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检测转阴后肺部高分辨率CT表现及相关因素分析

2020-11-16曹丽君李伟余海龙安维民李惠贞董景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胸膜胸部核酸

曹丽君,李伟,余海龙,安维民,李惠贞,董景辉*

1.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放射科,北京 100039;2.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医学影像科,北京 100020; *通讯作者 董景辉dongjh302@163.com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强,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及密切接触等传播[1],具有明显的聚集性。目前大部分研究均是针对患者早期及进展期的CT特征,出院患者胸部CT特征鲜有报道。本研究拟分析治疗好转并出院的COVID-19患者的CT征象及影响因素,以帮助临床评估病情转归及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疫情初期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29例患者,均因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行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住院治疗好转并出院,其中男20例,女9例;年龄3~55岁,平均(37±13)岁。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史、现病史、既往史、吸烟饮酒史、发病经过、预后、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 影像资料。患者对所有检查均知情同意,符合伦理审核要求。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1]中的诊断标准,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符合以下3 项中的2 项: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COVID-19 相关临床表现;②具有COVID-19 影像学特征;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同时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①实时荧光RT-PCR 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②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③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 抗体和IgG 抗体阳性;④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 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 倍及以上升高。临床表现:发热21例,体温37.5~39.6℃,咳嗽8例,肌肉酸痛4例,头晕4例,乏力6例;8例无发热患者首发症状为咽部不适、咽痛3例,咳嗽3例,乏力1例,鼻塞1例。所有患者均有武汉旅居史或与确诊人员接触史,潜伏期1~21 d,3~8 d 最常见。入院时病重/病危8例,普通轻症21例。实验室检查:6例白细胞减低,26例淋巴细胞计数正常,3例淋巴细胞计数减低。

1.2 CT检查 采用GE Medical Systems LightSpeed VCT 64 排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吸气末屏气方式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后肋膈角水平。扫描模式为螺旋式,旋转时间0.6 s。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采用自动毫安技术(40~250 mA),噪声指数25,螺距0.984∶1,矩阵512×512,层厚5 mm,层间隔5 mm,肺窗设置窗宽/窗位:2000/-600 Hu,纵隔窗350/40 Hu。轴位重建肺窗,层厚0.625 mm,层间隔0.625 mm。

1.3 胸部CT特征 观察所有患者的CT图像,总结入院、治疗期及出院时肺炎的形态、密度、部位、累及肺叶个数。根据CT表现分为吸收组和残留组,吸收组包括胸部CT 未见异常、趋于陈旧病变的结节及小斑片影、纤维索条影;残留组包括尚有磨玻璃影及实变影表现的患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核酸检测转阴患者出院前胸部CT表现 29例患者共行50次CT扫描,每例患者出院前均至少行1次CT检查,分析患者出院前最后一次CT图像:胸部CT 未见异常改变4例,有残留灶25例;其中单肺病变3例,表现为结节影2例,索条影1例;双肺病变22例,表现为单纯磨玻璃影1例,小结节影4例,实变影1例,索条影7例,混合影12例;病变内见充气支气管影6例(图1A),病变内小血管增粗6例,胸膜或叶间胸膜增厚5例,心包积液1例(图2D)。

图1 男,36岁,发热、咳嗽、乏力,COVID-19。CT示双肺下叶多发实变影,右肺下叶病变内见充气支气管影(箭,A);3 d后CT示双肺下叶炎症较首次明显变少(箭,B);7 d后CT示双肺下叶病变进一步吸收,见索条影形成,索条有横向、纵向及成角等不同走向(箭,C);12 d后CT示双肺下叶病变进一步吸收,索条影也可吸收,呈磨玻璃密度改变(箭,D)

图2 女,55岁,发热6 d,COVID-19。CT示右肺中叶及双肺下叶磨玻璃及实变影(箭,A);3 d后CT示右肺中叶(箭)病变范围缩小,左肺下叶(箭头)病变密度减低(B);6 d后CT示右肺中叶病变明显吸收,仅见索条影(箭),左肺下叶病变密度减低、范围缩小(箭头,C);CT 纵隔窗示少量心包积液(箭,D)

2.2 出院时病变吸收率 10例患者入院及出院均行CT检查,与入院CT 比较,完全吸收2例,吸收<50%1例,吸收>50% 7例。

2.3 肺内残留灶的影响因素 29例患者中,吸收组15例,包括胸部CT 未见异常、趋于陈旧病变的结节及小斑片影、纤维索条影。残留组14例,包括尚有磨玻璃影、实变影及混合影表现的患者。吸收组患者年龄、住院天数、基础疾病、病变范围及重症所占比例均小于残留组,两组患者年龄及病变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COVID-19 具有广泛而迅速的感染能力,其传染源主要为COVID-19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2],呼吸道及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OVID-19 潜伏期一般为1~14 d[3]。胸部CT 对COVID-19 的诊断非常重要[4],敏感度高达98%[5]。COVID-19患者核酸检测转阴后,少部分患者肺部CT 完全吸收,大部分胸部CT 见残留影,与既往研究报道的核酸与CT表现不同步一致[6]。

3.1 胸部CT表现

3.1.1 病变分布 COVID-19 的CT表现以双肺多叶、多段多发病变为主,单肺病变少见,本组仅3例;多位于外带,也可位于内中带。单肺病变见于病变较轻的患者,本组3例单肺病变,表现为结节影2例,索条影1例,病变范围较小,数目少。

3.1.2 病变形态 残留病变以磨玻璃影、实变影、索条影混合存在为主,13例患者出院CT 为混合影,其中索条影更多见;病变可在同一肺叶中同时存在,部分磨玻璃影及实变影包绕支气管,形成支气管充气征。单纯磨玻璃影少见,仅1例,单纯索条影7例。磨玻璃影可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也可呈片状,长轴与胸膜平行;实变影周围可见晕征及反晕征;索条影长轴可以与胸膜平行、垂直或成角,也可以兼有。磨玻璃影及实变影周围多见索条影与胸膜相连,考虑可能为机体修复后的纤维索条;结节样病变可为磨玻璃密度影,也可为较实性密度影,部分病变内可见增粗的血管影。患者累及肺间质,小叶间隔增厚,部分患者可见蜂窝状改变。

3.1.3 并发症 病变可见胸膜及叶间胸膜增厚,本组所有患者均未见胸腔积液,但在我院其他COVID-19患者中见1例伴有胸腔积液[7],与既往研究报道的胸腔积液少见一致[8]。1例伴少量心包积液。未见空洞、气胸、纵隔及皮下气肿等征象,肺内病变未见跨越叶间裂蔓延至临近肺叶的征象。未见纵隔及腋窝淋巴结增大。

3.2 出院CT 观察病变吸收率 10例患者入院及出院CT 比较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吸收,其中7例病变吸收>50%,2例完全吸收。病变吸收方式可以是单纯范围缩小,或是密度变淡;也可以范围缩小同时密度变浅;还可以范围缩小、密度增高,如磨玻璃影形成索条影;实变影或索条影周围有晕征者,可出现实变影不吸收,而晕征范围较前缩小。1例多次行CT检查,随着病情好转,肺内残留灶进一步缩小、减少,但最后一次CT检查显示有一处病变磨玻璃影较前稍增多,与纪建松等[9]报道的进展期和好转期核酸检测与影像学表现不一致相同。随着治疗及机体修复,胸部残留灶形成的索条可以进一步吸收好转。

3.3 胸部残留灶的影响因素 胸部残留灶可能与患者年龄、病情轻重、住院天数、病变范围及病变大小、有无合并基础疾病等相关。本研究29例患者中,吸收组为完全吸收或基本吸收,残留纤维索条或陈旧结节;残留组为尚存磨玻璃密度影及实变影,吸收组患者各项指标均小于残留组,两组患者年龄及病变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年轻、无基础代谢疾病的患者肺部病变吸收率更高,病变范围小,其免疫力更强,与Kui 等[10]报道的死亡及危重病例多见于老年患者一致。吸收组患者住院天数小于残留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天数主要与患者病情有关,也与核酸检测间隔时间、CT检查间隔时间、基础疾病等其他影响因素有关,胸部残留灶与住院天数的关系有待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讨。

3.4 CT 对胸部残留灶的随访价值 根据CT显示病变残留灶的情况,可以确定哪些患者需要随访、随访的次数及时间间隔。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少,目前出院患者以轻症为主。由于患者出院时间尚短,缺乏远期随访资料,本研究将进一步对这些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总之,部分临床治愈的COVID-19患者肺部仍残留病灶,X线对肺内病灶,尤其是磨玻璃病灶显示不敏感[11],而CT 有助于明确病变的大小、范围及形态,是出院标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检查手段,胸部残留灶可能与患者年龄、住院天数、基础疾病、饮酒史、病变范围及病情轻重有关。

猜你喜欢

胸膜胸部核酸
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CT表现
核酸检测
病毒性肺炎流行期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2例
超声对胸部放疗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