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路径: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探析
2020-11-16李寒梅
李寒梅
[摘 要]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点。当前,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主要陷入“放任式、精英式和包办式”三个方面的困境。对此,建议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要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主题的教育性,在课程内容上凸显内容的真实性,在课程实施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程评价上重视评价的形成性,以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班级德育体系。
[关键词]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
班会课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当前,中小学主题班会课受到主题设置过于社会本位化、教学计划过于随意、教学设计过于教条等影响,逐步陷入“学理化”“碎片化”的形式教育,部分主题班会课处于无课程目标、无课程标准、无课程实施策略、无课程评价考核的“四无”状态,致使德育功能逐步被削弱。因此,加强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对深入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创新中小学班级德育路径,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
1.中小学主题班会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把“更加注重以德为先”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之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小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是实际落脚点。通过设定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创新主题班会课程形式,丰富主题班会课程内容,不断提高班级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立德树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中小學主题班会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提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2]”而主题班会课程化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师生集体参与、集体互动的教育活动,更容易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思想共鸣,有助于班主任找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切入点,切实发挥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的作用。因此,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是德育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能够为班主任提供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保障,是提升班主任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3.中小学主题班会课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点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小学生的成长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特点,如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等。而中小学主题班会具有主题鲜明、内容真实的特点和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同时兼顾了学生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因此,通过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不仅能够提升中小学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须知,主题班会课不同于常规班会,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精神关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的困境
1.“放任式”主题班会课
“放任式”主题班会课主要表现为班主任把开展主题班会课的权利全部授予学生群体,由学生自主进行主题班会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而班主任只是作为旁观者“欣赏”主题班会课。这样的主题班会课存在以下问题:课程目标没有实现有效整合,缺乏明确的主题意识和目标意识;课程内容有些远离学生生活经验,有些比较抽象甚至教条,总体缺乏针对性;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如心理调查、观看视频、分组交流等,但师生互动流于形式;课程评价不及时,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较低,不能切实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面对的矛盾和问题。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以学生为中心,但实际上暴露出班主任对主题班会课的定位以及师生关系缺乏正确认识的问题,盲目放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片面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致使主题班会课的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2.“精英式”主题班会课
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理应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集体性的教育活动,通过集体活动的“共振”方式来实现教育个体的目的。而“精英式”主题班会课主要表现为只是发挥了个别“精英分子”的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主题班会课演变成为“能编能演、能说能唱、能歌能舞”者展示个人才能的“大舞台”,但多数学生处于“缺席状态”,甚至有些学生沦为“看客”,很少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
3.“包办式”主题班会课
“包办式”主题班会课主要表现为班主任对主题班会课进行全程“大包大揽”。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拟定课程目标时,大多将实现认知性目标设定为唯一任务;课程内容所展现的,大多为预设的反复演练过的表演场景;课程实施方式多为单向化的灌输式道德教育;课程评价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简单化批评。该模式把中小学生当作一块“道德白板”,完全剥夺了中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由班主任牢牢把控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最终抑制了学生参与班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中小学主题班会属于活动课程,所以要在体现“活动”特点的同时进行“课程化”构建。
1.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目标要突出教育性
教育性是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目标的灵魂所在。美国学者路易斯·拉思斯在《价值与教学》一书中提出,价值观始终与形成和检验它们的经验相联系[3]。学校教育要抓住学生变化的价值观,做到与时俱进,培养学生“深思熟虑地看待价值问题”和“更好地整合其选择、珍视和行动”[4]。因此,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目标要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把教育性蕴含于主题班会课中。具体来说,中小学主题班会课不仅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多方面、全方位地发展学生。
2.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内容要凸显真实性
真实性是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内容的首要特点。教育家杜威指出:“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5]”一方面,面对多元化社会环境的冲击,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内容要紧跟社会发展脚步,贴合社会实际,注意弘扬主旋律,切实把正能量落地、落小、落实。另一方面,中小學主题班会课程内容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教育素材。如此,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刻反省,在相互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内在的道德感悟,最终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3.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实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是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实施的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中小学主题班会课要让学生始终“唱主角”,使之在班主任的引导下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的实施要从传统的灌输式、纯理论式转变为启发式、合作式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从而真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与自我发展。
4.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评价要重视形成性
形成性评价是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实施的有效保障。对班主任来说,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班主任通过测评,可以对学生在主题班会课上的表现做到“望、闻、问、切”,能够及时归纳、提炼和评价学生反馈的新信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和交流,让学生在对话中认识自我、展现自我并提升自我,最终形成新的道德体验和认知。对学生来说,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参与形成性评价,积极评价自己和他人,能够获取准确而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学习动机,及时提升自我。
四、结语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主题班会课要处理好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遵循规范与创新提升的关系,在课程目标上要更加重视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在课程内容上要更加重视时代性、科学性、有效性,在课程实施上要更加注重对话育人、体验育人、情感育人,在课程评价上要更加重视激励性、启发性、赏识性,以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德育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5/201001/81878.html.
[3][4]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