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
2020-11-16相洪海
相洪海
摘要:在事业单位的改革背景下,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管理要求不断提高,随着《新会计制度》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当前事业单位创新了财务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但其资金管理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如预算管理不科学,资金使用效率低等,制約了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如何加强财务资金管理成为当前事业单位发展的首要任务。基于此,本文探析了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国家推动事业单位的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收入机制改革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要求事业机构需要提高资金管理能力,应用先进的资金管理模式,来有效地避免单位内部资金违规使用的问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地避免单位内部贪污腐败问题的发生。但是当前国内的事业机构内部资金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事业单位整体发展进程。
一、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的相关概述
资金是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因此资金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包括银行存款、现金和其他货币资金等。在单位运行过程中,财务资金与各业务活动均存在密切联系,具有流动性强、控制难度大、风险性高等特点。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推进,事业单位的资金挪用、贪污腐败行为明显减少,但占用资金等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管理控制不到位。在这一背景下,事业单位加强财务资金管理,构建科学健全的财务资金管理机制,完善内部控制等相关制度,可有效提升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性,并促进单位各业务活动的高效实施。
二、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多数事业单位在运行中不断完善各种管理机制,以促进单位的健康发展,但就当前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现状来看,其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
科学系统的财务资金管理机制可规范事业单位各业务活动中资金使用及管理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当前虽然我国出台了多个文件规范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但由于多数事业单位管理层的管理理念未落实,重业务轻财务,虽依照相关规定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但管理制度与单位实际不符,战略指导性不足,造成资金浪费严重。如部分事业单位的银行存款对账制度设置存在缺陷,出现货币资金账实不一致现象,授权审批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费用未经领导审批便进行报销,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
(二)预算管理不科学
预算管理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多数单位虽依据相关规定实施预算管理,但其资金预算仍存在不科学之处。如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执行不到位等。其中预算编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单位的预算编制制度缺乏有效性,且单位管理层对预算管理缺乏正确认识,认为资金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职责,导致管理层及其他部门对预算工作的参与度和协作性不足,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完善,致使资金预算指标偏离实际业务需求,降低了预算编制质量。预算执行不到位体现在:资金在预算执行中缺乏有效监督;预算管理机制对各部门的约束性不足;部门人员在资金支出中未严格执行预算,造成资金占用或浪费严重。
(三)资金使用效率低
资金使用效率偏低也是影响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事业单位在资金预算管理中,考虑到项目预算金额不同、预算审批难易不同等因素,在资金预算编制中,不以单位发展需求设置项目,而依据预算资金申请难易程度的标准编制预算,部分单位受传统观念影响,投资项目前没有全面分析项目的可行性,且对本单位固定资产现状把握不准确,后期投资中出现资产闲置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
(四)资金考核不到位
当前多数事业单位未建立项目绩效评价机构,虽设置了专门的项目绩效评价部门,但人员配备不足,专业性也偏低,无法满足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工作需求,制约了资金的有效使用。同时单位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如部分审计机构仅注重对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执行的审计,忽视财务资金使用效率,如强调预算单位资金使用合理性监督,对其因预算编制不合理等引发的资金浪费现象不重视。
三、事业单位优化财务资金管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新时期,文章从管控机制、资金预算管理、资金有效使用、审计监督等角度出发,探析新时期事业单位优化财务资金管理的策略,以期为各事业单位高效的财务资金管理提供参考。
(一)健全相关管控机制
新时期,各事业单位管理层要正确认识财务资金管理在单位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学习相关会议精神构建单位财务资金管理工作的全新格局,如精准定位财务资金管理,调整工作职能和工作思路,以资金统筹管控、账务监督管理为核心,构建科学的财务资金管理机制,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制定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政策等,并明确规范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制定岗位责任制与岗位分离制度,将登记与稽核、项目审批与经办等不相容岗位进行有效分离,通过各岗位间的相互协作与制衡,提高单位的资金管理效率和质量。同时单位要健全预算支出的授权审批制度,规范资金支出的用途、金额、预算、限额、支付方式等,并要求相关人员附原始单据或相关证明,经审批通过后安排资金支出。
例如,H事业单位为确保各部门工作的规范性,在单位内部设立专门的财务部门,明确界定其岗位职责,并制定了财务资金管理方法和实行细则,制定岗位责任制,规范各岗位职责,包括:科学设立各类会计账本,及时记账、按时结账、如期报账;明确出纳的岗位职责,熟练运用支付系统,依照原始数据精准编订记账凭证,将现金日记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日记账等记账方法相结合[1]。
(二)优化资金预算管理
在资金预算管理中,事业单位要依据《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单位管理现状、业务需求等制定全面资金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编制、执行及考核等流程。在预算编制环节,单位需全面分析上年度資金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等,结合资金使用用途编制下一年度的预算指标,以保证预算指标的合理性。在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中,单位需对业务项目实施可行性分析、论证等,确保资金预算编制与单位实际需求相匹配。构建预算执行考核体系,将预算执行成效、员工素质及工作态度等纳入考核体系中,并结合完善的奖惩机制,对高效完成预算执行的部门及员工进行奖励,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
(三)科学使用财政资金
在财务资金管理环节,各事业单位还需要结合国家相关要求,对于盘活存量资金及项目支出、结转、结余资金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具体如:将两年以上未使用资金及项目结余资金及时上缴同级财政,财政部门在审批预算项目时,需依据各业务活动的现状审核预算,以全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单位要实现财务资金的精细化管理,如要求财务人员定期编订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活动,加强财务监督,优化资产配置、利用、处置与管理等环节,审核原始会计单据时,要做到审核程序的规范化、申请手续的齐全化,保证财务支出的合规、合法。
(四)强化审计监督管理
事业单位要科学构建考核体系,设立专门的项目绩效评价部门,抽调专业人员实施绩效评价,在财务资金审计监督管理中,确保单位财务资金的管理效率。同时事业单位还需加大审计监督力度,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明确规定内审人员的资质和执业能力,并规范内审部门的职责、审计范围及对象等。例如,H事业单位科研资金管理中,审计人员需定期检查对单位科研部门的项目资金流转状况,全面把握资金使用情况,定期分析并核查科研项目部门提交的项目核算材料,以对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审核;在审核之后审计部门需要及时向单位领导提交审计报告,并监督相关部门进行整改,从而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3]。
(五)科学控制成本,合理利用资源
在单位的运行期间,需要加大对各类财政资金使用的管控,确定运营活动的成本,估计未来开展各类活动可能发生的各类费用。通过设计成本控制目标,来对单位内部的材料、资金、设备和人员进行科学的配置,以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使用价值。在开展项目运营中,要强调资金的合理规范使用,降低项目运营成本,以最大化地利用资金,使有限资金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进而达到单位预期的管控效果[4]。
(六)预算、开支、结余的管理策略
要根据国家出台各类法律法规,在单位内部建立比较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还要使单位的资金管理向科技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对单位的专项资金要建立审批拨付结余的机制,并进行全面的审查,建立一个比较规范的工作流程。然后,还需要在预算方案的编制,更加细化预算目标。最后,对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制定相应的预算表,对单位内部的专项资金进行严格仔细的记录,并对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来确定支出标准,科学地调配资金。建立最优的资金管控模式,专项资金需要实现专款专用,按照相应规定来使用,不能够违规挪用专项资金。同时,会计人员要对专项资金进行独立的核算,接受上级部门和审计部的监督,对于专项资金,还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资金使用评价机制[5]。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管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如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预算不到位等,制约了单位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新时期,各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财务资金管理机制,优化资金预算管理,科学使用财务资金,并加强资金审计监管,以提升单位的财务资金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芳.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与控制探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09):225–226.
[2]张淑焕.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使用规范管理[J].山西农经,2017(7):113–113.
[3]刘昭丽.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7(02):191+261.
[4]付昌禹.浅谈如何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J].商讯,2019(02):11.
[5]张丽.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和思路[J].中国商论,202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