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气短,应做到用药与锻炼并重
2020-11-16常晓
常 晓
气短与5 种情况有关
气短属于一种主观感受,是否可以称之为疾病症状还要分情况判断。比如,做运动时觉得气喘吁吁,很可能是正常现象;如果过去爬三层楼不觉得气喘,现在爬一楼却感觉呼吸困难,就要引起重视;若静坐不活动时也会气喘,就一定是有问题的。
《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上刊登过一篇论文,针对心脏功能受损与呼吸困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导致老年人气短、憋气的原因不一定是心衰这样的心功能受损,或者严重的肺功能障碍,还有可能与贫血、肥胖、抑郁等有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张新表示,气短可能与多种脏器有关,其中大部分是因为供氧出现了问题。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气短,很可能与以下5 种情况有关。
1.慢阻肺、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比如,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呼吸功能障碍,多见于老年人的慢阻肺、哮喘、肺炎以及气胸等。
此外,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大气道堵塞,也可能使患者感觉呼吸不畅,出现气短。
2.心衰
心脏疾病中导致气短的主要是心衰。由于心功能受损,心脏回血出现障碍,血液反向渗进肺组织,阻碍了肺内的气体交换,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3.贫血
贫血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因此组织无法获得充足氧气,也会造成气短。尿毒症患者经常感到气短,是因为尿毒症会引起贫血。
4.肥胖
除供氧不足外,耗氧量过多也可能让人出现气短,其中比较典型的病因之一就是肥胖。这是因为体重严重超标者在活动时要消耗更多氧气,活动耐力下降,就会觉得气短。
5.抑郁症
气短属于一种主观症状,会受到个人感受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比如,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对于因活动量增加而引发的气短就比较适应,不会感觉是病态;活动较少的人,身体耐受性较差,就容易感觉上气不接下气。
此外,抑郁患者经常有睡不好、早醒、全身无力等表现,如相关症状持续时间过长,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使心肺疾病风险增加。
两个动作锻炼肺功能
缓解气短的核心是辨明病因,对症治疗。建议在发觉自己出现明显气短时,首选呼吸科或心内科就诊。医生会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如是否患有心脏或肺部基础疾病等,鉴别诊断病因。
不同病因的气短,用药和治疗方式也不相同:
肥胖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减重;肺炎患者需要消炎;哮喘患者需要缓解支气管痉挛,同时可服药缓解严重气喘症状;心衰患者要尽可能消除心衰诱因,改善生活方式等;抑郁患者则应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除适当锻炼外,还有一些简单的锻炼方式可以增强肺功能。这里推荐两种方法。
1.缩唇呼吸:用类似于吹口哨的嘴型,在嘴唇半闭时进行呼气。
2.腹式呼吸:吸气时最大限度地鼓肚子,呼气时最大限度地收缩腹部。
经常练习以上呼吸方式有助于改善肺功能,慢阻肺患者更应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