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短片《女孩的战地滑板课》的叙事分析
2020-11-14
《女孩的战地滑板课》这部纪录片短片的导演为Carol Dysinger,影片于2019年4月28日在英国上映,该片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奖、第73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英国短片奖。这部39分钟的纪实短片浓缩的镜头语言、简练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当地女孩的学习及生存的现状。带给观众的思考不仅仅是战争对一个国家带来的惨痛代价,更能引起大众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关注。本文试从镜头、色调、构图和音乐、女性形象的构建四个方面来分析影片的叙事手法。
镜头
作为一部纪录短片,其镜头要做到足够的客观和冷静才能保证叙事的客观性。影片当中使用了不少犀利的镜头,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导演独特的镜头感把控了整部影片的节奏,起承转合做得恰到好处。
对比镜头的使用。影片开篇的移动镜头使用展现了故事所处的背景,断壁残垣的街景,落后的街区,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压迫感。除此之外,作者独特的镜头对象选择表明了这部影片的目的之一——对阿富汗地区女性地位的真实展现。开篇镜头中,没有出现一个女性形象,全部是眼神十分警觉的男性形象,奠定了纪录片所描述的这个国家的社会现状——男性占据主导地位。随后出现的镜头从中景到特写的切换展现了一个阿富汗女性的形象,无法看清她的相貌,与她两边的男性形象对比明显,男性可以在这个社会的街头随意走动出现,但是女人却不可以。这个女性形象的展现同时映射了当地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现状,此处对比镜头的运用,不仅仅是在做叙述部分的背景介绍,更重要的是为之后的叙事做了铺垫。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在城市里存在着一个能够给女孩们上滑板课的学校才显得弥足珍贵。
影片中镜头的细致描写对整体的叙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展现学校环境时,采用了一系列的滑板特写镜头,与之前展现的萧条街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校老师的采访同期声出现时,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女性特写广告牌前走过一个个男性人物,街边橱窗中展现的华丽裙子仅仅只能做展示之用,极具讽刺意味。
影片拍摄女孩们脚部的特写,贫困的家庭情况在女孩们的穿着打扮上一目了然。女孩们上课都穿着拖鞋,运动场里的公用运动鞋引得女孩们的争抢。物欲横流的社会,浪费奢侈变成了潮流时尚的代名词,此处的叙事阐明了一个真实的现象,在世界的很多个角落温饱依旧是很多人面临的第一大困难。
不同的采访方法意味着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同的采访方法又与不同题材内容有关,影片的内容主旨决定了导演在影片中所采用的的采访方式。本片从整体上来看属于客观纪录类的纪录片,写实风格追求的目标是自然、客观、平实、平淡的美学效果,强调作品思想含蓄,主观意识藏而不漏。影片当中的采访镜头设计干净简洁,不论是对女学生的采访还是女老师的采访,女性形象清晰地展现在屏幕当中,与之前开篇展现的女性形象形成对比。
第一人称视角镜头。纪录短片中一般都会采用第三视角来进行拍摄以保证影片的客观性,但是纪录片没有办法保证纯客观和绝对真实,只要是有人参与的创作就难免出现创作者的主观个人色彩。这种主观色彩出现的大前提是不违背纪录片的真实属性。在这部影片当中,就有一个感情色彩浓烈的主观镜头的使用。滑板女老师在谈及滑板时说道:“在街上玩滑板太难了,因为我是个女孩,而这里是阿富汗。男生在街上玩滑板时,会让他们感到骄傲,所有人都会鼓励他们,对于女孩,他们就会觉得这很羞耻,严厉的家庭中更会这样……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给女生玩的。”此时主观镜头的运用似乎是为了满足女孩没办法实现的梦,在记录残酷事实的同时多了一份浪漫主义色彩。
空镜头。本片空镜头的使用也十分到位,上空飞过的直升机暗示社会的动荡,学校门前的花开花落巧妙地展现了影片时间的流转递进。本片在表现时序的镜头选用上十分巧妙,常规的纪录片中在表现时间递进时经常选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字幕标注、时钟或日历展示、同期声或配音阐述、季节景观变化等,本片选择固定的拍摄对象展现季节变化,在镜头表意叙事上展现了创新的一面。
色调
一部纪录片并不仅仅利用单纯的镜头叙事,组成镜头表意的各个方面互相协调工作,最终才能完成作者的叙述目的。一部纪录片色彩基调的选择不是无目的的,不仅要避免繁杂无序的堆砌、不分主次、杂乱无章,也要注意色彩过于单一的问题。近几年的影视市场,无论是影视剧还是纪录片的制作,制作者越来越注重色调的使用,用以烘托整部影片的基调。本片的色调并没有如部分影视剧一般保持前后一致,而是随着故事内容的展现而随时切换。色调细微的差距在刻画人物形象、展现故事内容、升华影片主题上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虽不像镜头构图、内容、音乐那么直接,但柔性的色彩叙事更能在无形中感染观众。
开篇环境介绍时的色调偏灰暗,此处的色调首先给予观众的心理感受是深沉且压迫的。在部分转场及环境介绍时,都采用了灰暗的色调,冲击力极强。这种色调的使用对于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的烘托作用表现明显,精简了背景介绍篇幅,使整部纪录片的节奏更加紧凑。
影片在学校部分的色调则采用了暖色调,尤其是孩子们在上滑板课的时候,暖烘托的氛围是与世隔绝的,烘托了女孩们在上滑板课时天性释放的轻松与愉悦。学校里暖黄的色调,现实社会中灰暗的色调,这两种颜色间的碰撞能够营造一种奇妙的效果:校园是与世隔绝的,现实是残酷的。在乱世之下仍有一片净土存在,而这片净土代表的可能是希望。
在拍摄上课的孩子们时,色彩的饱和度及明度明显高于其他镜头中的色彩。这样的颜色设计是为了体现即使是在乱世之中,花季的女孩们依旧留存着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天真与烂漫,现实的残酷剥夺了她们童年的快乐,但也教会了她们要有面对残酷的勇气和反抗的精神。
本片的叙事线索并不复杂,主要纪录的对象就是滑板课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们。纪录片单一叙事线索的刻画并不简单,容易给观众造成乏味之感,但这部纪录片出色的色调变化,在细微之处给整部影片增添了可看性。
构图及音乐
构图。虽然影片为纪实作品,在构图上不如剧情片一般精雕细琢,但仍然能够看到作者“别有用心”的设计,使影片在纪实叙事的基础上,不乏艺术功底的展现。影片开始时出现的固定镜头,女性处在构图的中心位置,但站位明显处在成年男性及年轻男孩的身后。如此的构图设计有两个意图,其一是想引起观众关注影片当中所涉及的女性群体;其二暗含此地区女性地位的低下。在体现女性社会地位这个问题上,本片在构图上下足了功夫。影片在30分27秒时出现了一个窥视镜头,这个镜头看似在表现橱窗里模特身上的华丽礼服,实则在表现街头乞讨的女性。这种构图的设计凸显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比,橱窗中的展览品就像触不可及的梦境。此镜头还运用了镜像效果,在不违背纪实性的前提条件下,更加增添了整部影片的梦幻效果。
影片选择用女孩们的笑脸特写作为全篇的结束,这种构图的选择再次升华了短片的主题。不论生活在地球上哪个角落的孩子们,都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对未来的展望。在一个思想、经济、发展都相对滞后的国家,孩子们的未来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影片的叙事反映的社会景象非常的残酷,但是整部影片的落点是温暖且充满希望的。影片用女孩的笑脸的特写作为落点,这种积极向上的展望更加打动人心。
音乐。开篇音乐低沉且诡异,在展现故事环境的阶段奠定了观众对环境的认知。压抑的音乐结合色调灰暗的镜头,影片的感染力急剧上升。
本片音乐使用的一大特点是转换流畅,在影片1分26秒场景转换为学校时,音乐在不暂停的情况下流畅地由低沉转换为欢快,与镜头的转场结合得相得益彰,十分自然。
女性形象的构建
本片最成功的地方莫过于成功构建了积极向上的女性形象,不论是学生资助主任,还是教授滑板课的年轻女老师以及天真的女学生们,无一例外的是在影片中都能够看到她们美好善良、积极向上的一面。在饱受压迫的社会环境中,在遭受了种种不公的对待之后,她们仍然能够坚强自立,这种精神比任何事情都更打动人。影片通过简练的叙事,成功构建了女性形象。在表现学生资助主任的人物性格时,选用了一段主任接打电话的情景作为开场白。干练的个人形象,果断的语言沟通,短短几秒钟镜头将职业女性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刻画滑板课女老师的形象时,强调了学校的传承。Skateistan这所学校由澳大利亚人奥利弗·佩尔科维奇创建于喀布尔附近,如今的滑板学校完全由当地人运营,并且受到了国际滑板组织的援助。自2008年起,这所学校接受了超过7000名阿富汗孩子,其中超过半数是女孩。反哺效应体现了女性们同样重要的社会地位,女性主义的崛起在这部纪录片中表达得十分明确。
结语
《女孩的战地滑板课》获得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奖实至名归。影片以阿富汗喀布尔的女孩们为出发点,通过记录她们真实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反映现实,呼吁和平,呼吁注重女性教育,呼吁男女平等,面对当下的国际形势,和平发展才是众望所归的结果。影片看似叙事线索简洁,但是饱含的深层含义并不简单。优秀的纪录片作品承担着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重任,在带给观众视听娱乐的同时,更承载着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