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锻炼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尿潴留预防中的应用效果
2020-11-14符云
符云
中国贵航集团第三○二医院 (贵州安顺 561000)
宫颈癌多见于30~55岁的女性。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逐渐趋于年轻化发展态势[1]。遗传、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分娩次数、性行为、吸烟等因素均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宫颈癌患者在发病早期及中期主要表现为阴道充血、排液等症状,晚期有尿频尿急、下肢肿痛、便秘、恶病质等严重症状,术后5年生存率低[2]。目前,手术仍是临床治疗宫颈癌患者的主要手段,但手术会引发尿失禁、尿潴留和膀胱刺激征等并发症,进而影响患者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及生命质量。有研究指出,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高达44.9%[3]。因此,如何预防宫颈癌术后尿潴留,促进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一直是医护人员探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盆底功能锻炼在宫颈癌患者术后尿潴留中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宫颈癌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观察组年龄35~68岁,平均(46.95±8.14)岁;组织学类型,腺癌20例,鳞癌16例,鳞腺癌9例;肿瘤分期Ⅰ期28例,Ⅱ期17例。对照组年龄36~70岁,平均(47.11±8.09)岁;组织学类型,腺癌21例,鳞癌17例,鳞腺癌7例;肿瘤分期Ⅰ期29例,Ⅱ期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确诊为宫颈癌;术后留置导尿管7 d以上;既往无盆腔手术史,且未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或其他恶性肿瘤;术前无生殖道急性炎症,膀胱功能正常;对本研究及拟采用方案知情同意,意识清楚,自愿配合。排除标准:合并泌尿系统感染、膀胱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既往有尿潴留史的患者;有严重精神疾病病史的患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或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术前评估病情,做好术前准备和肠道准备,实施健康教育等;术后常规留置导尿管,监测病情变化,记录尿量,观察尿液性状,避免导尿管受压、折叠或堵塞;术后第7天间断夹闭尿管,积极预防感染;术后14 d拔除尿管,次日测定残余尿量,残余尿量≤100 ml则视为拔管成功,残余尿量>100 ml则视为拔管失败;出现尿潴留的患者热敷大腿内侧、膀胱及会阴等区域或听流水声,以促进排尿。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手术前后进行盆底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收缩会阴及肛门括约肌,每次收缩时停留15~20 s,然后缓慢放松、再收紧,每次锻炼5~10 min,每日3~5次;指导患者开展排尿中断训练,每次分数段将尿液排尽,收缩膀胱内外括约肌与逼尿肌,锻炼其协调能力;指导患者进行腹肌锻炼,取仰卧位,双腿作骑车状,每次锻炼5~10 min,每日3~5次;再取坐位,身体向前倾,放松腹部,收缩腹肌,每次锻炼5~10 min,每日3~5次;术后根据体能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及腹肌锻炼,酌情增加锻炼强度,逐渐延长锻炼时间,以患者不自觉疲劳为宜;鼓励患者坚持锻炼,直至尿管拔除后能自解小便。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自主排尿恢复时间(从手术结束开始计算,一直到患者首次自主排尿之间的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从手术结束开始计算,一直到肛门首次排气之间的时间)及住院时间(从入院到离院的时间)。(2)观察两组术后14 d尿失禁(膀胱内的尿不能控制而自行流出)、尿潴留(指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正常排出)和膀胱刺激征(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的发生情况。(3)测量并记录两组残余尿量,患者取平卧位,采用BladderScan BVI6100型膀胱容量测定仪(美国超声诊断公司生产)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自主排尿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术后尿失禁、尿潴留和膀胱刺激征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尿失禁、尿潴留和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尿失禁、尿潴留和膀胱刺激征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占13%。2014年,我国新增病例约13万,占全球发病总数的1/3[4]。目前,宫颈癌根治术是临床治疗Ⅰ~Ⅱ期宫颈癌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广泛子宫全切术+盆腔淋巴清扫术治疗,且手术均顺利完成。既往研究指出,宫颈癌根治术因术中对子宫主韧带和骶韧带处理时造成骨盆内脏神经及膀胱壁神经节损伤,影响血液供应和膀胱逼尿肌功能,导致术后并发症较多[5];同时,宫颈癌术后长期留置导尿管易导致原有排尿方式发生改变,进而加大术后尿潴留的发生风险;此外,受自身疾病及子宫被切除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紧张、不安等负性情绪,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引发术后尿潴留[6]。术后尿潴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身体不适,给患者心理带来痛苦,加大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影响术后康复进程,导致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7]。因此,围手术期应采取适当措施预防术后尿潴留,以促进术后康复。
盆底功能锻炼是通过手术前后指导患者收缩会阴及肛门括约肌、开展排尿中断训练、收缩膀胱内外括约肌及逼尿肌和进行腹肌锻炼等手段,使膀胱颈部和近端尿道于小骨盆内提升,同时借助腹压作用使膀胱回到正常位置,锻炼对排尿的控制能力,促进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有研究证实,盆底功能锻炼能改善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松弛膀胱括约肌,解除痉挛,促使尿道正常排尿[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自主排尿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尿失禁、尿潴留和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盆底功能锻炼可预防宫颈癌术后尿潴留,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盆底功能锻炼增强盆底肌群及腹肌力量,改善尿道括约肌张力和协调性,提升膀胱压力,增大逼尿肌紧张性,进而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促进排尿,并减少尿潴留。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盆底功能锻炼能促进宫颈癌患者术后排尿及膀胱功能的恢复,预防尿潴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