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启程
——1979年上海“十二人画展”
2020-11-16
1979年在上海举办的“十二人画展”(图1),是改革开放之初上海绘画创作重归活跃的历史性事件。“十二人画展”于1979年1月27日至2月12日间在上海黄浦区少年宫举办,参展画家有孔柏基、陈钧德、沈天万、陈巨源、陈巨洪、黄阿忠、韩柏友、郭润林、钱培琛、徐思基、罗步臻、王健尔等十二人。这是响应国家“解放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倡导而自发组织的民间画展,十二位参展画家共展出画作逾150件,包括油画、国画等多画种。虽然是多画种的联展,但“十二人画展”以在油画界产生的影响最为突出——刘淳在其《中国油画史》中评价参展油画为“1949年以来首次公开展出的具有现代艺术风格的作品”1刘淳著,《中国油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 本文从上海地域油画史的角度讨论这个展览,专论其对于上海油画发展的意义。
图1 “十二人画展”上海展现场
一
上海油画自其发端以来的传统,连同建国后老一代画家的创作引导,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青年画家的情感和语言探索等,构成了“十二人画展”的时代环境。时处“文革”结束不久,艺术家对于自我表现普遍心存顾虑,此时十二位参展艺术家勇敢地走了出来,拿出了一批从题材、情感到色彩、笔触等形式方面均有所突破的作品,使人耳目一新,极大促进了自由表达的新艺术思潮。这批画家具有敢于自我表达和展示的胆识,参展画家沈天万就曾说:
我们敢出头,没什么顾虑……我觉得画画是我的自由。2崖丽娟撰,〈历史在这里重聚——《十二人画展》部分画家座谈发言摘要〉,载《世纪》,2018年第6期,第45―47页。
当时官方举办画展所需的审查时间很长,有些审批程序甚至耗时数年。“十二人画展”规避了这一常规做法,完全由艺术家自主发起,在当时的上海,开创了民间举办展览的先例,为后来的民间展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办展途径。“十二人画展”参展画家中的油画家们,不仅具有先行的勇气,而且具有相似的方向,都致力于冲破油画创作中的固定程式。鲁虹在评价这个画展中的油画家时指出:
“十二人画展”之所以成功在于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题材多样……不仅大胆涉及了“文革”的禁区,还率先借鉴“印象派”及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与技法。3鲁虹著,《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1978―2008》,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
沉寂多年的艺术界平地冒出一批形式自由、内容多样的作品,重新唤醒了人们的审美,引发各地前来观展的热潮。当时美术界也极其关注这一展览,许多画家对新风格和自由创作尚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十二人画展”起到了历史试剂的作用,面对“十二人画展”引起的巨大的社会反响,大批艺术家苏醒过来,形式、个性、创新和对西方油画的学习接踵而至,艺术风气为之一变。对此沈天万不无自豪地回忆道:
十二人画展冲开了那扇门,否则可能还有一段比较长的限制时间,我们的功劳就是在正确的时候作了正确的事情。4同注2。
“十二人画展”开新时代的风气,促进了油画界的振兴,为主办展览的民间美术机构展示了一条新的成功之路,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上海“十二人画展”被当代油画史所记忆。
二
“十二人画展”的主旨体现在其展览前言中:
艺术之春开始降临大地,百花终于齐放,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我们的艺术生命复活了,每一个艺术家有权选择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有权表现自己深深眷恋的题材内容,把灵魂溶化进去,使艺术之树常青。旧时代过去了,新时代已在召唤。我们将努力创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全面繁荣,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5转引自朱朴撰,〈探索创新必须从生活出发——评上海《十二人画展》〉,载《美术》,1979年第5期,第13页。
这段前言用的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宣言体,“艺术之春开始降临大地”“新时代已在召唤”等都是对新时代来临的宣告,艺术家以此自励,也呼唤同道;“百花齐放”“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全面繁荣,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这类表述,说明艺术家明确与国家意识形态保持一致的重要性;提倡艺术家“有权选择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有权表现自己深深眷恋的题材内容”,并要求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把灵魂溶化进去”,则反映了“文革”结束以来艺术家对尊重创作自由、尊重艺术自身标准的普遍呼声。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也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放回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则它号召在新时代响应国家对艺术家的新要求,重树以艺术标准来评价艺术的原则,为往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学术为先的基调,同时前言要求艺术家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正视自己的感受,正视对社会的责任,这在当时都是震动人心的。
除了发时代先声,“十二人画展”的艺术质量,就本文关注的油画方面讲,也足以代表上海当时的成就,没有好的艺术,单凭展览宣传也绝无可能有这样的感召力。孔柏基、陈钧德和黄小安等人的参展作品在当时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赞扬。其中陈钧德的作品普识度高,色彩非常漂亮,贾方舟当时评价说,“在以色彩为优势的油画本体意义上,陈钧德的成就在中国还找不出几个人可以与他匹敌……在中国油画界是当之无愧的色彩大师”。6郦韩英著,《陈钧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不仅如此,他在油画表现中融入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用笔意识,被视为“写意油画”的旗帜性人物(图2)。
以“十二人画展”为起点,这批画家们一面放手展开艺术探索,一面培养后背画家。孔柏基于展后不久便前往西北诸石窟潜心考察,并创宣纸油彩画,作品斑驳厚重、枯谲苍华、意味滋纵,广开局面。由于这批画家多数都是艺术院校的教师,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因此他们的艺术理想和专业素养陶冶了几代学子,当下活跃在上海画坛的艺术家很多出自于他们的教诲,“十二人画展”对上海绘画的影响是具体而微的(图3)。
图2 “十二人画展”参展作品:陈钧德《有过普希金铜像的街》,油画,1977年
图3 “十二人画展”参展作品:韩柏友《无题》,油画,1979年
图4 “十二人画展”武汉巡展现场
三
“十二人画展”不仅为上海的油画创作开拓了道路,其影响也及于全国。“十二人画展”的展情经《美术》杂志刊发后,曾应邀巡展北京,未果,后巡展至武汉(图4)。此后不久,影响更大的“星星美展”——同样也由民间发起——在北京举办,往后直至“85美术新潮”,中国当代绘画开枝散叶,中国油画真正走上了地域多元化。这些历史事件之间虽然没有直接联系,然而它们在提倡艺术创作要遵循自身规律这一点上显然同声一气,彼此呼应,共同推进了中国油画走向新时代。
与“星星美展”相比,“十二人画展”最大的不同是它对介入政治的兴趣并不大。评论家普遍认为“星星美展”带有较强的政治性,吕澎称它“有着干涉社会的强烈倾向”7吕澎著,《中国艺术编年史1900―2010》,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鲁虹则认为“它的价值在于艺术家们用艺术的形式对官僚主义和社会阴暗面的揭露和批判”。8同注1。相比之下,“十二人画展”没有那么强的介入社会的姿态,而是更突出艺术本身的标准,追求绘画语言的多样性和艺术家的个性表现。这不仅是“十二人画展”与“星星美展”的差别,也是上海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地域性差别。在“伤痕美术”“85美术新潮”等时期,上海油画也更多地沉浸于艺术自身的世界,很少涉及政治话语。
在上海的地域叙事中,“十二人画展”被视为“85美术新潮”的先声,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对这个展览的意义评价道:
“上海十二人画展”和“83年阶段·绘画实验展览”这两个展览,对进入新时期的上海画坛形成了两次冲击波,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作为其后“85美术思潮”的先声,接续了上海20世纪三十年代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余绪,开启了上海在新时期艺术探索的新风,功不可没。9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编,《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1949―2009·油画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
自“十二人画展”后,上海画展面貌越发丰富,包括被称为上海抽象艺术首展的“83年阶段·绘画实验展览”“‘画坛之友’沙龙画展”“现代绘画——六人联展”“黑白黑画展”“上海非具象画展”“海平线”系列展、“86 凹凸展”“上海油画五人展”,直到后发的“上海青年美术作品展”“上海双年展”,等等。它们虽然与“十二人画展”并未直接瓜葛,但都要感谢“十二人画展”所开启的局面。
站在历史的角度回顾“十二人画展”,我们认为它上承“洋画运动”时期的现代主义艺术表现,下启融合中国本土文化的多元化油画创造道路。它是一批有识青年创造才华的爆发,就油画而言,也是上海油画传承的产儿。这一展览开启了新时代上海油画发展的门径,此后,随着各种创作思潮和艺术形式层出不穷,上海再度成为活跃的油画创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