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的反沉默螺旋现象
——以德阳女医生自杀案为例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1期
关键词:德阳泳池女士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德国女学者诺依曼在1974年《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在论文中她提出有关公众舆论和媒介强效果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基于这样一种假说:大多数人会努力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从而不太愿意说出自己的观点。在其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提及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会被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的声音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但是,由于“第四媒体”——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一种建立于“沉默的螺旋”基础之上的“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引起研究学者的注目。“反沉默的螺旋”是指在意见形成的过程中,一些人公开反对意见,造成越来越多的人迅速倒戈,结果少数人的意见和原来的主流意见势均力敌,甚至超越了原来的主流意见。该现象产生于互联网时代,源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互动性、虚拟性特点,也源于受众更自主地积极表达,以及少数派意见、中坚分子、意见领袖在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研究缘起及意义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强调舆论观和效果观,对传播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该理论存在着局限性。因而在“第四媒体”的兴起之时,“反沉默的螺旋”走进大众视野。在“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中,大众仍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行为能力,不会对舆论盲从和趋同,很少因为“意见气候”和对“孤立的恐惧”而被迫保持沉默。在近年,“反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事件中一次次凸显,从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2008年的“范跑跑事件”到近两年的“明星曾轶可机场爆粗口事件”“周口母亲孩子丢失事件”“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等,都曾被当做“反沉默的螺旋”典型,令人印象深刻。“反沉默的螺旋”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新鲜产物,必定有其存在的意义。探究该现象,从现实层面上看对把控舆论走向、引导受众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理层面上看,研究“反沉默的螺旋”,可分析该现象在网络传播中的意义、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有助于分析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同时还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拓展研究面,提出研究新问题、新角度,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助力。

德阳女医生自杀案案例研究

在互联网环境下“反沉默的螺旋”现象案例较多,在此,本文将以德阳女医生自杀案作为案例,划分舆论三阶段对“反沉默的螺旋”现象进行分析。

案例回顾:2018年8月20日,德阳女医生安女士及其老公到泳池游泳,其间安女士被两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疑似摸臀。安女士要求男孩道歉,遭到拒绝,男孩还向安女士脸上吐口水,做鬼脸,并做出一些侮辱性动作。安女士的老公见状情绪激动,冲过去将男孩的头按到了水里,传言还打了几个巴掌。之后两个男孩的家长找到安女士一家,带着家属和朋友一起,在游泳馆里和安女士再次发生冲突。8月21日(事发第二天)男孩家长到安女士的单位闹事,并把录下来的摩擦视频剪辑之后发布到网络上称“水利局工作人员殴打未成年娃娃”。一石激起千层浪,该视频在网上不断传播,被各大媒体、营销号转发报道。许多网友对安女士一家进行谩骂攻击。8月25日,安女士迫于网络暴力在车内服药自杀。事件真相在互联网中重新呈现,网友再次群情激愤,出现舆论倒戈……

舆论产生阶段。2018年8月21日,男孩家长在名为“德阳育儿1群”的微信群中发布压力言论,并到安女士单位闹事,同时,男孩家长在网上传播当事人未知的、涉嫌侵犯隐私的剪辑视频,引发舆论。

2018年8月22日,男孩家长将人肉安女士单位的信息发布至微信群中。微博“一手视频”发布名为“疑因妻子游泳时被撞到,男子竟在游泳池按着小孩打”的泳池视频。坐拥56万粉丝的本地微博大V“德阳爆料王”进行新闻转载,同时,微博“中国青年网”也发布了这则泳池视频,并配文“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因发生碰撞,男子在泳池把小孩往死里按”。

2018年8月23日,微博粉丝537万的“澎湃视频”发布泳池视频,发文“疑因妻子被撞,水务局人员泳池内打男童”。随之,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在网络上产生,仅澎湃视频便达到了3.5万次的观看量。网络评论大多一边倒,对安女士及其家人进行谴责。而新闻配文的“男子”和“小孩”“公务人员”“医生”“男童”等字眼增加了网络舆论效应。再加上近年来“公务人员”“医生”等名词的污名化,使得网民的情绪更加激动。如此一来,舆论引导着人们的意向,控制了大多数人的行为。但从新闻评论中可以看到,虽然大多数人意见站在同一阵营,不过仍有“少数派意见”参杂于评论当中,坚持发声。如8月24日网友“scott-flutty”评论道:“男孩如何碰撞在视频中并不清楚;且男孩及其家长在得到了公安调解之后仍曝光对方单位引导舆论目的不纯。”在该评论下方,也有网友说:“如果真如这位目前所说,该男子的确要接受惩罚,但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去采访下这个男子,听听他怎么说呢?”由此可见,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当下,仍有中坚分子保持理智看法,等待新闻事件的后续跟进,敢于质疑事件疑点,而不轻易站队,也并不因为害怕大多数人意见的孤立而停止发声,此时,理性的少数派并不保持沉默。

舆论发酵阶段。8月25日,安女士借口出门散心在自家车内服药自杀。该消息一经传出,大众再次聚焦该事件,达到了一次舆论小高潮。泳池事件的真相逐渐在网上传播。其间,该新闻登上微博热搜榜。网民纷纷从对安女士及其家人的谴责暴力转向同情。此时,“少数派意见”开始壮大,形成了新的舆论场。

舆论反转阶段。随着安女士自杀事件的发生,泳池事件的始末再次在网上传播,事实真相逐步浮现。8月27日,男孩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微博大V“德阳爆料王”在微博发布公告致歉,部分媒体删除之前的报道。8月29日,安女士的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同时,德阳市司法局发布官方微博称,正在调查王苇(男孩姨夫)是否涉嫌利用舆论逼死安女士。根据“蚁坊软件”对该事件的舆情分析可发现,在这一天该事件的舆论影响达到顶峰。从8月21日产生舆论到8月29日舆论完成反转。短短8天时间,使安女士及其家人从“施暴者”变成了“受害者”,也使男孩及其家长从“受害者”变为了“施暴者”。舆论导向从抨击安医生、同情男孩转变到为安女士正名、讨公道。同时,对男孩及其家人产生舆论暴力。从舆论本身到意见阵营皆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回看该事件男孩方利用微博发布视频“维权”,用精心剪辑的视频(只选择有利于自己的那部分视频)、有组织的引导舆论、有意图的线下行动使安女士走上不归路,通过舆论的力量伤害安女士一家,最终也被舆论的力量反噬。虽有意见领袖的“先入为主”,但“理智派”并未选择隐藏自己的观点,而是理智发声,在“群体意见”的重压之下与之抗衡。最终使得事件在少数派的坚持和网民努力下得到真实呈现,完成从“沉默的螺旋”到“反沉默的螺旋”的彻底转变。

结语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知在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匿名性、平等性以及少数派意见的坚持和中坚分子的持续发声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反沉默的螺旋”现象。虽然不可否认“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可以扩展话语民主的空间,有利于多元声音的出现,揭露事件真相,减少孤立恐惧,但同样也不利于网络生态的发展。

从“反沉默的螺旋”现象来看,在舆论漩涡中应当思考:作为政府机构,应如何正确引导舆论,加强舆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舆论发声机制;作为新闻媒体,“查证”新闻是重中之重,积极设置议程,万不能使大众媒体的角色缺失、越位;作为意见领袖,要加强对“把关人”角色的认知;而作为个人,在网络的参与中,我们更应提高媒介素养,保持自己的独立看法和行为,理智发声,避免非理性的“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猜你喜欢

德阳泳池女士
女士不停买衣服的背后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这位女士一个月读了100本书
全年目录
三线建设时期的中国城市化——以四川德阳为中心
女士找茬
车祸
德阳现代城市规划的源起
德阳外国语小学
杀人的泳池