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2020-11-16汪晓艳
汪晓艳
摘 要: 《论语》蕴含着大量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如“德育为先”“有教无类”“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这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至今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当前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改进的方向都能从《论语》的教育观点中获得启发和指导。
关键词: 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 论语
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与时俱进。《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如果加以灵活借鉴、巧妙运用,就能帮助我们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归纳论语中的教育思想,结合当前教育实际,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
1.教学理念上注重德育为先
孔子讲求德智并重,特别注重优先发展德育。在整个教育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道德为主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德育为先”思想的典型体现。孔子的德育观对当下师德教育无疑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加强师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必然要求,凡师德不达标者实行“一票否决”,近两年陆续出台中小学师德十红线、中小学师德行为规范等一系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德育为先”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要求我们加大力度,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重智轻德现象。一是树立新教改下的素质教育理念,真正做到重视德育;二是思考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针对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跟老师对着干的学生,逆反心理特别强的学生,教师需要转变一些认知,如他们的行为是不是犯错,界定的标准是什么,建立新的标准,有可能需要打破教师固有的认知,有些学生的行为只是不符合“标准”,其实并不能认定是错误,尽可能缩小“错误”的界定范围,更多地把学生的行为视为尚不成熟,因为受他们的认知能力所限才实施了不太成熟的行为,提高认知能力,他们的行为会日趋成熟。对于一些明显可以界定为“错误”的行为,教师需要一定程度的认知转变,如以发展观点看,他们处于发展期,犯错是难免的,我们的重点不是揪住他们的错误行为不放,或动不动就翻旧账,而是培养他们形成“认识错误”和“知错就改”的认知。
2.教学对象上强调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子在招收学生时,无论出身高低贵贱,性格顽劣鲁鄙,都可以成为他的弟子,这是他全民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国家立法规定“任何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用法律保护全民接受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已经非常重视全民教育,正因为这样,孔子的学生当中,性格鲁鄙或地位卑贱的占大多数。如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子张乃“鲁之鄙家也”,同样出身贫贱;在《论语》里面,颜回是孔子学生中条件最差的。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使他把广大平民老百姓全都纳入教育对象范围,他主张人人都有尊严,人人都有价值,举办学堂,开展教育,目的是挖掘人的价值,发现人的潜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要“我知天下,而不是天下知我”,无疑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继承和延伸。这些教育理念在当前班级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现如今,仍有部分教师并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没有树立“有教无类”教学理念,仍然只是更多地关注优等生,或者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想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在日常教学中,要体现这一全面教育思想。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有任何分别心,而且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凭成绩定胜负。
宏观层面上看,扩展招生对象、拓宽学习渠道是继承和发扬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体现,大数据、云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新科技的出现,使得网课、慕课等形式多样的免费课程资源迅速传播,不分年龄,不分区域,所有人都可以便捷地获取教育资源,不仅符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教学方法上追求形式多样
3.1兴趣教学。孔子非常重视不仅让学生愿意学习,还乐意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从心理学角度看,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就是让学生和学习处理好关系,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学习。孔子非常乐学,他在《论语》中这样描述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因本人深知乐学、痴学的重要性,所以,教授学生时,特别注重使学生爱上学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乐学”。
当下,无论是高等学校,还是中小学,都非常注重教師在教授课程时,首先思考如何让学生爱上这门课,有没有兴趣听?教师要让学生身在、心在、思维也在,是孔子乐学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要尽可能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在前期教学设计中,应认真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案或策略,但是否行之有效,还需要经过现实的检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当天的学习状态等,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使预设的教学方法达到实施效果最大化,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2互动教学。切磋式问答是孔子教学的一大特色,主要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又问:“《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在论语中有很多这样互动式教学的生动描述。
在应试教育框架下,教学以灌输式为主,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孔子的切磋式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合理借鉴和吸收。当前各大中小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形式多样,尤以研讨式、互动式教学改革为主,这样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打开学生的思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有互动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具体怎样互动才有效果?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因素,创新性地设计互动环节,不仅以活跃课堂气氛为目的,更力求通过互动环节,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内化;通过互动,融洽师生关系,让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互动中呈现并积极影响学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师生互动更便捷,形式更多样,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播放短视频、微电影、小动画等方式立体呈现要表达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创建课程网站,学生在课堂上进入课程页面进行签到、有奖抢答、讨论等,课后还可以继续答疑、切磋,将互动很好地延伸到课外。
3.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个概念虽然不是孔子首创,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却是出自他。孔子弟子众多,结构复杂,受教时间、年龄、性格、家庭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德行、态度、个性,孔子都熟记于心。然后,在进行切磋式教学时,即使是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孔子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如论语里描述了这样一个画面: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思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思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发展和锻炼,孔子的因材施教无疑是最不可缺的教学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内涵,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要求。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不尽相同,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需要任课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开拓创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个学生,注重他们的个性化发展,用“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像孔子一样,把同样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成每个学生独特的内在品质。
如何在班级授课制的限定条件下,全面推进因材施教?是当下许多教育工作者们思考的问题。统一教学、同一课堂,班级教学的这一固有形式和特点,给因材施教带来一定的难度,“分层教学”是打破这一局限性的有效举措,如何合理分层,如何通过科学分组进行优化组合?教师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做到只分组,不分心,即没有分别心,对所有小组一视同仁?要想真正达到分层教学的效果和目的,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因材施教”这一理念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并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分层教学模式。
3.4启发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大意是教学生知识,他要是不想来问个明白,就不要去开导他;他要是还不想说出来,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举一反三。传统灌输式教学在启迪学生思考方面是比较缺乏的,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观提倡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每一堂课教学当中,一定要注重创设“疑问”,这也是一个能体现教师教育智慧的地方,因为问题如何创设直接关系到会不会达到“启发”的目的,并且尽可能依据班级学生特点,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或内容呈现。另外,针对不同的学生,创设个性化的疑问,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旁敲侧击、抛砖引玉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启发和领悟,只要有了“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就会有质的提升。当前许多学校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时,“自己提问,小组解答,老师点评”这一教学设计较好地运用了启发式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的知识,学生印象更加深刻,领悟更加透彻。
3.5实践教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熟读熟背,还注重学生实践练习,孔子教授的学科范围很广,既有文学的,又有不少技能方面的,如礼、乐、射、御等,如果没有实践,断然学不会,只有反复实践,才能使之更加牢固。比如在教射箭时,孔子认为:“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这里所讲的射和我们平时理解的行军打仗中的一箭射杀并不是一回事,而是指演习礼乐当中的射,仅仅是一种技能,只要求中,不要求穿,各人力量不一樣。如何适度用力,才能只中不穿,只有多加练习,才能体会和掌握。
学习任何知识,光是纸上谈兵,便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有些教师在理念上并不重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在平时教学当中缺乏相应的关注,也没有给予有效的教导和培养,如学了几年英语,会读却不会说;学了数学,却不会买卖,理不清账、算不清数;学了电子,却不会应用等,都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部分教师甚至占用实践课时,将其变更为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和提高;另外,从宏观层面看,少数地方的管理部门不太重视实践教学,对设备陈旧、场地狭小、资源短缺等问题没有给予实质性的解决,这也是导致一些教师减少实践教学的原因之一。
素质教育把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核心,可见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获得教益,达到新的境界。尤其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更加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建设力度,增设大量实践教学场地、设备,与社区、企业合作,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生活,都是注重实践教学的具体体现。
4.结语
虽然有其历史和时代局限性,但《论语》中蕴含的教育思想,让无数后人折服并身体力行,代代相传。对于其价值和内涵,我们需辩证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多现在看来仍比较先进的理念、方法、态度对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依然具有很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我们需创造性地将孔子教育精髓融入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当中。创新课堂教学,对于开拓教学思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深远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艳丽.《论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刍议[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05).
[2]惠黎明.《论语》的教育思想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
[3]李若平.《论语》中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J].语文建设,2017(07).
[4].赵庸谦.《论语》“不愤不启”章教育思想初探[J].孔子研究,2017(01).
[5]于龙斌.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J].孔子研究,201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