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首行动
2020-11-16
这或许是这个侦察班的小伙子们,在朝鲜笑得最灿烂的一次,抑制不住的兴奋从金城反击战结束后庆功照片中的每一张脸上传递出来,让人暂时忘掉了战争的残酷。
这个故事,具有一切英雄“传说”中必须具备的元素:风雨交加的天气、临时接受的紧急任务、复杂多变充满危机的敌后环境、机智的指挥官和勇敢的战士、最后以少胜多大获全胜的战斗……在今天看来,他们似乎像极了电影《红海行动》中的特战小分队。
金城反击战中,志愿军二零三师六零七团组成精悍的“化装奇袭班”,27岁的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身材高大,穿上美军制服化装成美军顾问,朝鲜族战士韩淡年化装成南朝鲜军官,其他战士均化装成南朝鲜士兵。化装奇袭班13人,每个战士配备了手枪、冲锋枪、手雷、燃烧手榴弹和匕首,此外还背了电台、绳索软梯、破坏剪等器材,这已经是志愿军的最好装备了。1953年7月13日21时,在我军总攻的炮火掩护下,杨育才带着他的战士,跃出坑道,摸进黑暗。
他们很快越过五百米平川,翻过高地铁丝网。正准备快速推进时,走在最前头的侦察班班长赵顺合急促地低声喊道:“地雷!我踏着地雷啦!”杨育才立刻下达命令:“用脚踩住,不要松开!”并赶忙跑过去小心翼翼地把地雷两边的土扒开。万幸的是,赵顺合踩上的是一颗美式反坦克地雷,这种雷没有90公斤以上的压力是不会爆炸的。不过有反坦克地雷,就有普通地雷。杨育才命令大家,借炮火火光,沿弹坑高速跳跃前进。
越接近敌人腹地,警戒越严密。为保证任务顺利进行,他们需要敌军的通行口令。开始,战士们分成四组,边用简单韩语喊着“快跑”,边蒙混前进。没多久,发现队伍里多了一人!就这样,一个南朝鲜军倒霉蛋自己把口令送上了门。
有口令,有夜色掩护和战士们的沉着冷静,很快,这支只有13人的小分队成功越过勇进大桥,进入“白虎团”团部所在地——二青洞地区。
在距离敌军团部只有三四百米的时候,小分队被一条长长的车队挡住了去路,消逝的时间不允许他们等待车队通过。杨育才当机立断,开火!一组突击敌军车队、一组打掉炮兵指挥部、一组直接进击团部!
“白虎团”团部的军官们正在争论不休,突然间几颗冒着烟的手雷落在了会议桌上。毫无防备的敌军指挥部一片混乱,给伪装成敌军的我军战士提供了便利,战斗在一片混乱中很快结束。在炸塌的会议室里,侦察兵包月禄一眼看到会议室墙边有个铁架子,上面挂了面绣着一只龇牙咧嘴白色虎头的军旗。他上前一把扯下这面绣工精美的旗子,塞进包里,兴奋地喊:“副排长,‘白虎团的大旗被我们拔下来了!”
清点俘虏,开会的“白虎团”、炮兵营、机甲团军官悉数被歼。
“美国顾问逮住了没有?”
“他啊!被我们从腿上打了两发子弹,不能走了……”
13名志愿军侦察兵把“白虎团”团部搅得天翻地覆,仅用了13分钟,化装奇袭班就捣毁了“白虎团”团部指挥系统,打得干净利索。
打掉了“白虎团”团部,化装奇袭班还不罢手,又一气干掉了团部附近的油库、弹药库。经战场统计,这次奇袭,杨育才率领的化装奇袭班竟在1个多小时内毙敌223人,包括“白虎团”团部97人,缴获“白虎团”团旗一面、卡车和吉普车31辆、火箭炮1门、各种电台总机11部、步话机114部,而自身13人无一伤亡,创造了侦察破袭(现称“特种”作战)作战史上的奇迹!
杨育才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侦察班荣立集体特等功。
后来,“奇袭白虎团”被拍成电影,并成为著名的“八大样板戏”之一,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
杨育才回到国内后,渐渐离开了公众视线。后来,当总政治部主任肖华找到杨育才的时候,此时离那场震惊中外的金城反击战已经过去了11年。杨育才在驻军徐州的第六十八军二零三师任侦察连副连长,正带领战士们在微山湖畔的生产基地边生产边训练,年近40岁的杨育才带领着比他小20岁的战士,在冰冷的湖水中苦练武装泅渡。
当年志愿军战士的个人战斗素养,令后人啧啧赞叹,翻开史料,勇猛无畏又本领高强的英雄,比比皆是:
程九龄,二十军六十师一七八团四连,战士。
1951年6月6日,在金化以东名胜洞阻击战中,我军阵地上只剩下程九龄一人。面对一百多名美军步兵的进攻,他不停在各个位置阻击这股敌人。由于美军身处坡下,无法看见程九龄在交通壕中來回奔跑,误认为志愿军在这个阵地上有充足的兵力。最终他以个人之力阻击敌人8小时,消灭了近半个连的美军,守住了阵地。
田文富,五十军著名的孤胆英雄,战士。
“只有一个兵,也要坚守阵地!”在帽落山守卫战中,五十军著名的孤胆英雄——机枪手田文富是一名“解放战士”。田文富腰上别着一枚揭开盖子的手榴弹,随时准备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作为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仅剩一个人他也没慌,他把帽子和大衣分别挂在树杈上,造成多人防守的假象,田文富从一个弹坑跳到另一个弹坑,不断换位射击,一人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毙敌50多名。今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田文富的大衣和棉帽,大衣上面有53个弹孔,棉帽上也有3个弹孔。这成为五十军起义官兵的骄傲!
蔡兴海,十二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八连四班,副班长。
在上甘岭战役中坚守九号阵地时,蔡兴海的绝技是危险系数极大的手榴弹“打空爆”——手榴弹引信拉开后,先在头顶转两圈,再扔出去,这样手榴弹就能在敌人头顶爆炸,大量杀伤敌人。蔡兴海带领全班战士以轻伤3人的代价,打退了敌人7次冲击,歼敌400余人,创造了志愿军小兵群作战的范例。他也是上甘岭战役6个特等功臣中唯一一个活下来的英雄。
庞子龙,六十八军二零四师六一零团八连,炊事员。
我军的炊事班藏龙卧虎,绝不是一帮“伙夫”那么简单,庞子龙最开始负责给狙击手送饭,看多了狙击战斗,也客串了一把狙击手。这个之前极少摸枪的小伙子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在3个月内他一人就毙敌54名。
陈启瑶,四十七军一三九师四一七团三连,战士。
陈启瑶是第一次参加战斗,战友都牺牲了,阵地上只剩他一人。他把最后8箱手榴弹分成几堆,一会儿跑到这扔两枚,一会儿跑到那扔三枚,一个人扔光207枚,打退了美骑1师1个连另2个排的多次进攻,美军根本想不到阵地上只有一个17岁的孩子在孤军奋战。
王明喜,四十军三五三团三营八连一排,班长。
军隅里战斗中,八连一排首先突破敌防线,王明喜找到敌人遗弃的3门旧迫击炮,没有炮盘、炮架,他带人立即用镐在地上挖出三个圆坑,抱起炮筒子像砸夯似的在坑里坐实了,三门光杆迫击炮一阵急促发射,打哑了美军的火炮阵地。
周德高,四十军一一八师三五三团一连,副班长。
1950年11月鱼龙浦战斗中,周德高孤身闯入美2师9团敌营,一人一枪射杀30多名美军后全身而退,当记功人员名单上报到军部,军长温玉成得知那个战士已经36岁时,他又惊又喜,当即感叹道:“你们看,你们看,这就是老兵的风采!老兵的价值!”
梁振隆,六十八军二十二师六零四团高射机枪连,副班长。
1951年10月,高机连奉命担负鱼隐山对空作战任务。部队撤离时,梁振隆负责掩护。单人单枪的他,机智地与敌军24架飞机进行周旋,一个人前后击落敌机4架,击伤1架,取得了高射机枪的最高战果!梁振隆作为志愿军英雄代表回国参加庆典,毛泽东主席与其握手时,还特地做了一个朝天射击的夸张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1970年8月,美国驻法武官沃尔特斯准将与中国驻法大使黄镇秘密就基辛格访华事宜举行会晤,两人都上过朝鲜战场,聊起了这些朝鲜往事,沃尔特斯承认:“在朝鲜时我们就已经意识到了,中国的志愿军是我们美国两次世界大战以来所碰到的最强硬的对手。”黄镇说:“你们的装备很好,但我们的人素质比你们强,所以你们战败了。”
在朝鲜,志愿军确实达到了“轻步兵的巅峰”,因为没有一支军队能在武器装备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还能坚持战斗并取得胜利。更难得的是,正是这些军人用血肉之躯勇敢地跟敌人“短兵相接”,才让美国知道战争如果继续下去谁会首先扛不住。
TIPS
白虎團
南朝鲜陆军效仿旧日本陆军建军,每支建制部队一般都有一个听起来比较威猛的绰号。其首都师第1团,按照南朝鲜陆军的叫法,标准番号是“首都师团步兵第1联队”,绰号是“飞虎”,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白虎团”,其实应该是“飞虎联队”或“飞虎团”。由于其臂章上绣的虎头是白色,故被志愿军误认为是白虎。
朝鲜战争时期,南朝鲜陆军首都师团下辖除了步兵第1联队外,还有步兵第26联队(绰号“惠山”)和机械化装甲联队(绰号“闪电”,我军战史资料中多称“机甲团”)。机械化装甲联队是南朝鲜陆军成立的第一支装甲部队,两个步兵联队也是精锐中的精锐,这从那面有着韩国象征的白色虎头旗便可见一斑。结果在志愿军面前,这支李承晚的“御林军”、卫戍首都的精锐部队一败涂地,其第1联队被斩首全歼,第26联队全线崩溃,机械化装甲联队联队长陆根洙率部增援第1联队,也被志愿军击毙,不仅如此,还搭上一个副师团长。
英雄志之杨育才
1926年生,陕西省勉县人,志愿军第六十八军二零三师六零七团侦察排副排长。1949年4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7月,金城战役时他奉命率小分队执行“虎口拔牙”——突袭敌军精锐部队首都师第1团(即“白虎团”)团部任务。夜晚,他率领小分队化装侦察,直插敌纵深,仅用13分钟就结束了战斗,毙伤敌机甲团团长以下97人,俘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19人,缴获李承晚亲自授予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圆满完成突袭任务。1953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记特等功,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