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文化传承与工匠精神的思考
2020-11-16陈建评
【摘要】: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位于福建的德化窑文化特色鲜明、艺术内涵深厚,是中国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承载了千年光辉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传承、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所在,也是本质特征。德化陶瓷文化的传承需要工匠精神。
【关键词】:德化陶瓷,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德化地处福建省中部,其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更是蜚声中外的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瓷塑作为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家庭中优秀的一员,它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有所突破,始终充满着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根据史料记载和实物考证,我国的瓷塑技艺源于陶塑。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黏土制作陶器,并由此产生了陶塑。到了汉代,原始瓷器创烧,同时受到石雕、木雕、泥塑等多种雕塑艺术门类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瓷塑应运而生。但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瓷塑仅大量被应用于明器之中,并没有成为雕塑门类的主流艺术形式。直到明清时期及之后,社会风气急剧变革,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兴盛、各种宗教的兼容并蓄,使人的个性自由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艺术品位也变得多元而世俗。于是,以德化窑为代表的瓷塑作品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当中,并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具有观赏性的工艺美术品,极大地提高了价值和地位。德化窑瓷塑艺术在技法上融木雕、泥雕、瓷雕技艺于一体,形成了精工细刻、线条回润、疏密均匀、柔和典雅的技艺特色:一方面吸收了福建传統雕刻技艺,另一方面,以“明代瓷圣”何朝宗为代表的雕塑家,将德化窑瓷雕技艺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等八字口诀工艺技法的创造,使德化瓷塑达到了精雕细缕、工巧逼真的效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瓷雕艺术的新纪元。可以说,在这千年时间的历史变迁当中,德化窑在保留传统技艺传承的同时,始终坚持生发出创造的新意;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也更积极地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一张亮丽名片。它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桥梁,并确立了中国瓷塑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在光辉耀眼的历史、醇厚凝重的文化滋养下,一代又一代敬业爱岗、精益求精的德化窑工匠们,用土与火铸就了一部德化文明史,也是一部陶瓷工匠精神的史诗。他们对精进品质和精湛工艺的信仰式的追求,谱写了德化陶瓷的绚丽辉煌。因此,对其传承与保护是我们后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作为一名新生代的德化陶瓷雕塑艺人,我20年前就进入到陶瓷行业中来,最初从传统陶瓷工艺和雕塑技法学起,并获得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又在实践中加以发扬。我的创作出发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陶瓷雕塑技艺为手段,努力挖掘能与当代人的精神需求相契合的各类题材,从而创作出兼具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的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就是既要能兼采二者之长,比如传统瓷塑的古拙、质朴和充满民间情趣,现代陶艺的开放、超越和极具想象力;又要能尽量避开彼此之短,比如传统瓷塑的过于通俗和泥古不化,现代陶艺的故弄玄虚和盲目崇洋等。
多年来,我潜心从事陶瓷雕塑艺术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大胆地进行了技术创新与艺术融合。早些年,佛教文化人物与民间传统人物是我重点研究的创作课题,后来我又认真结合海内外各地的民俗习惯、市场需求与专家建议之后,开始由佛禅文化题材延伸至民俗人物题材与历史人物题材,涉及了佛祖、观音菩萨、弥勒佛、地藏王、四大天王、达摩祖师等佛教代表人物,老子、钟馗等道教代表人物,孔子、李白等儒教代表人物,关羽、张飞等民间传统人物,弘一法师、宋庆龄等历史名人,以及仕女、功夫小子等日常装饰造型,每套都有几种至几十种造型,每一个造型都有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寓意,能够满足各种群体的不同需求。在表现手法上,我注重写实传神、精雕细琢、流畅纯净的线条,努力给人以一种宁静美好的心灵感受。虽然每一尊佛像的造型各有所异,但其内在所呈现的精神内涵却是一样的,都表达我本人对佛法的理解与修持,呈现自己当下的修行状态。我认为,佛像是所有雕塑艺术里面最难做的题材,因为,要有敬畏心,要有修行的态度与高度,否则做出来的只能是工艺品,而不是艺术品。特别还要有表法的态度,表庄严、表清静、表自在、表欢喜,让老百姓在欣赏的同时能从中汲取美好的正能量。
千百年来,德化瓷塑技艺之所以风靡海内外,离不开历代陶瓷艺术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同时也基于其创作材料的得天独厚。从历史来看,陶瓷文化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均是建立在材料及其工艺发展基础上的,德化陶瓷发展也不例外。明嘉靖《德化县志》记载:“瓷产程田寺后山中,穴而伐之,绠而出之,碓舂细滑,淘去石渣,飞澄数遍,倾石井中,以漉其水,乃塼埴为器。”德化瓷塑色泽莹润、工艺精湛,其精绝品质的首要保证乃本地所产之品质极高的瓷土。而时至今日,随着陶瓷材料的不断创新、研发与利用,一步步将陶瓷文化推向新的发展天地。在我个人的艺术创作当中,也致力于追求新材料与新技术相结合,以新产品的形式适应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比如我采用了德化紫砂陶土原矿、老岩泥作为原材料,来体现作品的古朴自然质感。为了与高温釉面的结合以及烧制成型工艺,在不影响陶土质感的原配方中添加了高岭土等配方,并通过改良窑炉性能、控制烧制温度等方式,提高了烧成工艺。总之一句话,就是要不断在材质、造型、色彩等维度上破旧立新,不对以往的创造加以停留,时刻警醒自己不能固守在一个安全区内,要适时大胆地往外探索新的艺术形式。有对比,方知自己不足之处;有探寻,方显更大进步空间。
再来谈谈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家,尤其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作风,因为这样会妨碍我们潜下心来做真正的作品,影响我们对当代陶瓷雕塑艺术传承和创新的思考。我们现代人烧制的瓷器,如何能够和古人烧制的瓷器一样,成为几百年后博物馆中的精品?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作为陶瓷匠人的职业理想。德化有着千年的陶瓷文化底蕴,千年窑火生生不息,今天也有一大批老中青艺术家在努力振兴当代陶瓷雕塑艺术文化,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结合当代文化需求,传承前辈之经典,创新当下之技艺,将“工匠精神”实实在在地运用个人的艺术创作中来。
总而言之,我们应始终站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高度上进行艺术创作,充分利用好德化陶瓷资源以及这门艺术的独特语言和材质,坚持“工匠精神”,适应时代发展,德化瓷塑才能常做常新,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⑴郑志德,基于德化传统瓷塑古典美的传承发展,科技资讯[J],2014(27):226;
⑵郑先觉、孙兰,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德化瓷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业设计[J],2019(11):123-124;
⑶李娟,佛心道骨:以修行的高度做雕塑,文艺生活(艺术中国)[J],2019(10):66-73。
作者简介:
陈建评,1983年出生于福建省德化县赤水镇,系国家高级技师、德化县非遗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家、中国佛教艺术名家。现为德化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艺术文化发展中心委员、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会员。2017年3月,获得“闽派青年雕刻艺术大师”荣誉称号。2018年4月,获评德化首届“瓷都工匠”荣誉称号。2019年4月,被泉州市政府评为“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被泉州市总工会评为“泉州工匠”,并授予“泉州市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