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音乐中锣鼓的表现手法与运用
2020-11-16林琳陈艺兵
林琳 陈艺兵
摘要:歌仔戏打击乐从京剧移植而来,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俗称锣鼓经。随着歌仔戏体系逐渐完善,发展日趋成熟,打击乐已然成为了歌仔戏乐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锣鼓,在歌仔戏音乐中起到了引领全剧的作用。歌仔戏锣鼓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其不同的锣鼓组合与人物表演紧密配合,可以规制舞台节奏,为舞台表演增添色彩。
关键词:歌仔戏 锣鼓 表现手法 运用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20)18-0021-03
歌仔戏乐队在旧时称“场面”,是歌仔戏团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乐队的基本编制是文片四人,武片四人。文片的主奏乐器由壳仔弦、大广弦、月琴、笛子组成,称为文场四大件;武片的主奏乐器由鼓板、小锣、大锣和大钹组成,称为武场四大件。文、武场各四大件是歌仔戏的场面支撑,一堂训练有素的好场面,是一台高质量歌仔戏演出的保障。歌仔戏的音乐结构是由唱腔和伴奏音乐中多个曲牌连缀而成,不同的曲牌有不同的主奏乐器和协奏乐器。锣鼓套路是歌仔戏音乐的节奏载体,它以灵活多变的节奏、铿锵高昂的音量和富有变化的音色,极大地丰富了歌仔戏乐队的表现力。
一、锣鼓在歌仔戏音乐中的作用
俗话说“一台锣鼓半台戏”,鼓板演奏员通过打击乐,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与综合,借助打击乐器的音响组合来体现剧中人物的思维感情和行为表现。单听打击乐,会感觉声音嘈杂,甚至令人掩耳,但当演奏者们通过节奏变化展示它的艺术力量,把这些无调的节奏与舞台上演员的表演紧密配合时,可有效地烘托舞台气氛,辅助演员表演,强化人物形象。
(一)引领乐队节奏
歌仔戏演出离不开锣鼓。唱、做、念、打、舞都需要锣鼓的配合与衔接,要靠它带动全局,贯穿全剧。锣鼓不仅把各种乐器有组织地编排配合起来,而且在演奏时需要由鼓板指挥才能使乐队奏出有节奏、有规律的各种音响。在歌仔戏中,司鼓掌控整部戏曲音乐的节奏。锣鼓与表演者密切配合,互为补充,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司鼓要打出激情,就要把自己融入剧情,跟随剧中演员的情绪变化而变化,用节奏鲜明的锣鼓声来体现人物的心声,通过起伏跌宕的锣鼓感染观众。
(二)烘托舞台气氛
锣鼓由一个个具有节奏特色和情绪内涵的锣鼓点子编排、组合而成。在演奏锣鼓时,演奏者需依据一定的艺术规则,将唱、做、念、打、舞的舞台表演和锣鼓点子结合起来,并贯穿于全剧的始终。在舞台的表演中,锣鼓不仅引导舞台表演,而且担任伴奏中的起、承、转、合的职责,衬垫舞台环境、背景及人物的表演节奏,铺垫舞台气氛,烘托音乐氛围,表现出特定的情景、气氛和戏剧情绪。
(三)辅助人物塑造
锣鼓是易于调动观众情绪的乐器,它以其鲜明的节奏和感性烘托着整个故事,使其层次分明、动感强烈。作为一门艺术语言,它能够辅助演员表演,通过锣鼓点子与演员形体动作的配合,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唱腔曲牌的入头、过门、插介,剧情的时间与空间变换,演员的念白、身段、舞蹈等,都需要锣鼓的辅助。锣鼓点子具有配合现场人物和剧情灵活性的作用,做好锣鼓设计,能在戏曲舞台上揭示人物的内心状态,配合形体动作,渲染环境气氛,规制演出节奏。
二、歌仔戏锣鼓的表现手法
歌仔戏锣鼓的表现手法是建立在力度与速度的变化上。强(放音)、弱(收音)、快(缩短)、慢(拉长)构成锣鼓的立体音响。锣鼓相对其他乐器,没有丰富的旋律的变化,只有通过锣鼓点子展示其艺术魅力。从音乐的角度来说,锣鼓经中的每个代音字就是一个音符,代表一声音响,如“仓”是大锣音位,“台”是小锣音位等,均依乐器而称。它们由于不同的演奏方法而形成不同的音位。在大锣音位上有铙钹、小锣同击的演奏方法,稳定性最强,具有作为主和弦的功能,称为主音位。铙钹音位上一般都有小锣同击,它的稳定感远不及大锣音位,给人以导向大锣音位的感觉,称为属音位。小锣音位比起大锣和铙钹的音量小得多,虽然它在合奏中所占的音位最多,但因为稳定感远不及锣、钹音位,称为下属音位。从调式功能的观点来看,含有主和弦与属和弦的音位是确立调式调性的主体,下属和弦音位和属和弦音位因对主和弦音位的倾向性,而相互关联,统一于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在锣鼓点子中通过节奏和组合的变化,产生不同音位的变化,表现出紧张与稳定的交错,并通过丰富的点子与其他乐器及唱腔的配合,表达乐思的完整性。
歌仔戏锣鼓的创作方式主要是依据人物形象进行现场配乐的,围绕演员的上场、下场、过场,配合念白、身段、舞蹈、武打来设计唱腔曲牌的入头、过门、插介,交代剧情的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司鼓者依据戏曲故事情节、人物情绪的变化,在速度和力度上巧妙契合人物的表演,方能展示其不俗的艺术表现力。锣鼓点子具有配合现场人物和剧情的灵活性。如【一锤】八大台仓,用途普遍,击法灵活。若用于加强语气、配合动作,奏法如:“这……(嘟……台仓)”,可用于抖袖、捋须等;若用于甩发、抖须时,奏法如“嘟……嘣噔仓”。用恰当的锣鼓配合人物的形体动作,表达出人物的内心节奏。
锣鼓点子并非任意敲打,须运用速度、力度变化的规律和法则形成其独特而完整的艺术形式。如何通过声音交代特定时间和空间,如何更好地展示舞台上每一个人物的唱腔和表演程式,都需要锣鼓的辅助。当然,其伴奏配合水平的高低,点子配置是否得当,主要看司鼓演奏者的艺术水平。司鼓者既不能按部就班,也不能随心所欲,规范而不死板,灵动而不跳脱,方能奏出心灵的交响。
三、锣鼓在歌仔戏音乐中的运用
歌仔戏打击乐的锣鼓组合种类繁多、样式复杂、内容丰富,表演中复杂的鼓点子则是由几个点子和几种简单的节奏型为基础变化而成的。如鼓点子(“住头”)大台丨仓 才丨 仓0‖,其多作为道白至一唱段、一曲牌结尾处的截止点子,表达终止的意思,在歌仔戏中又名“刹介”。它可以用作唱段的终止,也可以作为唱段与道白的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注头”因其完整性和多变性,是复杂乐句的基础,如锣鼓点子“抽头”“纽丝”“闪锤”“马腿”“收头”等只是把“住头”的节奏型拉开或变奏;而“四击头”“五击头”“帽子头”“归位”“倒板头”“凤点头”“冲头”“圆场”“走马锣”等也只是在“住头”中加入底鼓(鼓点)或改变节奏型、或重复节奏型。
歌仔戏打击乐锣鼓点子节拍主要由1/4、2/4、3/4、4/4和散板等组成,每个点子都有它的特色、功能及作用。以下是这几种节奏型锣鼓点子较为典型的代表。
(一)1/4拍型
如【急急风】大八嘟丨仓仓丨仓仓丨仓仓丨仓仓丨仓个令丨仓0丨仓仓仓仓……此组合又名“紧战”。顾名思义,它便是以急促、快、强烈为特点。铜三件的合奏连击,便形成“急急风”的主体节奏。它是烘托戏曲武戏表演的基本语汇要素。以强烈的音响,急促的节奏,淋漓尽致地塑造出沙场武将的英勇现象,以及人物遭遇不测时,心急如焚的心绪和体态。它使舞台上的战争武打场面表现得格外紧张,加之堂鼓声部的进入,更是造成了一种烟尘滚滚、翻天覆地的声势。如《程咬金巧结良缘》一剧中,当罗通闻报失踪十二年刚得相见的胞弟罗仁被北辽多罗公主飞刀射死,悲愤交加,气冲斗牛,挥泪誓报弟仇,挥枪与多罗公主厮杀。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急急风”涨调再涨调,舞台上的战争气氛强烈至极。每到此处,观众鸦雀无声,在强烈、急促节奏和演员快速、贴切的武打感染之下,大有摩拳助战之势。“急急风”的功用结合人物的情绪,使观众获得一次完美的艺术享受。
(二)2/4拍型
如【冲头】八 嘟丨仓 才丨仓 才丨……,此组合又名“火炮”,也是“住头”主奏体的无限反复。它是锣鼓语汇中的基础材料,其主奏体可塑性强,所隶属广泛,如:“冲头”“长尖”“圆场”“长丝头”“快纽丝”等皆属此类。“冲头”速度上的慢、中、快,力度上的强、中、弱,皆能表达或营造出截然不同的心绪、体态和氛围,加之一些演奏技巧的变换,可使舞台情景变化万千。此锣鼓点用处广泛,每出戏人物的上下场、舞台调动皆可用,不胜类举。例如《翠翘传》剧中的报子內声:“报---!”紧接快“冲头”锣鼓点子上场;报完军情后又一个快“冲头”下场。而《错搭鸳鸯》剧中的老太监上场传旨便用慢“冲头”,传旨后也是慢“冲头”下场,以配合剧中老太监那老态龙钟的颤巍步履。
(三)3/4拍型
如【马腿】大八大八 大八 乙巴 嘟丨仓个 令才 乙令 丨仓个 令才乙令丨仓……,此组合又名“节喉”。在歌仔戏舞台运用上,常配合划水、爬山等强有力的舞蹈动作和激烈的对打场面。不同于“急急风”节奏的单一性,四三拍子让“节喉”在强劲有力之中富有对比变化,丰富了歌仔戏锣鼓的节奏语汇。例如在剧目《三请樊梨花》戏中,樊梨花掷起法术,移山倒海,水中智擒薛丁山,众水兵与薛丁山划水、海斗就用此锣鼓点,每三拍一节配合划水的每一个动作再合适不过。
(四)4/4拍型
如【抽頭】墩巴 乙大丨仓 台台 才台 乙台丨仓
台台 才 台 乙台 丨仓……此组合又名“金加冠”。其宽和、平稳的主体节奏,把人物稳重大度的形态,表现得十分自然得体。在传统剧目《女英传》中,南阳王高廷赞被陷下狱,其女兰英冒名男装应武试“后挂帅”,试后被奸贼招婿,狱中求父给宰相伯伯写一封推荐信。但因欺君,未挑明父女关系。次日殿试,宰相王忠上朝前唱道:“高王来书有何因,我一品首相摸不清,实是难解其中意,只能让赵贼计得逞。”唱段中思考行弦,加入锣鼓点子“抽头”,演员走慢台步,双手后夹,头部慢慢晃动带动帽翅,时左时右,时慢时快,既显老生的行当功,又将其思考状、心理矛盾表演得淋漓尽致。又比如《徐策跑城》一折中,为表达徐策听到薛刚反朝的消息时欣喜若狂的激动情绪,在演员的帽翅功表演加入锣鼓点子“抽头”,时轻时重、时快时慢,结合演员的动作表演,节奏鲜明,层次清楚。“抽头”又可用于人物的得意忘形等等。“抽头”在歌仔戏舞台上具有广泛的运用,它可以通过终止、变换、复合,进行节奏型的转换,能够适应演员表演的复杂性。
(五)散板型
散板型锣鼓点子以【撞金钟】为典型代表,它又名“摇板长锤”或“散长锤”。这个锣鼓点子以铙钹和板的颤音为特点来表达人物心潮起伏、思绪烦乱的内在情绪,也是散板唱腔的一种锣鼓。譬如《搜孤救孤》一折戏中,程婴为保赵氏孤儿忠良后,甘受骂名舍亲生;在亲生儿要与公孙杵臼一同问斩、程婴法场酒奠亲生之时,就用此锣鼓点子“撞金钟”,以表现程婴忍辱负重、绝后保孤、百感交集等内心复杂的情绪。
“锣鼓用得好是俏,用不好是闹”。打击乐的每个锣鼓点子都有其特点和感性,要正确理解其规范化程式,正确运用程式,才能产生应有的舞台作用,反之则会破坏剧情,影响舞台效果。演奏者要结合戏理,用心打戏,才能打出感情、打出内涵、打出韵味。
四、结语
歌仔戏的锣鼓以京剧打击乐为基础,结合本剧种特点,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常言道:“没有锣鼓,中国戏曲就不能成立”。锣鼓在整个歌仔戏表演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是整个乐队的支柱。司鼓者不仅仅要把锣鼓打稳、打好,还要把自己的感情和整部剧融为一体,做到眼观、耳听、心动、手随,只有用心把握锣鼓塑造人物表演的真谛,才能用自己的肢体表现艺术语言,以“七尺六寸”演奏鼓楗,打出剧中人物的“七情六欲”,营造出舞台的时空变化,塑造出舞台人物的鲜明性格。可以说,有了锣鼓,歌仔戏的表演才能更加完整,感染力才能更加浓郁。如今,歌仔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大家在闲暇时候用来欣赏或消遣的节目,也是维系海峡两岸人民文化的宝贵艺术形式。了解歌仔戏的艺术表达,加强对其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维系两岸一衣带水的感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鲁华.京剧打击乐浅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2]刘越.中国京剧打击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林德和.歌仔戏锣鼓的特点及其在音乐中的运用[J].福建艺术,2010,(04):58.
[4]孙伟亮.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锣鼓艺术[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2.
[5]邱曙炎,罗时芳.歌仔戏音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