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时代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规律
2020-11-16李三辉
□ 李三辉
网络化时代的今天,网络已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传播交流、表达诉求的重要载体,网络舆论是社会舆情的主战场。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教育和网络建设工作,必须清楚认识当前社会舆论关切的主要类型,分析社会公众在网络舆论场中的基本表现,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规律,从而更加自如地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一、当前社会舆论关切的主要类型
随着移动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扩展,当今越来越成为一个资讯繁杂的时代,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新闻难辨真伪、真相难觅的时代。网络舆论场继续着新闻热点的更迭变幻、信息繁杂难辨、社会情绪快速流动,公众的关注轨迹也历经着线路切换,但各式各样的社会舆论事件带来的网络喧嚣之后,社会大众关切依然集中在民生建设和社会性公共问题上。
(一)思想争论类
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分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思想多元化成为现代社会舆论的常态,其中学术界的思想争鸣和观点辩论尤为突出。党和国家出台重大决策部署,发布关切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文件等,每每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理论界会迅速对中央精神、政策文件进行解读阐释,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反映、倾向性看法、建议要求等。合理的思想争论对于推动党和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对于促进各项政策措施的改进完善,具有重要作用。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社会各界发表了许多观点看法,为清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原则、路径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有普遍影响力的、深层次的观点和主张。
(二)反映问题类
随着移动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扩展,当今越来越成为一个资讯繁杂的时代,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新闻难辨真伪、真相难觅的时代。但不管社会舆论场中新闻热点有着怎样的更迭变幻,公众的关注轨迹历经了多么繁杂的线路切换,舆论喧嚣以及之后沉淀下来的始终是民众关切最深刻的社会问题。从话题类型看,社会舆情反映的更多的是与普通人利益攸关的民生问题,如医疗、教育、社会公共安全、收入分配、大气污染、房价等问题。比如,吉林长春长生生物疫苗案背后的人民生命健康问题,“高考答题卡调包”与“顶替学籍”的教育问题,“城管抽梯”执法问题。
(三)突发事件类
突发事件大致可分为自然突发事件和社会突发事件两大类。突发事件往往不可预测且不确定性特征明显,因其突然发生会给社会带来较大冲击力和刺激力,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形成舆论氛围,容易引发大范围恐慌,若不及时引导,将叠加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如因地震、洪涝、泥石流等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因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事故引起的安全生产领域突发性事件,因征地拆迁等问题引发的大规模上访、群体冲突等,因疾病疫情、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因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因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而引发了社会性恐慌,民众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叠加了网络舆论的多样化。
二、社会公众在网络舆论场中的表现和特点
(一)关心国家大事,爱国舆论力量明显增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当下社会舆论的重要话题,而社会公众日渐凸显的“关心国家大事”特征在疫情防控舆论场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与以往公共事件只涉及当事人利益、部分网民在外部围观声援不同,新冠肺炎疫情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及国人的切身利益,每个人都深受影响。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民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从来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基因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把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虽然防控疫情让大众严格执行居家隔离,但在这个全民上网的时代,民众纷纷通过网络了解疫情和防控进展,不管是媒体、网络平台,还是网民个体、自媒体,似乎无时无刻不在讨论疫情,每个人都在关注疫情态势,了解疫情防控政策,听从疫情命令,思考如何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尽一份心,涌现出许许多多舍小为大、舍家为国的感人事迹,展示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万众一心聚焦国家大事是近期舆情的主流行动,传播中国担当责任的国际形象是主体语境,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全民参与的背后,是中国人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充分涌动。
(二)关注切身利益,理性思考与情绪宣泄并存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赋予了人们更多表达自由和利益诉求的途径,当自身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或感觉受到侵犯时,人们往往会通过网络来表达诉求,特别是关乎民生、公权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个人切身利益的话题,常常引发广大群众极高的关注。因为不仅别人的诉求容易在网络传播中引发网民共情,而且诉求者的遭遇极易引发大众的“受迫害”想象,增添利益可能受损的不确定焦虑,“利益诉求者”是推动网络舆论形成的最主要群体。如食品安全类舆情事件关乎公众最基本的生存权益,一直以来都是舆论场的爆点话题,一旦出现问题,公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网民情绪被迅速点燃,转瞬间就可以成为社会热点,其舆论发展呈现出传播面广、关注度高、谣言加码的明显规律。个体通过网络表达意见的同时,也带来了非理性情绪宣泄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当网络信息被扭曲扩散时,容易引发背逆式、破坏式宣泄而危害社会秩序,需要注意引导情绪化的网络行为。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虽然网络舆论场中的负面情绪依旧存在,但操控舆论、谣言泛滥、舆情事件言论一边倒的现象在逐步减少,网民正从盲信、盲从中走出来,独立思考在增多,对虚假信息的免疫力在提高,“让新闻先飞一会儿”“坐等真相”等日渐成为网民的共识,网络舆论正趋于理性。
(三)聚焦社会热点,网上舆论旋涡易发频发
社会热点事件与网络舆情分布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热点事件之所以能够成为热点,其背后是大众关切热烈与民意反映集中;另一方面,事件只有被快速传播、广泛讨论才能成为舆论话题,而网络扩散事件的过程也正是舆论生成、舆情集聚的过程。社会大众喜欢讨论热点问题,热点事件也最能吸引民众眼球,但网民们并不会只聚焦在一个热点事件或长时间盯住某一个问题,因为网络空间的显著特征就是信息繁杂、社会情绪快速流动、舆论焦点不断更迭,民生健康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不公、腐败问题等各式各样的事件都可能在网上形成舆论旋涡,引发人们的热烈关注。如近几个月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最大的社会热点,由于其突发性、重大性、多变性,此次疫情的舆论底盘巨大、声音庞杂、网民代入感较强,关注量与讨论度是一般热点事件不可比的。但即便同是关注疫情主题,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不同阶段还是涌现出了不同的热点话题,如“钟南山明确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全民关注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等。
三、网络社会舆情的发展规律
作为社情民意的集中体现,社会舆情一直是透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窗口。尽管社会热点事件更迭不断,舆论话题层出不穷,但舆情事件的发展规律并非不可把握,演变轨迹也并非无踪可寻。相反,研判舆情发生、传播及后续运行态势,越来越成为政府正确把握民情、疏导舆论、防控社会风险的重要途径。
通过众多的网络舆情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它以事件为核心,但其构成并非“事件+网络”,而是“事件+社会背景+网络”,矛盾问题是舆情事件的背景,网络在舆情事件中起到的是聚焦作用。每一次大规模的社会舆论都是经由一个小“舆情点”或导火事件而生发的,小小的事件借助于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在特定的时间内迅速成为网络舆论焦点,引发社会各界的舆论关注,各种对事件的意见看法在网络上不断被聚集放大,事件在频繁的互动讨论中不断点燃社会情绪、强化集体认同,形成强烈的舆论旋涡。在媒体和网民的持续参与下,处在舆论旋涡中的焦点事件可能会得到快速的回应和解决,也可能会被下一个焦点事件所覆盖而关注度降低。因为从网络舆情的态势看,舆情事件虽然数量大、爆点多、涉及面广,但受关注的程度和产生的影响在发生变化,大部分舆情事件被网络聚焦的时间都很短,往往产生舆论波动之后很快就平息了,只有少数事件能够产生发散式影响,获得持续性关注和全民跟踪。
社会舆论事件一般都存在形成、高涨、蔓延、消退四个阶段,尽管舆论热度消退是每一个舆情事件的最终归宿,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网络舆情的持续性缺乏尤其是事件未得到解决就不再被舆论关注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过度炒作的舆情扩散和“断头式”舆情关注都不是社会舆论助推社会治理的正常状态,舆论环境中的跟风围观和冷漠情绪都是更好地引导舆论治理所需要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