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2020-11-16薄乃霞

财会学习 2020年30期
关键词:绩效管理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

薄乃霞

摘要: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出发,简要分析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现存问题,并基于内部控制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开展策略,希望能为相关单位带来一定的参考经验。

关键词:内部控制视角;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管理

引言

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开展两项工作的根本目的均是提高行政事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业务风险性。在内部控制视角之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不断发现自己现存的问题,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落实。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从内部控制角度来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统一的内部控制理念和方式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业务水平和风险防控水平,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稳定。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目标,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功能,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始终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的所制定的各项发展决策需要覆盖全部的业务范围,保证基本的全面性。全面性原则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是保证整个业务链合理、可靠的关键所在。二是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指的是在全部业务项目中选择重点业务项目和难点业务项目,对其采取重点管控措施。一般情况下,重点业务项目具有高风险的特征,但同时也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带来显著的回报。三是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风险程度以及业务内容相适应,同时还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当行政事业单位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不同的环境变化将影响到其工作的核心方向,适当的目标调整则是实现内部控制制度变化的基础所在。内部控制制度与预算绩效管理之间的联系性较为密切,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性的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1]。

二、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程度不足

预算绩效管理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稳定性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尤其是在与内部工作体系之间的联动性方面,更是缺乏可靠的连接。按照常规工作流程,预算任务在完成之后需要对工作完成情况做绩效评价,鉴于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且具有一定的烦琐性和复杂性特征,故工作人员往往对这一工作流程抱有抵触的心理。从某种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不足,这不仅体现在对待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态度方面,更体现在工作时的具体表现上[2]。

(二)绩效管理与风险控制之间的问题

绩效管理与风险控制未有效衔接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常见问题。风险控制一般针对行政事业单位所从事的经济性活动,其目的是分析在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性因素,并结合风险因素对经济性活动的影响预判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目前现有的资源条件,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求达到降低风险影响的根本目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对既定的绩效目标进行监督与控制,并将记录在册的绩效数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最终基于综合角度判断绩效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同时还需要对行政事業单位所从事的经济性活动进行二次检查,以求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为经济性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风险控制是决定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稳定的前提条件,是一项必须长期开展的工作,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效果。但在实际当中,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与风险控制工作之间的联系性不足,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对较为被动,且相关部门并不会主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往往是在财务部门要求之下进行。正因如此,与风险控制相关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且相关部门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难达到既定的预期目标,这无疑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质量和效率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

(三)管理制度的问题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效率与质量取决于行政事业单位是否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落实并非一朝一夕,而是要不断在工作实践当中总结经验,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可靠措施。为达到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目的,我国已经于2018年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了行为规范标准。其实早在2018年之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质的文件来规范预算绩效管理的开展,但由于规范力度不强、推广力度较弱,其实际的落实状况不容乐观,执行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难点与问题。针对这一现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强化财务部门与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性,不断在工作实践当中总结经验,共同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执行与落实。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对现有的管理制度标准进行完善,从而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提供客观的工作依据和工作标准[3]。

三、策略方法分析

(一)加强内部宣传与培训力度

为从根本上保障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质量,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高度重视内部宣传与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并促使其掌握正确的工作方式。从实际表现情况来看,通过合理的培训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并掌握了基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从而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逐渐趋向规范化发展。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性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宣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思想认识,让错误认识、不当认识转变为合理认识、正确认识。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工作,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可以充分认识到经济性活动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必然联系,更加主动参与到协同控制体系当中[4]。

(二)预算业务风险控制

在落实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全过程管理、全过程落实、全过程监督的基本原则,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可以涵盖全部环节。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定期对管理策略进行更新,结合不同时间阶段的风险问题采取不同的管理控制力度。为确保预算业务风险始终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建立预算执行追查机制。任何项目的开展均需要始终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范畴之内,由财务部门直接对各项预算的落实情况、执行情况进行进度管理,且要根据预算的大小确定总结与风险评估周期,确保管控力度达到合理状态。二是构建良好的内部信息交流机制。从某种角度来看,信息流通的速度将直接影响到业务风险的控制效果,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构建多途径的内部信息交流途径,并通过制度来对各个部门进行约束管理,以确保信息的流通效率。实践证明,在保证信息流通速度的基础上,才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确保处理的及时性。三是制定紧急处理制度。当行政事业单位发现业务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偏离既定目标情况时,需要及时分析问题原因,并依据现有的紧急处理制度进行纠正处理,以确保可以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三)构建细致化的评价体系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评价体系的主要作用在于分析绩效管理工作的作用与价值,其能够从客观角度作出准确评估与分析,从而为后续的优化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时,必须保证工作流程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并要能够根据工作的具体走向和发展趋势来作出适当的调节控制。需要注意的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容易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故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确定的因素,若失去了主观控制,则势必无法达到既定的要求和高度。此外,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具体执行阶段中的意外因素和风险因素作出判断,并提前进行控制,通过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来降低风险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同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明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与重点难点,通过对评价体系的优化和调整,不断促使其趋向于完善化、规范化[5]。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确定某一项目的决策与行为时,需要根据既定目标和工作基本要求来确定主要的工作方向,并要保证工作责任落实到位,通过责任制度来强化工作质量。其次,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于项目策略的研究和分析,通过构建数字化、信息化平台,为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研究提供依据。同时,内部控制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要根据政府的标准要求而采取相应的执行制度管理措施,且需要注重合同的基本内容,构建与合同内容相呼应的管控策略。在这一过程当中,预算的实施情况需要做到实时跟踪,尤其是发现存在矛盾冲突性问题时,更需要及时进行处理。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根据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特征而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制度,其目的是对预算的落实情况进行规范化的工作考核,并通过动态化监督管理的形式来保证预算的执行和落实状况。实践证明,细致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对业务决策、业务执行和业务评估全部过程进行有序的管控,进而达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

(四)细致化预算编制流程

预算编制的质量将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执行情况。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表现来看,编制方法选择不合理、不正确是影响到预算编制工作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一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预算编制策略和方法,并要密切關注预算编制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给予资金、物质和策略支持,保证预算编制的有序开展。预算编制人员在参与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主观人为因素对于预算编制的影响,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预算编制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同时,预算编制工作需要吻合行政事业单位现阶段所采取的预算绩效管理政策,只有在二者相互吻合的情况下,才能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进行。预算编制工作人员需要注重与单位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确保可以掌握到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业务的具体开展和落实状况,并结合多项数据对业务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估分析,从而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五)加强效率管理

为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效率,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建设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求相匹配的目标系统。顾名思义,目标系统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推动既定目标的实现,其主要包含目标设立、预算编制、预算追踪以及绩效评估等多方面的内容。为保证目标系统的功能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采取可靠的策略手段来促使绩效管理与目标系统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目的。

结语

综合来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质量取决于内部控制的强度与关联性。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现存的矛盾问题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最终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良性发展。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程度,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来促使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工作流程不断细化。

参考文献

[1]郝雪梅.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7(22):96.

[2]杨志宏.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7(8):72–73.

[3]陈坤.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探索[J].财会学习,2017(6):258.

[4]黄晓霞.关于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16):42–44.

[5]于德松.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J].财经界,2018(1):130–131.

猜你喜欢

绩效管理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
医院政工绩效管理探析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浅析高新区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