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传承与借鉴的思考
2020-11-16任呢喃
任呢喃
摘要:动画发展离不开传承与借鉴。当代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动画传承和借鉴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或多或少存在急功近利、视域格局不广等问题。传承与借鉴须理性对待,传承不是民族元素和文化符号的简单运用,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搬套用外来模式,更多地需要发扬中国动画的民族特色,学习我国动画先辈和国外动画人的职业理念和态度,这是决定动画质量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中国动画 传承 借鉴 民族化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8-0153-03
动画片作为19世纪90年代诞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发展离不开传承与创新。传承是基础,借鉴是方式,创新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中国动画的发展也不例外,当代全球化语境下,如何理性把握中国动画传承与借鉴的关系,这是所有关心国产动画发展的人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暂时的差距导致的借鉴与模仿
中国动画有两个时期借鉴和模仿的痕迹较多:1.20世纪20年代动画刚引入中国后;2.20世纪90年代美日动画崛起以后,一时的差距促使借鉴或模仿的开始。
初创时期的借鉴或模仿可以打开动画制作人的眼界,启智动画人的创作思维,为探寻“走民族风格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此后,中国动画在民族题材和艺术形式上挖掘尝试,制作出《铁扇公主》(1941年)《大闹天宫》(1961年、1964年)《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和《牧笛》(1963年)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佳作,自此迎来了中国动画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经历断层期后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动画继续延续“民族风格”之路,出品了《哪吒闹海》(1979年)《三个和尚》(1980年)《葫芦兄弟》(1986-1987年)和《山水情》(1988年)等众多优秀作品。仅上述4部影片,获得国内外动画奖项达20个,有24部影片获得国际奖项37项,形成独具风格的“中国学派”,中国动画发展迎来第二个春天。
90年代,美日动画迅猛发展,美日动画的技术、质量和市场运作都相对先进,迅速成为国际主流并占领中国市场,中国动画陷入低迷徘徊近二十年。这期间,一些作品中出现美日动画的痕迹,许多作品的人物设计、故事结构和表现形式似曾相识。
初创时期的借鉴与模仿是发展民族动画的必经阶段,一时落伍的借鉴或模仿也无可厚非。当今国际化条件下,在中国动画发展复兴的新阶段,如何真正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避免陷于传承、借鉴和创新的误区,是动画编导应该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二、学习借鉴外来经验应注意克服的问题
2013年以来,伴随国家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加之多年来政府的扶持,国产动画产品呈井喷之势,佳作不断。但整体而论,还存在良莠不齐、风格特点不够明显和题材单一等问题。
(一)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问题
20世纪90年代起,曾经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制作精良的中国动画因其制作成本高、产量低和运作模式落后,受到具有先进数字技术、高效率产出的美日动画的强大冲击。原本民族风格鲜明、品质精良的国产动画越来越少,一些低成本模仿或盲目跟从滥用技术的动画却越来越多。2004年起,国家在税收、补贴和播放时间等方面给予国产动画政策上的大力扶持。2011年,我国生产动画达26.12万分钟,成为第一生产大国。2014年,政府调整扶持办法后,产量立即减少至13.8579万分钟,比上年下降32.31%。可见,高产量背后有急功近利的成分。近年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助推國产动画产业呈现繁荣之势,我们理应对国产动画的未来充满信心,目光胸怀应更为远大。还有一些作品仍然存在少量模仿的痕迹,或多或少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和审美需求,其原因是短期利益的驱使,对动画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利。市场欢迎特色鲜明、制作精良的原创作品,需要好的创意、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富有个性的形象,这是赢得市场的关键。任何急功近利、只重视短期效益的作品都不会真正的拥有市场。
(二)克服传承借鉴中的认识误区
中国动画必须继续发扬民族化的风格。民族化是长期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民众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纽带、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中国动画要保有鲜明的风格和特色,同时对外来先进技术、理念和文化也应该学习借鉴,过分保守和过分西化都是不可取的。忽视民族风格模仿外来动画,失去的不仅是市场和受众,更失去了传递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阵地。过分的强调民族化,拒绝学习借鉴,虽然可以使民族特色极致发展,但也会导致市场平等对话空间愈来愈狭窄。推进中国动画民族化,需理性对待传承与借鉴的关系,使民族动画保持时代特色和发展活力。
另一个误区是相对忽视成人受众,娱乐趣味性不足。早期动画制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儿童服务”,动画的主要功能是对少年儿童的教化作用。惩恶扬善、改过自新是这一时期动画的主要题材和意义所指。时至今天,动画已不再是少年儿童的专利,需要有专门面向成年人的动画产品或老少咸宜的动画产品。注重少儿教化是应该的,但过分的教化意图和低幼化的表现必然会导致成年观众心理排斥。如果要拓展更广泛的受众,必须把握好教化与娱乐的关系。随着国际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动画产品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和平台传递,受众的自主选择性越来越多。国产动画应重视对成人受众心理和艺术需求的研究,出品更多面向不同观众的作品,用其自身的艺术感染力贴近观众,而非简单的说教,在不知不觉中将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浸入心灵引发共鸣。
(三)克服视域格局的局限性
提起动画人物,首先想到的就是孙悟空。取材文学名著《西游记》的动画电影有《铁扇公主》(1941年)《猪八戒吃西瓜》(1958年)《大闹天宫》(1961年、1964年)《人参果》(1981年)《金猴降妖》(1985年)和《大圣归来》(2015年)等,还有同名电视动画片《西游记》等,一方面说明西游记故事和人物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动画题材的重复性突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视域和格局不够远大。
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历史,有丰富的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也可以放眼世界各民族文化历史去选材,这是国际文化交流发展的趋势。延展视域格局,提升捕捉能力,既要挖掘本民族的题材,也可在文化知识交流传播的法则下选用异国题材和元素,用独特的视角、形象设计和叙述方式,传递我们所崇尚的精神,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作品。所以,改变思维方式,推动创新热情,在题材拓展方面敢于冒险,敢于尝试,善于挖掘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内心世界,传递蕴含其中人文思考,是新时代提出的要求。只要我们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对本民族文化抱有自信,就不会使作品失去本民族动画的内核。
三、传承和借鉴应保持理性态度
中国动画至今已走过94年的岁月,历经沉浮,曾经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风格的“中国学派”。现在,中国动画的传承、借鉴与创新步入新时代的实践探索,如何处理好其中的关系,需要我们联系实际理性对待。
(一)传承不是民族元素和文化符号的简单运用
民族最本质的内核在于它的思想和精神,民族精神在动画艺术中不仅可以通过民众的日常生活、历史事件来体现,还可以用儒道禅思想影响形成的仁爱、慈悲和人性自由等智慧和传统来表现。中国动画民族化的传承,根植于五千年历史文化土壤,是在挖掘、研究和表现中的传承,包括民族美术风格传承。
仅靠添加一些民族元素或文化符号,像中国建筑、戏曲、绘画、功夫和民俗等,并非真正的传承和民族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特伟先生曾提出:“民族性不是靠神态各异的京剧脸谱、精之又精的剪纸、浓淡相宜的水墨来表现的,这些只是一个民族文化表层的形式积淀,真正的民族性是每一个民族之中,都有一种对外放射的核心精神”。真正民族化的内核需要动画人用心发掘体会并通过作品传递出来,不是概念化和模式化的。早期的动画电影《骄傲的将军》(1956年)和《大闹天宫》,是“探民族之风”的典型作品,从故事传达的思想,到人物形象、语言、动态、场景和配乐都能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传统文化气息,这是动画人花费大量时间深入生活考察研究后凝练提升出来的,每一个元素、符号的语言表达都非常贴合动画的内容和风格,真正给作品增添了色彩。民族元素或文化符号的运用要符合内容和风格的需要,撷取最恰当的并且在最适合的时间以最准确的方式呈现,才能服务于动画的整体风格和内在精神。
(二)学习借鉴不是照搬和套用外来经验
西方的三维动画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特效处理技术和市场运作方式等都比较先进,值得我们借鉴。只有结合实际为我所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国产动画电影《宝莲灯》(1999年)把外来的制作和运作形式与中国的传统制作方式相结合,取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赢就是例证。
当今国际电脑三维动画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再加上3D、IMAX影院效果,给观众带来的感官体验无与伦比。技术引进不是捷径,注重技术之外作品内涵和特色的挖掘,才会助推国产动画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中国三维动画数量不断递增,但有些作品人物形象不鲜活,画面缺乏想象力,产品质量不高。动画民族化,不排斥外来元素或者先进技术,理应宽容大度地看待国产动画中别人的影子。但要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进技术的同时要学习外来设计和模式背后编导研究和探索的思维方式。例如:美国动画故事构架很抓人,它是对观众心理研究和市场检验形成的较为固定的结构模式,成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正因其模式固化,观众在放松娱乐过程中不会有太多思考,反而没留下太深的印象和太多的感悟,像一场精彩至极的焰火,转瞬就逝而不见。所以,动画制作的借鉴,不能简单照搬套用,我们可以借鉴好的思维方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真正把有用的东西为我所用,推陈出新,创作更多的好作品,这才是学习借鉴的目的。
(三)更多地学习先进的职业理念与态度
中国动画先辈们为探寻民族动画风格,在水墨、剪纸和木偶等风格上进行艰苦的探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付出的心血和精力难以想象,他们心里始终承载着观众的希望和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这种职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国外动画人先进的职业理念和工作态度也值得借鉴。皮克斯动画片《玩具总动员》(1995年),全電脑制作,分工细致、工程量浩大,每一帧动画制作耗时4~13h,历时四年才完成;迪士尼的动画电影《木兰》(1998年)制作过程中,制作人员对故事、造型和环境等细节反复研究审核,每个武术动作都经过严格考证,征询了大批专家,聚集700余名动画师历时2年精心打造而成。这种质量至上、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令人尊敬。法国动画人注重品质和创新,一心为观众着想,不为市场所惑的理念和心态,堪称国际动画领域的一股清流。动画电影《小王子》(2015年)清新浪漫、细节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日本动画大多是低成本手绘二维动画,其坚持传统、注重细节的态度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天空之城》(1986年)《龙猫》(1988年)和《千与千寻》(2001年)等多部影片成为世界动画的经典之作。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注重精品打造,《大圣归来》(2015年)《大鱼海棠》(2016年)《小门神》(2016)《大护法》(2017年)《昨日青空》(2018年)和《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等动画电影在形象设计、场景绘制和风格创新等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融入现代观念的门神、王者归来的孙悟空、邪魔顽童小哪吒等形象让人过目不忘;《大鱼海棠》《昨日青空》和《大护法》中的场景绘制或细致唯美、或迷幻宏大,都带给观众别样的艺术感受。国产动画前景灿烂,动画人要更多地学习前辈和国外动画人的职业理念和工作态度,这是决定动画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当今中国动画发展势头迅猛,质量不断提升,我们要正视技术现状,理性借鉴外来经验,真正为观众所想,制作出更多有特色、有品质、有竞争力的动画片,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产业做大做强,我们期待国产动画下一个黄金期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许婧,汪炀.中国动画黄金80年[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5.
[2]娄淑芬,李明.中国动画“民族化”之思考[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01).
[3]段佳.中国动画向何处去[J].电影艺术,2008(02).
[4]朱清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动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04).
[5]赵晶晶.中国动画电影审美风格的流变——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中心的考察[J].当代电视,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