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探析
2020-11-15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
◇ 文/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 马 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会议、考察参观等不同场合,就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点、着力点。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受国际、国内多重复杂因素影响,社会思想意识领域呈现为日趋多元复杂的发展趋势,民族地区也概莫能外。在民族地区,各民族在思想意识层面呈现的多元化、差异化、多变性的特征日益显著,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变动不居。较之其他地区,民族地区更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支撑。深入研究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分析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要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有利于不断巩固民族地区各民族团结奋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维护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一、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群众赖以生存、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场域,各族群众都为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民族地区是否能长期保持稳定大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共处的关系是否能够长期保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巩固民族团结,对于进入改革发展稳定关键阶段的民族地区而言,具有极端重要性,事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事关边疆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当前,影响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因素日趋复杂,一些民族地区进入“矛盾冲突多发期”,民族关系问题的紧迫性更趋凸显。在此背景下,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强化各民族群众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形成新型的民族团结模式,就需要一种先进的、占主导地位的、有强大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来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这样的特性,能够弥合分歧、吸引凝聚,整合社会意识,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层面形成价值共识,有效消解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存在对立冲突的观念,进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二)有利于摒弃思想障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新型价值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价值导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价值引导和精神支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更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科学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民族地区与核心区域、发达地区相比,在社会结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体现为物质层面,也着重表现在精神层面。民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仅能够加快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应对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意识领域出现的问题,更能够引导民族地区在继承传统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有利于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文化传统、历史渊源、民族构成和宗教格局成为极端思想侵害、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的重点地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当前,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与境外敌对势力之间加紧勾连,通过思想影响、组织控制、社会动员等多种手段方式来实现其“分化”“西化”的政治图谋。特别是在思想意识层面,“境外的敌对势力以‘拯救灵魂’‘传播福音’为口号,在宗教外衣的掩护下,干的却是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解构我国国家意识形态、挤压社会主义文化空间的勾当……”[1]。民族地区防范遏制极端思想侵害、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形势十分严峻,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任务也十分紧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核心,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培养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增强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可以有效防范和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遏制极端思想的侵害,维护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二、民族地区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要因素
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支撑。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影响,民族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从物质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关系的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就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是经济领域的价值目标。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评价其价值目标实现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改革开放后,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因起步晚、底子薄,一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滞后,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相对集中,人均收入水平整体偏低,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当前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稳固为中心工作,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意识还有待提升。普通群众特别是尚处于贫困状态的少数民族群众的普遍诉求是尽快脱贫、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对宏观价值观念的关注较少。因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一些群众甚至会产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观念相左的思想。总之,民族地区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物质基础,也弱化了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二)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的主要特色,也是民族地区的重要文化资本,但民族地区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先天不足、后天不调的问题。民族地区的文化封闭性特征显著,保持了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但接受现代文化、先进文化的进程相对缓慢;民族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相互影响,少数民族基于民族宗教文化而形成较强的内在认同,文化排他性强。此外,由于民族地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体制机制建设、人力财力投入、创新意识等方面的不足,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比较显著,以致一些不良文化在农村牧区泛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价值理念体系,其建设与弘扬需要以文化为载体,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来贯穿于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三)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比较突出
不同于其他地区,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更为复杂的个性问题。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威胁着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与此同时,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利用宗教对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渗透活动,“妄图通过宗教思想连同西方价值观念的宣传渗透,以此来动摇我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思想”[3],进而动摇党的执政之基。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诸多思想意识阻力。这些阻力影响着一部分群众的价值认知和判断,左右着他们的价值选择,不利于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还有可能产生不良作用,从而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群众基础。由此可见,唯有维护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坚定的思想保障。
三、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族地区的思想引领作用不够
民族地区民族成分多样、宗教种类多元,在丰富的民族文化、多元的宗教信仰及独特地域文化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少数民族群众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交往更加频繁,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更密切了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民族地区固有的多元价值观念与各种新兴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潮不断碰撞、相互交锋,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外之间的影响加深;各民族成员价值观念的多变性、差异性逐步加大;部分群体中甚至出现了价值观念扭曲现象;一些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日益突出。如境内外敌对势力在一些民族地区长期进行极端思想的反复宣讲,在思想上误导群众,令其形成了诸如“宗教至上论”“圣战”“民族独立论”等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取向相悖的思想意识。当前,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认知总体上是良好的,但并未达到理想状态。在一些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引领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表现出导向力不够、引领作用不足;对特定群体,如聚居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群众、信教群众的影响力、渗透力不够,从而严重影响到主流意识对多元社会思想的整合。
(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来讲是一个引导价值主体逐步认知、深化理解、形成共识、坚守取向、笃定践行、知行合一的过程。当前,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各类科研部门,能够积极围绕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部署来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和开展相关宣传教育工作,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上述部门、单位的教育宣传对体制内工作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在校学生以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社会文化活动参与度较高的群众影响较大,但大部分价值主体还处于被动接受的阶段,真正实现由外化向内化的转变,尚需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对于生活在贫困山区、农牧区、偏远地区、边境区域的少数民族群众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过于理论化,不够贴近生活,与他们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认识能力有一定的距离,既不能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也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口号式的宣传。由此导致这部分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理解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基本认知层面,很难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制度建设尚不健全
如前文所述,民族地区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诸多因素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领域,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相关制度尚不健全。“到目前为止,民族地区还没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章制度和公约,核心价值观建设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民族地区价值规范规约化建设相对滞后,而价值规范本身的不细化、不完备、执行不严格也成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制度建设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既要注重外在的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制度,也应关注内在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的机制构建。探索一套能够适应民族地区实际、引导各民族群众自觉认同与主动践行的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关键环节。
四、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引领地位
一是要在维护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引领地位。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民族宗教方面。长期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不断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在边疆民族地区制造族群冲突、宗教矛盾,宣传极端思想、进行宗教渗透和暴力恐怖活动,弱化了部分群众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统摄地位,严重威胁到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族地区多样化价值观念的整合、引领地位,国家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实施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边疆战略;民族地区党委、政府要提升对民族、宗教问题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在少数民族群众、信教群众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提升价值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
二是在民族地区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引领地位。民族地区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既有普遍意义的共性问题,也有民族地区所特有的个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导和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引领地位可以有效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念,解决思想意识领域存在的冲突矛盾,破除保守观念形成的思想障碍,凝聚各族群众的价值共识,这对于实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应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样化价值观念的整合、引领地位不是一味地追求单一或一元,而是在吸收有益、摒弃有害、消解不良、凝聚多样的过程中构建一个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价值观念体系,以此来支撑民族地区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式发展。
(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导向认同
一是在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如何提高价值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关键在于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深化各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内心认同,进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
二是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多形式、多面向的宣传教育,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认同,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节日文化、游牧文化等文化资源凝聚着各民族群众的智慧,也承载着各民族所传承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应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为土壤的文化根基,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利于加深各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深刻理解,提升宣传效果。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融入到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中,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新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有利于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民族地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进而增强各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认同。
(三)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制度建设
一是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制度建设。民族地区要结合地区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法治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制定各类制度、规章、守则、规约,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构建一个有利于“习惯养成”的社会法治环境。
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现有的规章制度中,把规章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载体。“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刚性导向,把价值主体内在的主观约束与客观的制度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使价值主体的价值自律和外在的价值他律有机统一。”[5]
三是不断增强价值主体的社会秩序信念和社会规范意识。通过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障价值主体的切身利益,及时回应其合理的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强化价值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构建的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内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构建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是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利于保障任何一个价值主体的个体利益。构建维系这样一个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不仅需要外在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也需要每个价值主体不断增强社会秩序信念和社会规范意识,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通过外在他律与内在自律的有机结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