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体育助力农村社会发展的历程回顾、使命延续和未来展望
——基于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分析
2020-11-16傅钢强耿文光夏成前
傅钢强,耿文光,夏成前,杨 明
(1.浙江农林大学 体育军训部,浙江 杭州 311300;2.上海体育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8;3.南京农业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5;4.盐城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5.杭州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相继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等一系列具体举措,“三农”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然而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最大的不充分(韩长赋,2017)。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行全面落实,其中“产业兴旺”作为首位表述说明了发展农村产业是战略实施的第一要点。基于此,学界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对策,包括激发农村产业创新潜能、重视农村品牌创意升级和优化农村产品营销模式等,着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将提升内生发展动力作为乡村振兴最为主要的支撑要素(邓雁玲等,2020)。在体育方面,农村地区相比于城市缺少诸如体育健身、体育彩票和体育场馆等相对比较成熟的传统业态,却拥有城市所没有的大量亲近自然的体育文化、节事和山水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些体育元素将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国多个省市已相继开始了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钟秉枢等,2019)。特别是浙江省一直坚持以习近平同志2003年提出的“八八战略”为统领,在各个领域努力探索成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也形成了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有效结合的浙江素材。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分析,旨在为其他乡村地区的产业兴旺、文化复兴和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有益经验,为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贡献体育的价值和力量。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历程
中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历程与农村社会的发展脉络紧密相关。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郭修金等,2016)。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关的农村体育工作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特征、功能定位和历史使命。
1.1 第1阶段(1949—1977年):为国防和农村劳动生产服务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特别重视体育对国防和生产的重要作用,1950年7月创刊的《新体育》杂志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是体育的两个基本任务”(郝克强,1950)。由此,国家体委提出了在农村要利用农闲时节开展民兵训练、增进农民体质的活动要求(秦华奇,2011)。1954年,国家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从苏联引进了“劳卫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有两千多万农民群众参与了此项活动,约占当时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5%(冯祎中,2017)。1956年6月,国家体委和共青团中央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农村体育工作座谈会,会议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方针,进一步明确了农村体育必须服从劳动生产,坚持自愿和业余的基本原则(《中国体育年鉴》编辑委员会,1964)。1958年5月,国家体委在山东省高唐县专门召开了农村体育工作协调会,强调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又可以带动体育活动开展。同时,提出了农村与城市共同发展,5年内每乡实现一池一馆的两场建设,10年内体质达标人数突破1亿5千人的目标(王学彬等,2019)。1964年2月,第二次农村体育工作座谈会在江苏省召开,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体育工作的基本经验,即活动要扎根到生产队或自然村,体育活动必须根据农事活动规律做安排。1968年12月,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大批知青到农村插队落户后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为广大农民进行训练和辅导。同时,农村民兵也组织各种军事体育活动,有力促进了当时农村体育的发展(傅砚农,2003)。1972年召开的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则提出,各个运动项目的竞技体育专业队可以深入农村进行体育表演,为农民繁重的劳动生产带去慰问。这一时期,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的使命成为当时我国农村体育最主要的社会和政治任务,逐步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体育发展模式。
1.2 第2阶段(1978—1991年):为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决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1982年召开的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新历史条件下农村体育开展的任务、方针和策略。会议提出,当前农民的生活和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对体育活动开展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各级政府都要有专人来负责农村体育工作。1984年12月,当时的国家体委在湖南省桃源县召开了全国县体育主任会议,会上提到,“优先发展富裕地区和体育基础较好的乡镇体育,是全县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的一个主要策略,也是全县经济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就其本质而言,它事实上是从官方角度提出了中国农村体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发展道路。1988年,第一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在北京举行,此后每4年举行一届,对普及和拓展农村的体育人口、活跃和丰富农村体育文化生活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1990年开始,全国开展了“亿万农民健身活动”,表明农村基层地区体育活动进入到常态化开展的阶段。这些活动不但有效增强了农民的身体素质,而且繁荣了我国农村的社会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彭国华等,2017)。这一时期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起始阶段,农村体育的功能不再只局限于为农业生产与国防建设服务,健身和娱乐功能已经逐渐独立分化出来。通过体育活动丰富农村生活、提高农民体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为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内农村体育的主要历史使命。
1.3 第3阶段(1992—2016年):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服务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中国进入到全面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历史时期。1993年4月,政府颁布了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强调体育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利用市场经济加快体育发展,标志着我国的体育事业正式由事业福利型向产业公益型转变(吴胜涛,2017)。199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改善经济落后地区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特别是1995—2000年第一期全民健身工程实施过程中,积极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解决农村的体育设施匮乏问题,为农村体育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夏成前等,2007)。2002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提到,要把农村体育发展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通过体育促进农村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马永明,2011)。2006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其中提到要通过体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和守纪律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服务。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文化部和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意见》,确定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工作方针(胡庆山等,2017)。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支持农村体育事业发展,鼓励当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发展农村体育产业的规划和措施,积极培育适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旅游、表演、康复、竞赛和培训等新业态,繁荣农村体育市场(颜小燕,2018)。这个时期,体育的经济价值被逐渐认识和挖掘,为之后完成农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使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4 第4阶段(2017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服务
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农村体育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也有了新的使命,当然这个使命不是割裂的,而是一脉相承、前后延续的。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激发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方汪凡等,2019)。2017年12月,为积极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相关部门在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时要结合农民特点,农民体育工作既要坚持增强人民体质的基本目标,又要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休闲资源开发,创建宜居乡村和体育健身休闲特色小镇,经常性举办美丽乡村健步走、民俗农趣运动会和快乐农味广场舞等丰富多彩的基层体育活动,有效激发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活力(沈克印等,2018)。2020年1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要依托当地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和户外运动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型支柱产业。因此,随着我国农村发展重心的转移和发展战略的调整,农村体育的功能也需要实时转向,进而适应和推动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要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主动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农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特殊意义和时代价值,注重保护、传承和挖掘农村体育的多维价值,不仅让体育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也让体育优化农村的乡风乡貌。这个时期,农村体育的主要使命将是以兴旺农村产业为主,协同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等,从而助力乡村振兴的真正有效实施。
2 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浙江样本选择和分析
如前所述,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方政府纷纷开展了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案例。浙江省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当地积极利用体育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背景下,课题组成员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根据历史性、代表性和影响性等原则,归纳和总结了具有典型意义的“金华样本”“富阳样本”和“安吉样本”,对其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基本概况、发展特征和经验启示进行了系统阐述,以期科学寻找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突破路径和发展规律。
2.1 金华样本
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为省辖地级市。东邻台州,南毗丽水,西连衢州,北接绍兴、杭州。辖设金东区、婺城区2个市辖区,义乌市、东阳市、兰溪市、永康市4个县级市以及武义县、浦江县、磐安县3个县。金华市一直重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建成小康体育村450个,实现小康体育村提升工程110个、中心村体育休闲公园1个、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1个、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1个。金华市政府提出把大力发展“体育+”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将农村体育与村民生活、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等紧密结合起来,不但使村民富起来,而且让农村美起来。
金华在探索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是高起点修复乡村环境。得益于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项目,金华市多年来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指引下,政府出资对原有农房和庭院进行了改造或美化,打造特色明显的“婺派民居”,成为乡村体育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结合浙江省实施的“五水共治”和“垃圾分类”工作,金华市大力整治其辖区内的“三湖三江”(湖海塘、仙源湖、兰湖、婺江、兰江和浦阳江),改善了当地的山水生态环境。在硬件基础改善后,金华当地还注重塑造和提升乡村亲情新内涵,大力弘扬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的家规家训文化,修复快速工业化损害下的乡村邻里和宗族关系等(李萍等,2018)。其次是实现与当地优势产业的多层次融合。依据当地的优势产业基础加快农村体育跨界融合发展,创新体育+旅游、养生、制造、影视和文创等发展模式,增强农村优势产业和体育项目间的黏度,形成了各个县市独具特色的农村体育发展空间集聚区。如义乌利用其高效便捷、联通内外和交织成网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作体系,积极打造体育用品商贸区。永康凭借其“中国五金之都”的制造业地位,大力生产运动自行车、速度轮滑鞋和头盔护具等体育用品,成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制造聚集区。而武义则利用其高山温泉、美丽生态和宋元文化等特色资源,成为了长三角地区著名的体育康养休闲度假区。最后是供需协同高质量推进农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体育发展,整合霞客、金兰和桃岭等古道资源,打造品牌化的八婺古道,使其成为浙中生态廊道的重要节点。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精准营销,与知名电商合作,分层次挖掘体育旅游消费者,充分发挥浙江中部的交通优势吸引上海、杭州等地的消费者,积极开拓高端体育旅游市场。
2.2 富阳样本
富阳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南角,拥有极具特色的山水自然资源。多年来富阳一直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产业,实现了体育、旅游、工业、水利和商贸等产业融合,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大体育发展格局(曹秀珍,2012)。通过富春江休闲运动节、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吸引了来自浙江乃至长三角以及全国的体育消费者,培育出了富春山居高尔夫俱乐部、永安山滑翔基地和龙门运动休闲综合体等特色体育活动区。
富阳农村体育发展取得的成绩,究其原因是众多要素的合力推进,但最为主要的还是走融合发展之路。富阳紧紧抓住杭州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的重大契机,在全国最早提出了打造“运动休闲之城”的发展战略。为了保障战略的有效规划和合理实施,富阳市政府常设了“富阳市运动休闲城市委员会”,由市委副书记挂帅,体育局和旅游局牵头,市政府办、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发改局、规划局、经贸局、林业局、财政局、交通局、农业农村局和龙门古镇旅游发展公司作为组成部门,下设“一办二部三管委会一公司”对富阳的体育休闲产业融合等事务进行合署办公。同时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将融合过程划分为规划起步阶段、实施发展阶段和持续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发展策略(图1)。富阳农村体育的发展还注重与高新科技的融合,特别是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智慧化转型升级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富阳银湖开发区率先在全国成立了首个智慧体育小镇,通过智慧化研发进一步确立了其“中国赛艇研发制造基地”“中国龙舟器材研发中心”和“中国球拍之乡研发中心”的优势地位。
图1 富阳休闲体育产业融合进程概况Figure 1.Integrated Process of Leisure Sports Industry in Fuyang District
2.3 安吉样本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全国首个生态县、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依托县内安吉竹乡国家森林公园、天荒坪风景名胜区和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等得天独厚的户外体育资源,被中国登山协会授予“中国户外运动基地”的称号。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许多人感受到了工业化生产方式对人性的压抑,到乡村进行消费正在成为新时代的风口(陈远莉,2017)。安吉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发展契机,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要将安吉县打造成为长三角户外运动中心、体育旅游探险目的地和体育休闲养生度假地的产业目标。由此可见,安吉的体育发展思路是以特色体育资源为手段,打造农村体育服务综合体,引导周边消费者体验当地特色生活方式。经实地调研,目前安吉农村体育依据特定逻辑关系已基本形成了五链驱动的发展模式:扩展产业链→优化生态链→融合文化链→提升管理链→完善生活链(图2)。首先,通过政府购买、信贷支持等多种形式,扶持体育企业规划建设符合安吉生态环境的登山步道、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地、帆船游艇码头和江南雪村等多元化的项目内容,为产业链的拓展奠定核心基础。然后,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改善安吉人居环境,通过媒体宣传安吉的良好生态。接着主要是依托安吉的名人、名言、名水和名山4张金名片开展文化链的打造,同时积极与浙江农林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邀请相关专家对当地农村体育发展的规划和管理提供智力支持。最后是成立了全省首个以农村体育产业为主导,总规模达3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基金,进行包括物流、交通、餐饮、住宿和娱乐等在内的相关配套基础要素的集成建设,为农村体育资源的价值升级奠定良好的生活基础。
图2 安吉体育五链驱动的发展模式Figure 2.Development Mode of Five Driving Forces to Sports in Anji County
3 浙江省典型样本启示
3.1 重点突破是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近几年,虽然农村体育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受到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的农村体育事业仍然是体育工作中的弱点和难点。特别是由于农村的弱质性,导致政策、人才和资本等资源均流入到收益率更高的城市体育,这就给农村体育发展造成了更大的困境(夏成前,2018)。因此,长期受制度外供给的农村体育要靠自身的力量实现产业兴旺,从目前来看还缺少资金、人才和政策等要素。课题组在调研时发现,3个样本地区的发展初期同样遇到了环境差、资金少和人才缺等问题,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主要通过重点突破和扶持打开了工作局面。比如金华采取的方式是将体育赛事等引入到那些产业匮乏、特别贫困的农村地区,通过直接帮扶短平快地增加村民经济收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不到500人的磐安县小章村因举办2015年全国首届“老年快乐气排球赛”,而成了远近闻名的“体育网红村”,3年来承办了近300场体育赛事,直接增收700余万元,实现了体育的脱贫致富。紧接着婺城区的莘畈乡和琅琊镇就承办了浙江毅行系列活动和中国山水四项赛事(游泳、越野跑、皮划艇、自行车),汇聚了近4万人前来观看,使当地的餐饮、住宿人气爆棚,农产品卖到脱销(金华市体育局,2018)。安吉县则由政府成立体育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扶持和培育了一批农村体育企业,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富阳则得到了浙江省体育产业基金的资助,形成了多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村体育发展集聚区。农村体育的发展又反向促进了乡村人气的回归和社会民间资本的投入。一些敏锐的青年人嗅到了商机,纷纷返乡创办了体育旅游、户外拓展和体育赛事经营等企业,初步涌现了一批有情怀、懂农村和想创业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总之,在城市强大的吸附作用之下,农村地区在经历“刘易斯拐点”之后,寻求体育的重点突破是促进人才、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回流的主要动力和途径。
3.2 特色培育是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容指向
农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系统复杂性,其有效性在于众多要素的合力推进,但最为基础的因素还在于农村当地的特色体育资源。稀缺性的特色体育资源是当地显著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标志性资源,能够快速地导入人口流量并产生经济价值,是当地产业发展和培育的出发点。这在国外就有先例,比如在法国中部的阿尔卑斯地区,沙木尼这个大山深处原本闭塞的山村,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发展登山服务业,成为欧洲各国众所瞩目的地方(叶小瑜等,2017)。面对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模式单一和产业趋同等问题,3个案例地也主动依靠优化供给走品质化和差异化的发展道路。2016年,金华市在全省首创“体育+”特色村(居)创建工作,通过积极挖掘和培育农村特色体育资源,走特色发展道路。如诸葛八卦村利用古代保留下来的“八阵图”设置了多种体育军事项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体育文化体验区(倪震等,2018)。安吉县则瞄准冬奥会契机,实现了“冰雪下江南”。由安吉观音堂滑雪有限公司、浙江省中旅集团和峰景旅游开发(浙江)有限公司投资运营的安吉小岭头童话冰雪世界,不但开辟了多条雪道,而且在配套服务上引进了具有东北风味的小吃,被誉为“江南雪村”。据了解,仅2019年的春节期间,“江南雪村”承接的外地游客已经超过2万余人。富阳则根据永安山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航空特色休闲产业。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发展,富阳永安山飞翔小镇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航空运动管理中心授权的两个中国滑翔伞训练基地之一,飞翔小镇的核心赢利点不再局限于景区门票和项目体验费,而是以此为基础延伸到了培训、表演和会展等外围业务,并计划向专业器材营销、无人机基地、创意农业、森林消防和线路巡检等多功能发展。总之,面对人们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农村体育发展要主动对接周边城市居民对健康养生、休闲运动等方面的品质追求,积极挖掘区域地方特色,形成良好的“创意体育”品牌效应。
3.3 多方融合是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出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相对于其他产业,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但是,单一化的农业劳动生产在经济上已经丧失使青壮年留在农村的吸引力,并且呈现出外出农民的涉农利益不断弱化,对农村发展的信心持续下降等愈发严重的问题(肖伟等,2019)。在这样的人口空心化、精神空心化和产业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地区的体育发展要有所突破必须走多方融合之路。2016年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多个方面给出了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具体意见,为农村体育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周立等,2018)。同时随着人们消费的日益升级,乡村优美的景观、优质的食物、清新的空气、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及令人向往的乡村文化都对周边城市居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人们到农村消费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需求,而是包含了休闲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教育等在内的多重性需求(陶玉霞,2015)。在政策引导和消费升级的双轮驱动下,要通过体育把消费者留在农村感受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农村各个系统要素资源必须打破传统边界,最终形成一个根植于当地经济、立足于本地文化的“体育+健康+文化+教育+旅游+传媒+农业+……”共同发展融合体(李燕领,2019)。如金华东阳将体育资源与横店丰富的传媒和影视资源相融合,打造出了有众多影视明星一起参与的以“跑进电影、穿越历史”为主题的横店影视马拉松,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影视酷玩区。浦江县农村体育的发展则与其发达的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在人们体育休闲旅游的同时,体验当地的农耕文化和农家美食,从而形成“逗留”和“回头”经济。富阳则通过抓品牌赛事来推动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除了传统的富春江运动节系列活动,富阳每年还重点举办滑翔伞世界杯和全国铁人三项赛。通过体育赛事的融合发展模式凸显了特色体育资源的基础作用,培育了多元化的融合主体,拓展了新型农村体育的多重经济属性,实现了产业的兴旺发达。湖州安吉则首创了农村合伙人模式,通过搭建一个农村资源合作平台,以众筹、众创和众包等形式,实现链条式的跨界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农村体育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总之,多方融合是实现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实践出路,是农村体育新业态、新模式迸发的重要手段。
4 农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未来展望
4.1 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脱贫攻坚决战的决胜之年。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脱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前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较低技术水平和文化层次的农民群体极易失业,从而仍存在已经脱贫的农民工家庭再次出现“返贫”的风险。为此,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要持续推进全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衔接,前者侧重于消灭绝对贫困,后者则重点解决脱贫后的农民持续发展问题,从而取得脱贫攻坚战的真正全面胜利。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充分发挥体育事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特殊优势,推动扶贫工作和体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体育扶贫真正纳入到脱贫攻坚的工作体系和总体部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全面脱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又是全面脱贫工作的延续和发展。贫困地区要主动借力乡村振兴东风,对本地的山水自然资源进行充分论证和开发,构建“体育+”或“+体育”的双向扶贫模式,实现体育旅游、民俗赛事和体育康养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薛明陆等,2020)。乡村振兴则要主动接棒脱贫工作,利用乡村体育的发展巩固好脱贫攻坚的前期成果,开启脱贫和振兴协同联动的新局面。从地域来看,作为“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省也存在很多土地贫瘠不能进行农作物耕作的地区,其通过当地特色体育资源的开发实现了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树立了通过发展体育实现稳定脱贫的强大自信心。从时间来看,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部分有体育才能的新乡贤通过不断努力实现了逐步致富,强化了兴旺乡村体育产业的内生驱动力。总之,浙江省3个案例地的农村体育脱贫致富是体育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已成为将体育融入扶贫工作的有益探索。在未来,其他贫困地区也可以有效参考和借鉴,从而带动当地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4.2 与消费需求升级相结合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既深刻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明确了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陈霄等,2019)。从消费视角来看,新时代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正在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新奇化和品质化,人们对于高品质体育旅游、体育赛事和体育健身等消费的支付意愿越来越强。然而体育赛事和体育健身等消费形式容易遭遇规模困境,相比之下,乡村的体育消费更具吸引力和灵活性。特别是在遭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家庭化、散点式的乡村体育旅游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同时,对于钢筋水泥森林里的现代都市人来说,紧张忙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许多人感到了烦闷和焦虑,而回归乡村自然和体验农村生活具有绿色健康、无副作用的良好疗效。因此,我国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要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现实目标,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也要关心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其他方面,通过消费升级切实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李晖等,2018)。从与消费对应的供给角度看,农村体育的未来发展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以周边城市居民需求为切入点,改变以往低端、单一的供给现状,设计出拥有当地乡土特色的体育精品供给模式,并在供给过程中提高服务水平,建构出一套高效的供需对接机制。浙江省经济发展较快,当地民众较为富裕,且处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位置,其农村体育的发展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将潜在的主要消费客群瞄准在周边区域的城市居民。湖州安吉就将自己定位为上海人民的后花园,利用河流、低空、山地等户外运动资源打造了乡村水陆空一体化的综合休闲平台,周末吸引了大量的上海市民前来体验消费。总之,城市人口到乡村的短期大规模流动趋势愈加明显,引发城乡地区在消费生活上的交流和互动就愈加频繁,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的效果也就愈加突出。在未来,要重点关注乡村体育生产和城市体育消费的互补性,使得乡村地区在保持“本土化”发展的同时,成为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升级的主要实施路径。
4.3 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方式为乡村地区带来了巨大财富。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生态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05年8月在安吉余村考察时就前瞻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形象揭示了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傅钢强等,2020)。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考察时,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路,自此开启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坚持绿色生态导向,追求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首先要保护和整治好乡村地区的村落环境,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走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已经遭受破坏和污染的地区,则要努力践行习近平同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合理整治实现生态复原。在“青山绿水”之后,要及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效益,变成“金山银山”。如浙江台州的部分乡村放弃了污染较为严重的体育用品来料加工产业,通过生态环境改造培育出了运动休闲新业态,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在经济利润的驱使下,浙江发达的民营资本以不同方式积极参与乡村体育发展,成为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一个新亮点。当然,面对目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经济发展运行面临体制性、结构性和周期性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王一鸣,2020)。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乡村地区更要守住生态底线,培育乡村体育产业,提升自我造血能力,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总之,未来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将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优美的乡村环境能使体育资源快速转化为有效的产业资源。同时,乡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又能进一步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优化,从而使当地逐渐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5 结束语
回顾历史,农村体育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审视当下,我国个别地区经过前期的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样本。展望未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农村体育仍旧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巨大潜力,有的放矢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也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基础动力不足以及体制惯性产生的路径依赖,未来我国农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必将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任重而道远,只要严格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的总体战略部署,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信未来这种“体育搭台、各方唱戏”的现象将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