也进行了比较。
周恩来看着桌子上摊开的两套阅兵方案,时而踱着步子思考,时而在报告上进行标记,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但没有马上拍板。
这两套方案都有优势,但也都有不足。
第一套方案:阅兵地点选在天安门广场。这套方案的优势和不足是:
⒈阅兵台可采用天然地形——天安门城楼。城楼上面可容纳怀仁堂的全体政协代表,这是最大的优势;
⒉天安门地处市中心,军队与群众水乳交融,打成一片,领袖与万民同乐,场面壮观,气势恢宏;
⒊天安门周围的公路街道四通八达,便于集聚与分散。阅兵结束后,军队可以从容有序地从市区退场;
⒋天安门阅兵的弊端无法避免,当日的城市交通要阻断4小时以上;
⒌不能按照正规阅兵的大排面进行分列式阅兵,长安街的宽度仅能允许横排通过步兵的8路纵队、骑兵的3路纵队和装甲车的2路纵队。
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选在西苑机场。此套方案也有一些优势和不足:
⒈1949年3月25日,为欢迎毛泽东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西苑机场曾举行过一次万人观看的检阅式。有了一次阅兵经验,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⒉西苑机场跑道很宽,没有阻断交通的后顾之忧;
⒊它的缺陷很明显,首先,没有检阅台,在开国大典之前搭建几个坚固高大的检阅台和看台,显然来不及。其次,机场距市区太远,数十万群众往返都不方便,不容易参加;
⒋若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气氛就难以隆重,阅兵式的宣传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对扩大人民解放军的影响是个很大的损失;
⒌机场只有一条跑道可供进退,疏散起来极为不便。
这两套方案,瑕瑜互见,在周恩来的办公桌上整整放了17天。当时,距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临近,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究竟选在哪里好呢?周恩来权衡利弊,沉吟良久,经过再三考虑,最终决定采用第一套方案,即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和阅兵仪式,于是,提起毛笔,在报告上签署了以下意见: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意见报上去以后,刘少奇同意并在自己名字上画了一个圆圈。毛泽东、朱德虽未画圈,但在听取了周恩来对于阅兵地点的介绍和分析后,都表示同意在天安门前进行阅兵仪式和开国大典。
最后,经毛泽东拍板,天安门广场作为开国大典的集会地点,天安门城楼作为开国大典的主席台。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举行。
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的方案确定后,距开国大典仅有短短一个月时间,各受阅部队夜以继日地展开了紧张的阅兵训练。他们要让领袖和人民检阅一支队列整齐、步伐一致、军容严整的人民解放军军队,向世界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胜利之师”的风采。
聂荣臻,这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元帅,具有一种不寻常的大将风范,即使在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他也重视自己的仪表,缀满补丁的旧军装依然是那么整洁、干净,风纪扣扣得严严实实,尽显大将雄风。当阅兵总指挥的头衔落到这位将帅头上后,他不顾疲劳,多次主持召开阅兵工作会议,三番五次地去部队集结训练的北苑、先农坛、黄寺等地亲自指挥训练。他对各方队的领导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打了几十年的仗,打下了江山,这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还有外国人参加,一定要下最大的决心搞好,尽可能搞出高水平来。”
为做到万无一失,在开国大典之前进行了两次大规模阅兵预演。当聂荣臻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完受阅部队的全部预演后,发表了简短的、震撼苍穹的讲话,“在这里,我要向大家发布一道死命令:正式受阅的那天,如果遇到敌机空袭,大家要原地不动,下刀子也不能动!天安门广场30万人民群众在看着我们。大家能做到吗?”“能——做——到!”对于部队干脆、整齐、响亮的回答,重任在肩的聂荣臻对阅兵充满了成功的信心。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和“开国大阅兵”在天安门广场成功举行。
此时,有人或许会问,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为何确定在下午3点开始,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时间呢?
开国大典,确定在下午3点举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简单说,这是为了防备国民党飞机的空袭。
当时,人民解放军的空军力量非常薄弱,国民党利用自己的空中优势,经常空袭解放区。根据防空部队几个月的观察和总结,发现国民党的空袭也是有规律的。一般国民党的飞机都是上午从东南沿海起飞,轰炸解放区,然后返航,很少在下午轰炸。这是因为国民党空军的技术水平不高,其轰炸机在一般情况下不敢夜间起降。如果想空袭北京,必须在上午起飞,并于中午到达,如果是下午3点以后到达,他们就飞不回去了。
经过对防空部门情报的综合分析,可以推断出国民党的飞机几乎不具备下午起飞轰炸北京的实力。考虑到这一点,防空部门向中央报告,下午3点以后举行大典比较安全。于是,中央接受了这一建议,决定于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
(摘自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天安门的共和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