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纤维支气管镜置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非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0-11-14蒋婷
蒋婷
贵州航天医院呼吸内科 (贵州遵义 563000)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的方式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但对于病情发展至中晚期的患者,手术治疗的整体疗效不佳[1]。对此,临床多采用全身化疗或体外放疗等手段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由于放化疗的不良反应较多,放疗放射性皮炎,放射性溃疡发生率较高,化疗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掉头发生率较高。加之患者耐受性差,所以,为了延长患者生存期,还需采用更全面、综合、有效的治疗方法。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置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贵州航天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3例。对照组男15例,女8例;年龄45~77岁,平均(61.5±16.5)岁。试验组男17例,女6例;年龄44~76岁,平均(60.4±15.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其中肺腺癌21例,肺鳞癌13例,其他合并症12例;痰中带血26例,伴有胸痛、肺不张、胸闷气短等情况24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治疗:多西他赛(河南省国药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744,规格 0.5 ml∶20 ml,70 mg/m2),常规静脉滴注1 h,化疗第1天静脉滴注1次,7 d后再静脉滴注1次;顺铂(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813,30 mg/m2),静脉滴注;化疗第1天静脉滴注1次,2 d后再静脉滴注1次;持续治疗21 d。
试验组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置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术前8 h禁食、禁水,术前30 min经鼻腔置入纤维支气管镜,而后经活检孔注入2%利多卡因5~10 ml,经咽、喉、气管局部麻醉,将纤维支气管镜置于病灶部位,目测肿块形态、大小、表层情况、出血程度及阻塞、狭窄情况;均匀置入放射性125I粒子,粒子间距控制为1 cm左右;确保边缘部位粒子源足够的分布密度,清晰可见。置入结束后,重复多模态CT扫描,明确是否产生气胸、局部出血等症状。
1.3 临床评价
患者晨起禁食、禁饮,取肘静脉血4 ml,测定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Brief Version,WHOQOL-BREF)量表,评价两组生命质量,指标包括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环境认知。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炎性介质水平比较
试验组血清炎性介质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炎性介质水平比较
2.2 两组生命质量比较
试验组各项生命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命质量比较(分,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中心型肺癌患者的首选手段,检查方式主要包括活检、刷检等,检出阳性率高达80%~90%[2-3]。但由于纤维支气管镜下活检所及范围有限、可取组织相对较少且易压碎,所以,对病理检验医师的病检水平要求较高。操作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医师鉴别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一致性高达90%~95%,但鉴别非小细胞肺癌亚型的精准性却只有30%~40%[4]。受到各种病理学检查手段自身优势及局限性的影响,临床检查诊断需结合患者的病变部位、医疗设备及医师的操作水平,尽最大努力发挥其最大效用,提升纤维支气管镜的阳性诊断率。
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等中央型肺癌患者,气道内给予微创介入治疗可促使狭窄或已闭塞的管腔通畅,有效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现阶段,临床微创手段主要包括激光、微波、冷冻或高频电刀等,但其只能用于治疗气道腔内的肿瘤组织,无法治疗管壁内或管壁外肿瘤组织,因而远期疗效不佳,致使管腔阻塞复发。
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患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在肿瘤内部或周围置入放射源,通过持续性释放放射性核素杀灭肿瘤细胞。传统使用的放射性核素主要包括Co、Rh等,但因为这类核素释放后会产生中或中至高能级的γ线,医师与患者难以控制与防护核辐射反应,因而临床使用率不高。
采用放射性125I粒子置入治疗肺癌患者已取得显著疗效[5]。碘粒子是低能量性的放射性核素,体积较小,低半衰期为59~60 d,单次应用剂量少,所释放的能量线分为X线、γ线,γ线有效增加射线局部与正常组织的剂量分配比,可直接促进DNA的单/双键断裂,激活细胞内核酸内切酶,将DNA切割成微细碎片,进而实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此外,因放射性125I粒子的射线在组织内仅有约1.7 cm的穿透距离,其对肿瘤外的正常组织几乎不产生损伤。其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将粒子置入患者肺癌病灶中,可治疗管壁或管壁毗邻的肿瘤组织,扩张管腔且抑制再次复发。相较于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性125I粒子置入属于在局部麻醉下的微创式操作,对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存在根治的可能性。经纤维支气管镜置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切实消除了外照射局部剂量增加难度大、手术创伤较大、严重损伤正常肺组织等劣势,结合多模态图像,可提高放射性粒子入针角度、位置及深度的精确性及安全性。
CEA、细胞角蛋白21-1片段(human cytokeratin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CA125、糖类抗原153(carbohydrate antigen 153,CA153)、NSE等是非小细胞肺癌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可为治疗、治疗效果评估、预后判断评估、辅助后续生命维护、复发评估等提供可靠依据。NSE是烯醇化酶γ亚单位之一,在细胞被杀灭或再次增发时,NSE随即释放入血,提升血清NSE浓度,加剧病情。本研究着重测定NSE、CEA、CA125指标水平,结果显示,试验组血清炎性介质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而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清炎性介质水平,提高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