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前行的黄堂村
2020-11-16郇岩
郇岩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这一工作思路为共产党人锻造了锐利的武器,关键时刻成为解决问题的善策良方。共产党人办事是求真务实的,真正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思动破茧
黄堂,在20世纪80年代是国家级优质“泡桐种植基地”,河南省典型的“苹果种植基地”“银杏茶产业基地”,是睢县第一处实现自来水户户通、家家用沼气,县域内第一个拥有拖拉机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村庄……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变化,改革开放使我们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创造了人间奇迹,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自然风貌。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农业产业开始衰退,乡村经济停滞不前。由此出现了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儿童村和贫困村。昔日辉煌的黄堂村,也不例外。
2014年底,村里换届选举,崔纪连当选黄堂村党支部书记,那一年,她40岁。
40岁,按农村人的说法,女人40豆腐渣,尽管话难听,可话糙理不糙。40岁的女人如午后的太阳,走的是下坡路,上有老下有小,不可能有奇迹再现,可她的40岁,如同人生开了挂,一步一台阶,一岁一奇迹。从2014至2020,六年时间,她硬生生地让一个贫困村一跃成为睢县“四面红旗村”,跨步之大,让男人佩服,让村民称赞,更让我这个前来采访的记者惊愕不已。
2015年元月1号,新年的第一天,崔纪连走马上任,那一天,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村民大会。那个会,没有出乎崔纪连的意料,全村所有在家的都来了。崔纪连心里明白,村民齐刷刷地到了会场,不是给她面子,而是来看热闹的,因为上届换下来的黄堂村党支部书记是她的老公公,今天她这个支书等于儿媳妇接了公公的班,尽管都是乡里乡亲,但这事对黄堂村的村民来说还是头一遭,说白了,多多少少是奔着看笑话来的。
那天,她穿得很齐整,就像当年出嫁一样,很有仪式感。尽管这样,参会的村民照样嘻嘻哈哈,他们知道肉烂到锅里,怎么折腾都是她自家的事,又能怎样。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太多的白话,崔纪连一开腔,便是平地一个惊雷:亮家底。这一招是村民做梦都没有料到的,这一亮,等于亮了丑。村集体经济不但没有一分钱,反而外欠2万多,咋欠的款,欠谁的,她一一向村民道了个明白。俗话说,话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今天把丑话亮出来了,村民的心里也透亮了,然后,根据村里的情况,崔纪连一一分析:这么多年黄堂村为什么穷,原因在哪,今后的出路在哪,如何改变,她说得头头是道。接着,她话锋一转提高了嗓门:路不通,村里就不会发展。从村里通往外界的一条水泥路,必须修!因为路不平导致怀了孕的媳妇流产的悲剧不再重演。”说到这里,崔纪连哽咽了。至于拓宽的路钱,她自掏腰包。“牵涉到谁家的利益都要高姿态,这不是我个人的事,而是关联到子孙后代的。”
每句话,有板有眼,入心入脑,每个字,也都说到村民的心坎里,尽管有反对的声音,但经崔纪连有礼有节的开导,反对的声音便没有声响。一大晌午过去,村民心里的结解开了一大半,就连村里年纪最大的吴大娘也竖起拇指称赞这是她嫁到黄堂村60年头一次听的在理的话。
筑巢引凤
自那次开会一个月后,一张黄堂村的发展规划图被张贴出来,废坑、废塘、断头路都在改造之列。一时间围观的村民大眼瞪小眼,先是指指点点,而后静观默察。
规划、打通、填坑,凝聚合力,一心发展。一时间,这个风风火火的女汉子带领村委一班人甩开膀子大干苦干,不到半年时间,在没有给老百姓摊派一分钱的前提下,打通了村道路、村组道路、户通道路,从根本上解决了出行难、行路难的问题。
如果说,修路是崔纪连迈开的第一脚,那么,接下来打造美丽乡村则是她有意识的“大手笔”。 2017年,河南省整村推进项目开始实施。崔纪连以敏锐的眼光意识到这是一次改善黄堂村面貌的好机会。说干就干,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她又带领着村党员干部跑乡镇、跑县市,请有关专家到黄堂村实地考察,多方论证,制订出了黄堂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多方争取来资金60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配齐了各种文化、体育、健身器材及设备,建起了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室等。从此,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村容村貌一天好过一天:垃圾不见了踪迹,污水实现了生态处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抽水马桶、开通了数字电视……
乡村振兴,尤其是产业振兴,人才是关键。如何吸引人才“回流”,让他们返乡创业,是崔纪连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黄堂村佰福食品厂,记者走进车间,只见10多名工人忙得不亦乐乎。刚过而立之年的何景昊是这家工厂的总经理,前些年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的他原在青海工作,去年,在崔纪连的多次动员下,何景昊返乡创业,在村头建起了500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生产纯净水。目前,日产9万瓶的百福纯净水加工厂月销售收入达2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问他回乡创业的感受,他兴奋得像个孩子,他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回乡创业发展的天地更加广阔,像我们90后这一代年轻人灵活性很强,更愿意加入到返乡创业的队伍之中,在提高自身收入的同时,增加就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共同迈向乡村振兴之路。”
从大蒜到蘑菇、从芦笋再到养殖,皆证明脱贫之计讲求量身定制。崔纪连把乡亲们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得明明白白。于是,一個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好地方正在被激活,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生态条件以“绿”生“金”。 强力推进“规模养殖业+特色种植业”主体生产模式,2019年,全村特色种植业累计926亩,销售温室木耳800余吨,收入1000多万元,棚均收入3.2万元以上,参与入股农户人均收入3000元。同时又引进正邦高老庄万头标准化养猪场落户黄堂,全村村民年分红共计50.5万元;建设光伏发电站一座,带来经济效益10万余元。同时还注册了成立瑞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到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中来。目前黄堂村已建成扶贫车间、爱心超市、扶贫电商、蔬菜大棚基地等产业,不但美了环境,而且也富了自己。用村民高建堂的话说是“村中无闲人,人人有活干。家家创新业,比着奔小康”。
2019年,黄堂村又新建大棚58座,对村内3个坑塘实施了“水系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如今的黄堂村已走在全县乡村振兴的前沿。
2020年7月2日,记者在睢县周堂镇黄堂村委采访,指着挂在村室门口的“基层党建红旗村”“产业发展红旗村”“美丽村庄红旗村”四面红旗问到由来时,崔纪连笑着笑着竟红了眼睛。我知道这笑中带泪的背后,是崔纪连工作的不简单、不容易。
嬗变化蝶
陈永威、陈永明兄弟二人,是这两年黄堂村发展的新党员,弟弟在县城搞拓展训练生意,哥哥远在广州经商,尽管人在外地,但村里的大事小情兄弟俩都清清楚楚,村里的党员微信群里每天发着村子里趣事、新鲜事,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远在外地的哥哥为村里捐款买口罩,近在眼前的弟弟除了为村民服好务并甘当志愿者,为村民站好岗。事事带头,亲力亲为,不但出钱而且出力。都在为村里的发展献计献策。“一个支部一面旗,一名党员一盏灯,聚在一起是团火,散开便是满天星。”说起村里新发展的党员,崔纪连一脸的自豪。
“支部强,产业就壮,人气就旺,农村就大有希望,这是环环相扣良性互动的闭环。”只有建强基层党支部,才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抓住党建带动的牛鼻子,就能发挥好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作用。针对以前没有开过党员会,忘了自己是党员身份的教训,崔纪连上任后,首先建立党员阵地,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凡是党员的每家每户都挂牌标示,每个党员定岗定责,让每位党员都自觉形成“我是党员我很荣耀”这种风气。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高建堂在今年的七一建党节重温入党誓词时,不但捐了他的养老钱,还站在党旗下郑重地宣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为下一代做好表率,真正起到党的引领作用。为党奉献,死而无憾。
“抓党建、强班子、育产业、聚人心,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整修道路、清理坑塘、栽花种树、兴办企业……党员阵地的建立,为黄堂村的发展插上了翅膀。六年间,黄堂村把返乡创业、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人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目前共培养新党员6名。平均年龄30岁左右。‘四面红旗的取得,让现在的黄堂走在全县乡村振兴的前列。”村委会主任曾凡忠自豪地说。
逐梦前行的黄堂村,因为贫困面临挑战与压力,但坚定的步伐没有丝毫犹豫。放眼今日,村规民风不断完善,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和谐稳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村民收入稳步增加。庭前有花、屋后有果,花开庭院、果挂枝头。群众在宽敞洁净的文化广场上跳舞,老人和孩子在健身器材上锻炼……
“那几年,守着地里的庄稼,打工、医疗、孩子上学,哪样不难?”说起黄堂的变化,村民高建堂不由地跷起大拇指:“多亏了纪连这闺女,为了黄堂的发展,她苦没少吃、难没少作,有她在,是俺黄堂人的福。”
贫困户蒋家峰,腿脚不灵便,70多岁的老人眼下在村里的种植合作社打工,每月工资1000多元,加上养老金 ,日子过得舒心顺意。他说,打了一辈子工,欠了一屁股债,老了老了,手里才宽裕,资金可以自由支配了。
在黄修江的绿宝大棚里,記者看到几个工人正往一辆外地牌照的卡车装绿宝甜瓜,见我与他招呼,他忙停下手中的活计,从地里摘下一个斤把重的甜瓜非让记者尝尝鲜。他说,他是附近正营村的,今年春天他承包黄堂村的二十多个大棚,因为是第一年,扎的本有点大,下一年,可能就是翻身年。话没说完,手机响了,便朝我摆摆手,说生意来了。
2020年,黄堂村将打造全县规模化食用菌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党员、乡贤作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大产业兴旺“高效益”、生态宜居“高颜值”、乡风文明“高素质”、治理有效“高标准”、生活富裕“高水平”。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走出村室,记者与崔纪连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听。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纵横交错的路网,远远近近那雪白的文化墙上描绘着核心价值观、孝善敬老图,无声地传递着正能量。路两旁海棠树、红叶树上蝉声一阵高过一阵。随后,崔纪边指着村东的那条沟渠,下半年他们将这条河穿村而过,桥东边建一座村史馆、文化中心,右边建一座老年休闲活动中心,“明年您再来,黄堂村可能又是一番景象”。
乡村振兴,路在何方?经过六年来的不懈探索和实践,我们在这里找到了答案,黄堂村的新产业、新模式、新生活正描绘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波澜壮阔的动人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