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2020-11-16袁满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禅宗境界

摘要“院境界”概念是中国美学史上最为重要和丰富的概念之一,禅宗糅合老庄与佛教思想,吸收传统儒家文化的精神,形成了独特的“境界”概念。本文从禅宗视角出发,分析、理解禅宗美学中虚空、圆融的境界内涵。通过对禅宗圆融境界的审美阐释,表述圆融境界审美体悟的现实意义,就是挣脱机械化的藩篱,追求自由与美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中国美学;禅宗;境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003-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02

禅宗是老庄道家学说以及印度大乘佛教结合而生的哲学,它的理论学说最贴近中国传统的精神气质,使人读来觉亲切;禅宗思考的问题不仅涉及人的生命,其本身也具有美学价值。冯友兰先生曾说,中国哲学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中国哲学重视生命,追求超越外物而宇宙与个人生命浑然一体的境界。禅宗美学同样具有这样的理论倾向。

一、美学研究中对“境界”概念的阐释

(一)美学研究中的“境界”概念

境原作竟,有疆域、边界之意,引申为划分区域、边界,指边界内的世界,界同境。境界除了有划分范围、区域的内涵之外,也指一个人的思想修养达到的水平和层次,也就是人的心灵所對的世界。每个人经历与境遇不同、价值判断与标准不同,自然有不同的境界,境界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人格、气度等,它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冯友兰在解释临济“四料简”中的“境”时将境与心联系起来。他提到:所谓“境”,有对象之意,“思意言说的对象皆名为境”境是对象,人则是知对象者。①境界的创造总是在心与物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境界虽源自心中,但却不能完全脱离外物。

朱良志教授讲到,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生命世界与艺术境界相融合,突出了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突出人的境遇。境界就是一个内在的世界,是人对自己生命的体悟。

第二,突出世界的大全意。强调境界是一个自足完整的、活泼而有生机的世界,是生命体验的对象,不是知识的对象。

第三,突出世界的虚灵。境界是非实在的,强调人心灵与宇宙乾坤的融汇,体味现实世界背后的风神气度,不是模仿。第四,突出由世界本身来显现世界的意义。②

(二)禅宗美学中的“境界”概念

禅(Zen),为梵语禅那(Dhyana)的略称,译作“思维修”、“静虑”。③“禅”与“定”是指人心专注于某一事物达于不散乱的状态,是体悟佛法,获得心灵解脱的修行法门,也指顿悟之照见本心、明心见性的智慧。禅宗“境界”概念的可从下面角度理解。

第一,境界是“虚空”之境。佛教中最重要的法门是让人体味到天地万物皆“空”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在禅宗看来,执着于追求万物皆空的大境界同样是一种执着,因而不仅要脱落身心,而且连大彻大悟也要忘记。要求修道者不仅要破除“我执”(对作为主体以及自身得失的执念),还要破除“法执”(对外物的执念)以此来求顿悟。这样一种所谓“空”的境界不是一无所有、一片空无,也不是万物绝对静止;而是“莲花不着水、日月不住空”,如同莲花生长在水中却不沾染、日月往来却不停驻,人的心既不如浮萍随外物而动,也不刻意地无视其存在,凡尘俗物、功名利禄皆不萦于怀。正是“宝月流辉,澄潭布影,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两望,方可称断”④这种“空”的境界,最终的落脚点乃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即是保持虚静、澄明的内心,虽包容一切事物却不为外物所累,无思无虑,无住无相,从而体认本心、本性。

值得注意的是,禅宗于此所谓的“空”,是指不存在一个脱离事物现象的另一个精神本体,禅宗关于世界或世界意义的表述就是“实即真,真即实”,所谓“真”就是指意义世界,是和“假”、“妄”相对的,而“实”就是实存的世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强调存在就是真实,世界的意义就在于其自身。⑤

这实际上也与圆融的境界息息相关,既然真即实,实即真,世界的意义就在于其自身,那么,我们可以推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圆满俱足的,它的意义不需要另有一个主体来赋予,观者的意志和态度不能决定这个世界的意义,因而,世界也就不因为其他什么原因才存在,它就是自在的,它的意义自然不来自于另有一个本体,世界也就不是本体显现的现象,进而言之,世界不是幻象。

不仅如此,世界圆满俱足,它不会受到旁观者意志、态度的影响,自然是恒常不变的。由此来理解禅宗所谓的世界之“空”,不是存在、属性的空,而是般若空,没有缥缈的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高高在上的佛祖,没有绝对抽象的精神本体,没有因为我的情感意识变化的世界。“一句话,实存即意义。此心即佛,即心即佛。”⑥这也是修行参禅者必须认识到的,修行功夫正在明心见性,超越分立,破除执念,明自己之本心,顿悟自性即佛、性本清净,然后才能通达自由圆融的境界。

第二,境界是圆融无碍之境。在《五灯会元》中青园惟信禅师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此来理解圆融境界。

在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正是一种主客二分的认识观或心境,眼见一事物必要区分彼此,然后再进行实践活动,如此一来,必然强调主体,自然存了患得患失之心,难了凡尘牵挂,执着于主体自身;及至参禅,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时已经开始明悟一切因缘和合的法门,有意在心中消弭主客绝然二分的观念,但却因对“分别”的否定而陷入对“无分别”的执着之中,无法真正参悟般若智慧;最后才终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最后的阶段与第一阶段有本质区别,未参禅时,所见此物之所以为此物,乃是以主体为中心对其进行规定与区分;而最后一阶段,山是山,水是水,山和水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已经无所谓主客二分。

由此可见,这样一种圆融境界超越了事物的对立和分别,实际上也说明这种圆融境界是不能用逻辑的知识体系来分析解构的,这是一种直觉体验的境界和法门,它不在(空间)、不是(判断)、不似(比拟)。圆融境界超越了物我、主客对立,也就将宇宙万物与个体生命联系在了一起,将人从自我为中心的藩篱中解脱出来,由此才能体味到生动活泼、和谐圆融的天地境界。

二、禅宗“境界”概念的审美内涵

如上述提到的,禅宗美学所追寻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西方世界,而是一种澄明无垢、清净自由的自然心境,禅宗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哲学。禅宗的根本宗旨就是在肯定现世的基础上体悟并构建理想的人生境界,实现自我的心灵从现实羁绊走向审美自由,实现个人主体对现实物欲、功名利禄的超越,进而通过修行达到无拘无束、任性逍遥、洒然自在的圆融境界,实际上这也是审美的人生境界。⑦

禅宗要求人破除一切习以为常的分别见,体认生命和世界本身的意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任其自在圆成。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原是苏轼《十八大阿罗汉颂》中的一联,后来借以形容禅境,在此境之前还有一境,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在这个“落叶满空山”的意境中,虽然天高地迥、山野茫茫,但是仍有一个主体在寻“行迹”,还是追寻者有目的的活动,不能说是真正的自由;而到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则是进入一如不二的境界中,说“空山无人”并不是说人物理意义上的消失,而是人与乾坤宇宙相合为一,人没有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和占有、寻找的念头,此乃意念的“虚空”,是一片生命的清净,所以“水流花开”,一切自在显现。这样一如不二的圆融境界空寂清净,但又有活泼的生命显现、有真如佛法的闪烁,它至静但又有生机的悦动。⑧

从这样的圆融境界来看,乾坤万物与我相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也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一切有情无情的众生都息息相关,又都具有相应的缘法,一切都呈现着不二法门与圆融之意。“我”由己身推及他人、及至乾坤万物,对任何生命和自然万象都充满亲近、亲切、包容之心,再也不是威胁到主体利益与存在的敌对,不会有强烈的陌生感、排斥感和疏离感。

禪宗主张的明心见性的参悟方法,就是在清净本心的基础上实现生命超越,它指导人们反观本心,在因缘和合、万法生灭之外没有另一个本性、本心,只需向内探求本心佛性,主张精神的解放与独立,也从实践层面指导人们体悟生命之美,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诗意的生存。

三、禅宗美学“境界”概念的美育意义

禅宗作为佛教与老庄道家思想的结合,它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关怀与反思。禅宗对于中国人来讲“最亲切,最精妙”,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对于我们以何种态度理解生命有一定借鉴价值。

从过往历史来看,禅宗确实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使人麻醉在逃避现实的超脱意境当中,失去奋斗的勇气和意志,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另一方面,对禅宗所探讨问题的思考提醒我们要看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高度异化的现象,比如生命的机械化、标准化,商品消费对人的异化等。

正如《单向度的人》所思考的,现代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成为统治性原则,人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单调、抽象,人成为不断重复的大机器的一部分,人的自由自在的丰富本质受到摧残。人日趋单维化,变成了工具的附庸;本应是自己劳动成果的主人,却被自己的劳动产品所支配。而对于物来说,物的丰富人文意义被狭隘化为实用性、再进而狭隘化为商品的价值标签,世界成为某种功利意义的符号,审美意义被淡化。

禅宗所探讨的问题提醒我们要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体味生命的意蕴,本色的生活。诺瓦利斯曾说,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用我们自己的意志把握人生的航向,用通达圆融消解理性所习惯的二分困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在刹那间寻求永恒,在此世寻求天国。挣脱无意义的现代性机器抽象的循环,在与时间相处的时候,时刻意识到终极和无限的意义。如席勒所说,在与美的游戏中通往自由。

注释:

①朱良志.大音希声——妙悟的审美考察[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69-136,183-218,269-296.

②⑤⑥⑧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46,107-176,271-306.

③尚荣译注.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3:2-100.

④释普济辑;张恩富,钱发平等编译.五灯会元[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0-32,112-200,360-406.

⑦《中国美学史》编写组.中国美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25-256.

作者简介:袁满(1998-),女,汉,河南许昌人,河南大学,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美学等。

猜你喜欢

禅宗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禅宗软件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爱的境界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张九龄与禅宗
养生的最高境界
怎样打造禅宗文化大品牌——对湖北黄冈禅宗文化开发的思考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